新闻事件网络流行语使用行为研究--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今传媒》 >>2013年·第1期

新闻事件网络流行语使用行为研究

毛贺祺 张 坤

2013年01月11日14:00    来源:今传媒    手机看新闻

摘 要:从“躲猫猫”到“我爸是李刚”,这种产生于新闻事件并流行于互联网的流行语已经成为人们对于新闻事件的意见表达和对于社会参与的公共平台。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网络使用者也会将网络流行语带入现实社会中并进行传播,这使其不局限于网络流行语的文化层面,也发展到社会流行语的文化层面上。这样的传播过程既可以对新闻事件网络流行语进行创新和评价,同时也可以对其社会意义进行判断。通过对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人群的调查,新闻事件网络流行语表现出来的新闻性、态度性、娱乐性和流通性反映出了网络使用者和非网络使用者对于新闻事件产生的网络流行语的态度和认知程度。

关键词:新闻事件;网络流行语;使用行为;媒体

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和普及是源于网络逐步成为人们意见表达、社会参与的公共平台。当有重大的、引起社会轰动的新闻事件发生后,网民们由于本身对于信息探知的局限性以及对于某些焦点的一致性,利用网络流行语的创造来方便彼此之间的沟通以及意见表达,由此实现个人对于公共事务 的参与。新闻事件网络流行语的出现引起了学界广泛的关注。

一、调研设计及样本收集

(一)调查问题设计

为了更有效地探索新闻事件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和使用状况,本次调查问题重点不仅局限于关注资深网络使用者行为、新闻事件网络流行语的生活使用频率,也关注非资深网络使用者的社会群体对于由新闻事件产生的网络流行语的态度认知等问题。

新闻事件网络流行语诞生于网络,并流行于网络,这说明其被广大网络使用者使用着。在这个过程中,有两种动力推动着新闻事件网络流行语的构建和扩散。第一是网络使用者出于对相应新闻事件的交流需要,会建立起一种简洁、有代表性、容易被记住的话语体系。这种话语体系可以分为不同的等级,除了满足网络使用者一般功能的需求之外,这种话语体系也在传统媒体对相应新闻事件的报道中重新构建,使其更加具有新颖性、代表性和差异性。第二,网络使用者对于网络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社会依赖性,在主观和客观的共同影响下,对于新闻事件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和使用都大大的高于其他社会群体。网络使用者也会将网络流行语在现实社会中进行使用,使其不局限于网络流行语的文化层面,也发展到社会流行语的文化层面上。这样可以使新闻事件网络流行语进行创新评价,同时也可以对其社会意义进行判断。最后被调查者的背景情况,对于网络流行语认知是否形成干扰也成为了本次调查的一个影响因素。所以在本调查中设计了性别、年龄、学历等变量来进行检验[1]。

(二)调查方法及数据统计

本调研采取的调查方法是结构化的数据收集。以网络和正式书面的调查问卷形式进行调查。调查对象被直接告知调查项目的目的。实际调查方法为在2012年7月至9月对长春市主要的街道、学校派出调查员进行街头拦截,网络上在网站发放调查问卷的网络链接进行调研。整个调查过程中,调研人员现场进行问题解答,网站上通过答卷来源分析进行筛选合格、可用的来卷,保证答卷的效率和有效性。

二、统计分析结果

(一)问卷样本描述

统计发现,在对知晓和使用新闻事件网络流行语的调查过程中,绝大多数受访者是知晓和使用。受访者的年龄则集中在20~29岁之间,占76.47%,10~19岁占9.8%,30~39岁占5.88%,40~49岁占5.88%,50岁以上没有,10岁以下占仅1%。大多数受访者都为在校或刚参加工作的群体。在这部分受访者中,经常使用网络的占90.2%,占绝大多数。调查数据显示,受访者的性别基本均衡,男性占54.9%,女性占45.1%。被调查群体以学生为主,还有一部分是党政机关事业单位职员、企业公司职员和无业下岗者。文化程度多为本科及以上,还有一部分是大专、高中的同等学历。以上信息的统计既是对受访者总体情况的掌握,也有助于对新闻事件网络流行语使用情况进行环境因素的分析

(二)问卷统计分析

1.新闻信息的关注方面的调查。在调查问题设计时,我们将平时关注的新闻信息划分为时政、教育、体育、财经、娱乐、社会民生、生产建设、文化科技、医疗卫生、其他十类可供选择,题目性质为多选题。此问题设置的目的是为了解受访者平日对于新闻的关注方面,从而了解他们对于新闻事件网络流行语知晓的渠道。在调查过程中,受到关注最多的新闻类型是时政新闻,占72.55%;其次是社会民生和娱乐,分别达到50.98%和56.86%;再次是教育和体育;财经和医疗卫生的新闻也比较受到关注。对于时政新闻和社会民生这两类新闻的大量关注,与前面统计结果中表现的绝大多数受 访者知晓和使用新闻事件网络流行语是有着密切的关系的。这也表现了平日对时政新闻和社会民生类新闻的关注,是知晓新闻事件网络流行语的渠道之一。

2.对上网目的的调查。大多受访者是为了获取信息而上网的,也有大多数是为了交流沟通和消遣的。

3.对流行语了解情况的调查。在调查中,我们以5分为满分来计算受访者对于新闻事件网络流行语的了解情况。5分是非常了解,4分为基本了解,3分为比较了解,2分为不太了解,1分为不了解。通过平均值的计算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受访者对于新闻事件流行语的了解程度处于比较了解的状态。对比较热点的话题有的处于基本了解的状态。

4.对于新闻事件网络流行语的使用频率调查。进一步调查使用频率,选择偶尔使用的人数占49.02%,而很少使用的人数为33.33%,有7.84%的受访者表示从不使用网络流行语,仅有9.8%的受访者经常使用。结合之前的调查数据进行关联分析,使用新闻事件网络流行语的受众多为偶尔使用(也包含了一定受众选择“很少使用”),而明确表示经常使用网络流行语的受众也达到9.8%的比例,因而新闻事件流行语是具备了一部分固定受众。

5.对向他人介绍或转述自己知晓的网络流行语的调查。在这项调查中,我们的调查是为了辅助关于使用渠道和使用目的的调查。74.5%的人表示会向他人介绍或转述自己只晓得网络流行语。他们认为网络流行语并不是每天都要使用的,但是一旦出现就会迅速引起他们的兴趣,而且这类流行语大多与社会事件相关,他们 愿意将这类流行语作为朋友之间闲聊的话题。这一系列的调查表示,虽然受访者并都是不是新闻事件网络流行语的大部分使用者,但是却不影响他们在网络流行语的传播过程中承担了主力军的角色,他们对网络流行语的传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6.对网络流行语的使用目的的调查。在上述调查中74.5%的人表示会向他人介绍或转述自己只晓得网络流行语中,有60.78%的受访者使用网络流行语的目的是为了休闲娱乐消遣,而有54.9%的受访者是为了表达个人意见。极少数受访者使用的目的是为了寻求事件真相。休闲娱乐消遣和表达个人意见成为了大多数受访者使用的目的,这也是新闻事件流行语之所以流行起来的背后动力。

7.网络流行语的使用渠道调查。之所以要对网络流行语的使用渠道进行调查,是因为网络流行语起源于网络,但是其使用范围却是一项空白。而在关于社交媒体定义及分类,外国学者已有研究,本次调研对使用社交媒体工具问题进行多选题选项统计。统计发现,54.9 %的受访者使用网络社区型社交媒体,52.94 %的受访者使用微博,根据奥美互动的研究,微博和社区都属于传受互动较强的社交媒体类别,这也就是说明新闻事件网络流行语的流行是基于社交网络而流行起来的,社交媒体对于社会群体的吸引力也是客观存在的。而传统传播方式中的日常交流也是新闻事件网络流行语的一种重要的传播方式,这说明传统的传播方式也是构 成网络流行语流行起来的重要渠道之一。既有新媒体的客观吸引力,又有传统传播方式的加强,新闻事件网络流行语的流行渠道可谓多种多样,这也是新闻事件网络流行语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原因。

8.“我爸是李刚”的流行原因的调查。受访者对于“我爸是李刚”的了解程度在之前对于流行语了解情况的调查中表现出接近与基本了解的程度,以3.8分的得分远远领先于对于其他新闻事件流行语的知晓程度。而从对于“我爸是李刚”这句流行语的使用目的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88.24%的受访者对这句网络流行语的使用是为了委婉表达民众的不满,其次是期待相关责任部门信息透明。这也就指出了新闻事件流行语的流行与民众不满密不可分的联系,而这也就指出了媒介作为信息的传递者,如何化解这种不满,如何将这种不满传递出去,成为了媒介应该思考的问题之一。

9.对于不了解某一网络流行语的实际意义时,是否会主动搜索或询问它的含义的调查。这一调查中有80.39%的受访者回去主动探索或询问网络流行语的含义,这项调查也是提醒媒介在对于新闻事件进行报到时要尽量做到全面、深刻,让受众知晓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这体现出了受众这个社会群体,他们并不是盲目从众的,而是会慎重的对于不了解的新鲜事物先进行探究,在有了自己一定的判断之后再对网络流行语进行使用和传播。这体现了受众在面对问题时具有一定的探索精神,也提醒媒介在传播内容的同时也应该提升受众的社会责任感。受众是主动想要探索其含义的,如果媒介不进行完整的报道或者只是进行片面的报道,很容因对于受众造成误导。甚至于有的欲盖弥彰的报道更会激起受众的求知心理,对事实进行歪曲和误解。

10.对于使用网络流行语给人带来影响的调查。由下图可知,54.9%的受访者认为网络流行语会便于记忆相关新闻事件,47.06%的受访者认为网络流行语可以便捷表达观点,43.14%受访者认为可以增加阅读相关信息的兴趣。这一系列数据表明,新闻事件网络流行语对于受访者的影响大多是由事件本身的话题造成的。但是也有受众认为网络流行语对于他们的影响是负面的,这些网络流行语会激发出他们对生活的不满情绪,想要通过这个平台来释放自己的生活压力,甚至由于网络流行语的一些语法问题导致了他们日常语言的使用不规范等。这些负面的影响都是媒介作为信息传递中介应该注意和控制的。在正确引导对于新闻事件的舆论导向过程中要将受众的心理首先进行分析和解读,这样才能更有效、更好的来发挥媒体的作用。

11.对于新闻事件网络流行语对社会的影响的调查。这项调查是对上一个调查的引申。通过图表我们可以看到,表达网民心声和反映社会现状占了绝大部分的比重,这也就是说人作为社会中的个体存在,由上述对每个人的影响因素汇集起来就形成了对整个社会影响。而每个人又生活在社会的大环境中,每天都受到社会或多或少的影响,因此对于每个人的影响因素又随着社会影响的改变而改变着。这是一个相对的、运动的过程。因此媒介作为沟通人和社会之间的桥梁,作为传达个人意愿和社会影响的使者,如何协调好这之间的平衡是媒介所要思考的问题。

12.对于新闻事件流行语对于新闻事件发展影响的调查。通过对新闻事件流行语对于新闻事件发展影响的调查,我们可以看出,从受访者的角度出发,他们认为新闻事件流行语的出现对推动政府对新闻事件的关注起到很大的作用,占据了72.55%;而认为可以推动媒体对新闻事件的深入报道占60.78%。这种现象表明了对于新闻事件流行语的出现,受众更愿意看到政府对于新闻事件的关注和媒体对于新闻事件的深入报道。而我们也将会将此数据与我们统计出的媒体关于“我爸是李刚”这个新闻事件的报道深入状况进行对比,来探讨媒体在此类新闻事件报道中的不足和偏差。

三、新闻事件网络流行语使用行为规律性分析

(一)具有新闻性

通过统计数据我们可以得出,之所以这一类型的新闻事件网络流行语得以广泛流传,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其新闻性和新闻价值。这类新闻事件多为社会民生类新闻,具有极强的新鲜性和接近性,这可以满足受众对这类新闻的需求,增加对新闻的阅读兴趣,同时在形成流行语之后又方便对新闻事实进行记忆。尤其是“我爸是李刚”、“五道杠”等典型事件,其新鲜性足以吸引受众,激发起对新闻事实的探索,在对新闻事实进行探索之后,发现其与生活的接近性,又激发起受众传播的欲望。

(二)具有态度性

对这类新闻事件流行语的传播多源于受众对于此类新闻事件的态度。受众想要通过创造网络流行语的方式,为自己创建一个话语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委婉地表达个人的见解和态度,释放生活中承受的压力,表达对现实生活的不满。这个网络环境具有包容性,可以让每一个想要表达自己意见的人都可以参与其中,而这里并没有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来束缚思想,同一事件的不同认知都可以在这里得以表达。而网络流行语是这种态度的直接表达[2,3]。

(三)具有娱乐性

网络流行语大多没有遵循过多的语法规律,而且字数简短,便于朗朗上口。而其创作背后多是在幽默的同时带有讽刺的意味,充满了娱乐性。这种不局限于某种形式而进行恶搞,是在以一种独特的审美评判来讽刺和批评新闻事件。

(四)具有流通性

新闻事件流行语作为流行语的一种具有极强的流通性。虽然网络流行语的创造之初是秉承着特立独行、标新立异的宗旨,但是这并不影响其被大众接受并且牢记。新闻事件网络流行语有趣、简短的特点更是使得其在传递过程中,只要简单的传播和复制,就立即可以显现出极大地感染力和爆发力。新闻事件网络流行语的扩散已经不仅局限于网络平台上,当传播范围达到一定程度上,它就可以延伸到现实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之中。

三、新闻事件网络流行语使用行为规律性分析

(一)具有新闻性

通过统计数据我们可以得出,之所以这一类型的新闻事件网络流行语得以广泛流传,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其新闻性和新闻价值。这类新闻事件多为社会民生类新闻,具有极强的新鲜性和接近性,这可以满足受众对这类新闻的需求,增加对新闻的阅读兴趣,同时在形成流行语之后又方便对新闻事实进行记忆。尤其是“我爸是李刚”、“五道杠”等典型事件,其新鲜性足以吸引受众,激发起对新闻事实的探索,在对新闻事实进行探索之后,发现其与生活的接近性,又激发起受众传播的欲望。

(二)具有态度性

对这类新闻事件流行语的传播多源于受众对于此类新闻事件的态度。受众想要通过创造网络流行语的方式,为自己创建一个话语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委婉地表达个人的见解和态度,释放生活中承受的压力,表达对现实生活的不满。这个网络环境具有包容性,可以让每一个想要表达自己意见的人都可以参与其中,而这里并没有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来束缚思想,同一事件的不同认知都可以在这里得以表达。而网络流行语是这种态度的直接表达[2,3]。

(三)具有娱乐性

网络流行语大多没有遵循过多的语法规律,而且字数简短,便于朗朗上口。而其创作背后多是在幽默的同时带有讽刺的意味,充满了娱乐性。这种不局限于某种形式而进行恶搞,是在以一种独特的审美评判来讽刺和批评新闻事件。

(四)具有流通性

新闻事件流行语作为流行语的一种具有极强的流通性。虽然网络流行语的创造之初是秉承着特立独行、标新立异的宗旨,但是这并不影响其被大众接受并且牢记。新闻事件网络流行语有趣、简短的特点更是使得其在传递过程中,只要简单的传播和复制,就立即可以显现出极大地感染力和爆发力。新闻事件网络流行语的扩散已经不仅局限于网络平台上,当传播范围达到一定程度上,它就可以延伸到现实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之中。

(毛贺祺,现就读于吉林大学文学院新闻学专业。)

参考文献:

[1] 陈韵超,顾明毅.网络语言的大学生受众调查[J].今传媒,2012(2).

[2] 尹建学.论新闻媒体流行语的语体特色[J].新闻爱好者,2012(3).

[3] 申亚妮.网络流行语探析[J].新西部(下半月),2009(8).

[1] 陈韵超,顾明毅.网络语言的大学生受众调查[J].今传媒,2012(2).

[2] 尹建学.论新闻媒体流行语的语体特色[J].新闻爱好者,2012(3).

[3] 申亚妮.网络流行语探析[J].新西部(下半月),2009(8).

分享到:
(责任编辑:赵光霞、宋心蕊)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