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酒香富百姓(海外版记者走基层)--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最新资讯

  

大漠酒香富百姓(海外版记者走基层)

记者  王咏赋  李有军

2013年01月11日08:5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手机看新闻

  本报记者在酒窖采访。
  李有军摄

  很多人无法想象,难见一丝绿色的茫茫沙漠,竟可以成功种植出连片的葡萄园,孕育出水灵灵的有机葡萄;许多人难以相信,誉为“塞外煤城”的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还有晶莹剔透、酒香醇厚的有机葡萄酒,其甘美醇香的独特风味让欧洲人折服……

  日前,记者来到乌海市,走进位于库布其沙漠边缘的汉森酒庄,耳闻目睹了内蒙古汉森葡萄酒业集团公司的员工植根大漠,矢志不渝发展葡萄酒产业,既造富农牧民,又有效治理沙漠的动人故事。

  沙窝里“造出”葡萄王国

  悠扬的音乐在空中回荡,造型独特的吊灯洒下柔和灯光,欧式风格的走廊两边整齐地码放着一排排橡木桶,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酒香……走进汉森葡萄酒庄园的沙漠地下酒窖,仿佛来到了神秘、温馨的红酒梦境。

  “我们的酒窖是参照国际标准建成的,面积超过3000平方米,可容纳国际标准橡木桶(225L)2000只左右,储酒量达到500吨。这里常年恒温恒湿,以利于葡萄酒在橡木桶中的陈酿。”汉森葡萄酒庄园综合部讲解员田海燕说。

  乌海市地处贺兰山北麓,库布齐沙漠和乌兰布和沙漠的交汇处,地理坐标正好位于北纬39°的国际酿酒葡萄种植带。这里日照周期长、昼夜温差大、没有病虫害的侵袭。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光热条件极适合优质葡萄的生长。同时,降水量少、沙尘暴、“干热风”等恶劣的自然环境又成为酿酒葡萄种植的巨大挑战。

  从2001年开始,汉森酒业因地制宜,立足沙草产业,探索出了一整套科学的有机葡萄种植体系。其核心是“林草先行、根系滴灌、有机肥改良沙壤、嫁接苗适应环境”的大面积酿酒葡萄种植策略。他们在乌海和周边地区的沙漠上开辟了10万亩有机葡萄种植基地,引进法国优质酿酒葡萄苗木,利用以色列滴灌技术和黄河水资源,建成国家级标准化酿酒葡萄示范基地,生产出驰名海内外的有机葡萄酒系列,在沙窝里“造出”一个葡萄王国。

  “公司现拥有总资产7.8亿元,成为中国有机葡萄酒产业的引领者。”汉森酒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撖建平说。

  高原与世界连在一起

  “我是第一次在欧洲喝到来自中国的葡萄酒。”旅居北欧20多年的华人张伯伦在丹麦哥本哈根的餐厅喝到汉森干红时惊讶地说。

  2011年11月,丹麦最大的红酒经销商尼古拉·拉森成为丹麦首个汉森葡萄酒代理商。“经销红酒最为看重的是酒的品质与品牌潜力,”拉森表示,经过在欧洲一年多的尝试,当地人对汉森葡萄酒产生了浓厚兴趣。

  “公司从意大利进口了全部加工设备,酒加工工艺整体采用法国传统技术,引进了在欧美也很少见的闪蒸设备和重复过滤设备,还吸引培养了法国著名红酒品鉴大师布鲁诺等一批国内外顶尖技术人才。”撖建平说,“我们的葡萄酒受到国内红酒专家的一致好评。”

  2010年,汉森干红葡萄酒在亚洲葡萄酒国际质量大赛夺得三金一银。2011年,汉森葡萄酒在法国波尔多亮相国际烈性酒与葡萄酒博览会,备受关注。“老外都不相信中国能生产这么好的酒。”汉森集团副总裁高雄说,拉森先生就是在这次博览会之后亲自来到汉森酒庄考察并成为汉森葡萄酒代理商的。

  仅2012年前4个月,汉森有机葡萄酒就在欧洲酒类评比中连续7次获奖,这是迄今为止中国葡萄酒获得荣誉最多的品牌。如今的汉森有机葡萄酒已经远销丹麦、比利时、意大利、加拿大等7个国家,让高原与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

  “葡萄酒是朝阳产业、健康产业,发展前景非常广阔,不仅治理沙漠、改善环境,还能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撖建平说。

  20世纪90年代,乌海葡萄种植面积曾发展到上万亩。由于没有成规模的葡萄酒加工企业,葡萄销路不畅,价格也忽高忽低,出现了三次大面积种植和三次大面积砍伐的现象。

  汉森集团不仅收购农牧民自己种植的葡萄,还建立“公司+农户+基地”的运作模式,既保证企业有了稳定的原料供应,还每年为国家创税近千万元,带领1000多户农民增收致富。葡萄种植户李明俊说,自从汉森集团开始收葡萄以后,葡萄不但好卖了,价钱也好了。

  据介绍,汉森集团2012年收购近1万吨葡萄,可以让农牧民增收几千万元。

  2012年4月,汉森葡萄酒系列品牌被国家工商总局命名为“中国驰名商标”。

分享到:
(责任编辑:赵光霞、宋心蕊)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