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叙事与文学叙事的多重审视--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研究

新闻叙事与文学叙事的多重审视

方毅华

2013年03月11日14:41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手机看新闻

[内容摘要] 新闻,原本是严肃的代名词,是人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变动的主要方式。然而,传统的新闻叙述方式似乎很难满足现代受众多元化的期待。于是,借鉴文学叙事手法,强调新闻的主观性、戏剧性、情节性、情感性因素,强化事件的悬念、冲突或煽情、刺激的方面,模糊新闻与文学的界限,混淆新闻与文学的本质区别,走新闻故事化的路子,就成为一些媒体吸引受众、赢得市场份额的重要措施。本文从内容取向、表现形式、文本属性、语言表达等五个方面阐述了新闻叙事与文学叙事的差异,力图澄清新闻传播者的模糊认识,目的是警惕商业逻辑、市场经济、竞争因素对新闻叙事的侵袭与僭越,避免传媒在应该担负的社会责任与短期经济利益的获取上出现偏差,以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叙事之路。

[关键词]新闻叙事;文学叙事;新闻故事化

对于“过去之事,眼前之事,将来之事”,新闻和文学都有自己不同的表现方式。然而,伴随着市场化的进程,我国媒体已不知不觉处于后现代语境当中。过去以重要性见长的严肃新闻,因为其内容与公众的距离、表现形式的模式化、语言的公文化,传播效果在不断衰减。在当今商业主义的氛围之中,各类叙事成了大众文化的重要内容,新闻报道也进入了叙事的时代,一个让人眼花缭乱的“新闻故事化”时代。在 “讲述”、“谈话”、“揭秘”、“情感”类节目广泛传播,大把攫取受众眼球的时候,“冷思考”就显得尤为必要。笔者并不一概反对“新闻故事化”,但认为新闻叙事和文学叙事有着本质的区别。本文在简要描述两种文本的纠结的同时,从五个方面廓清新闻叙事与文学叙事的界限,力求通过系统分析、多维审视新闻文本和文学文本的不同特征,给新闻传播主体构思与制作新闻文本提供些许的帮助,对于新闻阅听人的理解接受活动提供若干参考意见。

一、文学叙事与新闻叙事内容选择的不同——故事与信息

新闻叙事与文学叙事同中有异。有人曾戏言:文学是人学,新闻是“事学”。就文本而言,新闻与文学是两个不同类别的人文学科。新闻反映的是客观事实,而文学表达的是主观情感;“情”是文学的重要特征。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是通过情感表现的,有了感情,作品要表达的主题思想才有力量。从文学叙事内容的角度来看,文学叙事的基础是“母题”。韦斯坦因认为文学叙事的母题数量和结构相对稳定,主要可以归结为生与死、爱与恨、美与丑三项二元组合结构,由此对应的基本题材就是战争、爱情与世俗生活。 绝大部分文学作品叙事主题都是由此产生的变体,描写一种或多种母题。

文学叙事主题大多以情感发展为主线,通过性格、感情冲突塑造人物形象。文学叙事的母题不论生与死、爱与恨还是美与丑,都带有强烈的感情判断色彩。文学作品在安排情节时需要理性地建立大家的常识性认识,但感性是文学打动人的核心因素,文学叙事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种感性叙事能否充分激发读者的代入感和感情共鸣。例如狄更斯在《董贝父子》中对小保罗?董贝之死的场面刻画,充满了感伤的诗意,当时曾深深打动了读者,英国“举国上下,共同哀悼,仅次于自己家里办丧事”,英国小说家安娜?马什?考德威尔写道:“它把整个国家投入到了悲悼之中”。 文学叙事作品中的“事”一般而言是虚构的,亚里士多德说:“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和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 而新闻作品所叙之事,依据新闻的本质,则是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即事实。因此,新闻叙事应具有客观真实的特点。新闻叙事要求叙事者从理性的态度出发,诉诸受众的内容以信息为主,用客观事实表现社会或人物状态。当然新闻报道中也会有感性描写、刻画,但其目的是让新闻叙事更生动、真实、有更强感染力。

再者,文学叙事主题通常具有较强的个人化特征,即叙事者对叙事文本传达或是否需要传达某个内容给读者并不在意,更多是叙事者个人意识和情感的宣泄,这种叙事表达的极端体现就是二十世纪著名的文学流派——意识流。意识流作家主张完全的自我表达,重在表现人的下意识、潜意识乃至无意识的内心世界。在意识流作家看来,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仅仅是反映了外在的现实和表面的真实,而这个外部世界并不真实,真正的真实只存在于人的内心主观世界。因此,作家应把创作重心放在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描绘上,写出人内在的真实。在著名意识流作家乔伊斯《尤利西斯》最后一章描写女主人公睡意朦胧的情态,其意识自由飘浮,模糊不清,最后完全消失,整段叙事不使用标点符号,不断句,显示意识流动的不间断性。

而新闻叙事则将受众放在重要的位置,以满足受众的各种信息需求为己任。叙事主题不再是凸现个人化的、侧重个人内心活动的方面,而是投射、指向社会化的主题。如《兖州,2亿吨大煤田不挖了》 ,说的是全国八大煤区之一的山东省兖州市,2006年探明一个储量为2亿吨的大煤田。是继续吃子孙饭,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博取眼前的实际利益、赢得个人升迁的砝码,还是着眼长远、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条消息展示了兖州市决策者面对巨大利益诱惑,在经济转型期保持清醒头脑,做出正确选择的勇气;揭示了封存2亿吨煤田这一做法背后的重大新闻价值和典型意义。以兖州市一个缩影,反映出山东地方领导在经济建设过程中,贯彻中央决策部署,执政为民、科学发展已达成共识、形成理念并转化为行动上的自觉。作者深入现场采访,生动地展示了决策中的矛盾与冲突。在波澜起伏的叙述中,传达了科学发展理念。这篇报道发表后,受众反响强烈,引发公众热议,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文学的本质是艺术,新闻的本质是信息。艺术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产生的美感,是虚构的故事,它带有作者强烈的主观色彩。新闻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要求真实、客观、理性,避免采编人员个人情绪的过度介入,应更注重受众的需求和感受。

二、文学叙事与新闻叙事真实性的要求不同——虚构与纪实

文学叙事对人物、故事的要求在于艺术上、逻辑上的合理性,而非事实上的真实性。一部非凡的文学作品总是伴随着一个或数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如从文艺复兴时期的堂吉诃德、哈姆雷特到启蒙时代的“拉摩的侄儿”和“老实人”;从现实主义的高老头到浪漫主义的冉阿让、卡西莫多;从男性世界的于连、巴扎洛夫到女性世界的简爱、安娜?卡列尼娜,这些人物形象可能完全属于虚构,但他们表达了人类社会可能具有的各类性格形象。而由这些性格形象发展开来的故事情节才具备打动读者的感性力量。文学叙事中的优秀人物在被创造出来之后往往就具有了自身的生命力,其性格特征的逻辑化发展往往连叙事者也不能干预,所有这些人物性格雕像都牢牢树立起了这些文学作品在艺术史上的不朽地位。因此塞利米安说:“小说作品不朽的主要条件之一就是要创造出令人难忘的新的人物形象”。 这并不是说文学作品中没有真实的人物存在,而是在文学作品中出现的真实人物,其在作品中的行为、语言也完全是叙事者根据逻辑的创造。如法国作家大仲马就喜欢用真实的历史背景作为自己作品的故事线索,但在路易十四、黎塞留红衣主教等著名历史人物的塑造过程中,他也仅仅是通过历史人物的性格特征来推断这些人物应该有的语言和行动,而这与历史真实毫不相干。大仲马宣称:“事实是什么?它不过是我用来悬挂我的小说的一枚钉子而已”。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文学叙事中的故事、人物,要求在叙事风格上符合人物性格的自然发展,故事的逻辑性演进,是现实生活中的可能性表述而非必然性存在。

而新闻报道中涉及的具体故事、人物则完全没有虚构的空间,真实性是新闻叙事的首要要求,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纪实是新闻文本的根本特征。当然,新闻报道真实性的重构常常通过当事人的叙述铺陈出来,一些偏于主观的叙事可能带上当事者回忆的误差和个人烙印,记者也可以在采访中引导叙事的走向,但不允许加入记者个人的想象和判断。对文学叙事来说必不可少的想象力和编排情节能力是新闻叙事的大忌。如广播新闻《见证生命的奇迹——69名矿工兄弟成功获救现场直击》 ,说的是在三门峡陕县支建煤矿淹井事件发生后,河南人民广播电台记者连夜驱车赶到事发现场,最终抓住矿工脱困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以现场直击的形式和丰富的现场音响,真实地反映了脱困矿工、救援人员以及现场所有人的激动、喜悦、感动,凸现了社会各界和政府对被困矿工的全力救援以及和谐社会对生命的高度责任感。广播记者的亲历和目击给听众强烈的震撼感、现场感和实证感。

文学与新闻的区别在于,文学是塑造典型形象,新闻是重现特定形象。所谓“重现特定形象”,即现实生活中的确有那么个人,那么件事,那么处景,你经过选择,把它如实记录下来。文学通过典型形象反映现实,新闻通过新鲜的事实反映现实;文学要求典型形象忠于时代,新闻要求报道中的典型忠于事实,通过事实反映时代。真实是新闻的第一要义,新闻以真实为生命,因而拒绝虚构。而文学允许虚构,即文学可以运用典型化的原则,创造出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如鲁迅的作品《祝福》中的祥林嫂一角,所发生事件和人物的行为都是鲁迅在现实生活中所遇到和看到的不同人物遭遇的综合体,再加上艺术的情感渲染,深刻反映了旧中国社会底层人民的真实生活情景与精神状态。也就是说,文学可以塑造典型,而新闻只能选择典型,即选择那些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这些人和事又必须是新鲜的、特殊的、有着广泛社会意义的。由此可见,虚构与否,是新闻与文学的一个分水岭。

三、文学叙事与新闻叙事文本结构的不同——复杂与简单

一般认为,文本结构指的是文章谋篇布局的组织结构,它实质上是文本符号的编码方式,也就是文本话语的结构方式。它体现着叙述话语的逻辑关系和次序关系。文本结构的核心问题不是“说什么”,而是“怎么说”。

首先,文学文本的篇幅相对较长,尤其是长篇小说,一般都在几十万乃至几百万字,时间跨度较大、涉及的人物众多、情节曲折、结构复杂、卷帙浩繁、波澜壮阔,如我国著名的古典文学作品《水浒传》的叙事结构就具有多重性、复杂性的特点。这部小说的从主线上看,是梁山好汉聚义除暴,与官府朝廷的奸臣当道、官逼民反形成了两条平行的主线,在这两条主要线索之下,又有无数条从属性情节。梁山好汉108将几乎都有自己的故事。如林冲的故事、武松的故事、鲁智深的故事等等,这些故事之间既平行不悖,又都与大情节故事交织在一起,像一张铺开的大网相互关联。而新闻文本的结构尤其是消息相对简单。它的结构要素稳定明确。结构要素5个“W”和1个“H”,尤其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缺一不可。它们支撑起新闻文本相对稳定的模式,易于新闻传播主体把握,受众也比较容易理解。其次,文学文本的具体结构形式往往千变万化,而新闻文本的结构形式相对单一。消息的写作一般包括导语、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而且“倒金字塔不会过时,而且永远不会过时”。 我们至今仍然认为它是传播信息便捷有效的结构形式,也是最成熟的新闻文本结构形式。而文学叙事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文学文本常常有意超越生活世界、事实世界的结构和逻辑,将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强化、淡化、凝聚、扭曲、缩短、拉长、颠倒,它的结构因而往往显得离奇古怪又出人意料,与新闻文本结构的简单性形成鲜明的对照。新闻文本的叙事结构往往比较简洁,大多数新闻文本的主体内容采用与新闻事实客观结构(时空结构、因果逻辑等)一致的方式展开。新闻文本与新闻事实的同构性,加上新闻传播主体再现新闻事实时的合理简化和必要提炼,可进一步增强新闻文本叙述结构的易读性和简明性,也给新闻接受主体对文本的解读带来便利。如消息《我国离婚率算高一倍》 导语就直截了当指出:“我国的离婚率被人为翻了一番,并且这一统计错误足足延续了近20年。”接下来,消息的主体部分讲述上海专家如何发现统计漏洞:一件离婚案按人头变成两件。消息结尾依据事实进一步说明:“据了解,我国目前的离婚率低于世界水平,上海的离婚率近年来在全国第四、第五位上下浮动,约为全国离婚率的一倍。”叙事文本简洁、清晰、易读,获得第十八届中国新闻奖报纸消息二等奖。

“怎么说”与“说什么”往往密切相关,内容对形式的决定性不可否认。文学内容要以文学的方式表现,新闻内容要以新闻的手段再现。如果罔顾这种根本的界限与规范,文学文本和新闻文本独立存在的价值将大打折扣。新闻文本是对本源形态的新闻——新闻事实——的复合再现,新闻文本的主要使命是告知阅听人客观事实的本来面目。只有能够反映新闻本质、体现新闻传播基本使命的新闻文本,才能符合新闻传播规律的要求,才是名副其实的新闻文本。

四、文学叙事与新闻叙事语境的不同——高语境与低语境

文本语境是指文本内部语言运用过程,以及上下文之间特殊的结构关系所形成的语言环境。就像人是社会中的人一样,语言同样是语境中的语言,只有在一定的语境中,语言才会被解释或显现某种意义。文本语境有高低之分:“高语境(high context)传播的讯息是:绝大部分信息或存于物质语境中,或内化在个人身上,极少存在于编码清晰的被传递的讯息中。低语境(low context)传播正好相反,即大量的信息被置于清晰的编码中。”

对于文学文本来说,它的“一些内容被有意地‘悬置’或‘隐去’,为阅听者留下‘空白’和‘不确定性’,是一种‘开放’的文本,‘高语境’的文本,它的‘含义’更多的依赖于上下文所构建的语境,而不在于直接的编码。” 理解高语境文本,不仅要懂得字面之意,还需要领悟字里行间的表达,解读“言外之意”。文学作品是典型的高语境文本,所谓“一千个观众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省略、缩写、场景、延长、停顿是文学家常用的时间变化的形式,这五种基本形式在文学文本的叙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它使文学文本形式丰富多彩的同时,也给接受者的解读带来难度。文学家还经常依据事件的因果关系将故事的情节安排得若明若暗、迂回曲折,文学作品的接受者也就在阅听过程中跟随作者曲径通幽或柳暗花明。文学家还常利用设置悬念的手法,激发接受者探寻真相的欲望和阅听期待。最后的答案也许交待也许故意不交代,不交待的目的在于使接受者收获意义的多重解读。如《围城》的结尾一段,写男主人公方鸿渐与妻子大吵一架后,妻子出走姑妈家,他痛苦地睡着了:“那只祖传的老钟从容自在地打起来。……这个时间落伍的计时机无意中包涵对人生的讽刺与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 并没有说明他与妻子后来是和好了或是分手了,只是借着旧钟表,通过简单但又颇具深意的几句议论,举重若轻,结束了这部伟大的作品。同时让读者掩卷沉思,回味无穷。

编辑记者采制新闻文本的目的是向阅听人传播明确的事实信息,从而达到引导舆论的目的。它要求信息置于简明清晰的编码之中,文本的意义不能过于依赖语境、依靠言外之意或字里行间的表达或暗示,以避免理解的多义和歧义,因此新闻文本是一种典型的低语境的文本。与文学文本不同,新闻文本力求提供完整的、真实的信息。新闻叙事不给受众在文本中留下“合理想象”或“弥补空白”的余地。在传达事实信息方面,传播者要力求构建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并且事实信息的正确性是惟一的,不允许受众曲解和展开想象的翅膀。新闻叙事不搞弯弯绕也不故弄玄虚,它探寻事情真相并明白地告诉人们事实如此,这就是真相。沈从文在小说《边城》结尾这样写:“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但新闻就必须直接叙述事实,不能写成:“这个犯罪嫌疑人的杀人事实也许已经发生,也许永远不会发生!”新闻文本这种语境上的“相对低度性”与“相对封闭性”要求对于新闻叙事非常重要,它保证了新闻传播追求事实真相的品质,维护了新闻传播满足阅听人需要的大众化风格,减少了受众认知或反应上的偏差,有效防止了新闻收受中的信息减损和扭曲变形现象,使新闻文本能准确传达其所包含的特定含义,最大限度地做到有效传播。总之,采编人员要在新闻文本中营造有利于事实传播的语境,才能达到有力引导舆论的目的。

五、文学叙事与新闻叙事文本语言的不同——审美与实用

语言是一切事实与思想的外衣,是反映主观和客观世界不可缺少的手段。文学语言是以审美为标准的对语言的特殊运用,文学语言是描绘人生图画的特殊工具,是集中传达人们审美意识的物质手段。文学的审美功能和社会思考功能决定了其文本语言的本质是“塑造形象的语言、传达感情的语言、审美独创的语言”;它的传播目的是向阅听人传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其特点是准确、生动、形象、感情丰富、富有想象力。文学语言的准确性是与形象性联系在一起的。语言不准确,艺术形象就会失真。文学语言的生动性主要表现在充满活力、幽默风趣、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富有美学效果。如钱钟书《围城》的开头一段:“红海早过了,船在印度洋上开驶着,但是太阳依然不依不饶地迟落早起,侵占去大部分的夜。夜仿佛纸浸了油变成半透明体;它给太阳拥抱住了,分不出身来,也许是给太阳陶醉了,所以夕照晚霞隐褪后的夜色也带着酡红。到红消醉醒,船舱里的睡人也一身腻汗地醒来,洗了澡赶到甲板上吹海风,又是一天开始。……” 这段富有“钱氏风格”的文字以艺术的手法描写叙事情境,使读者通过阅读仿佛亲临现场,获得审美情趣。

而新闻叙事的告知功能决定了其文本语言的本质是“信息传播的语言、报道事实的语言、揭示问题的语言、快速交流的语言”。新闻是一种再现的话语。新闻语言的传播目的是传递信息,因此不仅要求构成新闻的基本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因果必须真实,而且过程、细节、数字、引语、背景等也不能有差错,因此新闻语言力求准确、朴实、通俗、简洁,尽量避免模糊和歧义。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也说过:“新闻语言的首要要求是准确” ,这是新闻传播的内在要求。新闻语言的准确,指的是概念明确,判断准确,推理合乎逻辑,表意明确,符合客观实际。例如《我国首开时速350公里动车组列车》 这条短消息,报道的是我国第一列时速350公里“和谐号”动车组开行的重大事件。消息准确记录了列车仅用5分钟,人们感觉不到噪音和晃动,时速就达300公里;经过29分钟就从北京南站到达天津站;记者还通过采访乘车的打工妹,用直接引语告诉读者票价58元很便宜;通过经济学家的话说明动车组开行的意义,给京津两地人民生活带来的变化。报道短小精悍,信息量大,现场感强,用简短、朴素、清新的语言,呈现了高速列车开行的生动场面。新闻不仅要求篇幅简短,语言也要求简洁明快。简洁而意味深长的语言容易为人理解和接受,这样的新闻也容易达到预期的目的。毛泽东同志所写名篇《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语言非常简洁。“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寥寥数语,将我军渡江时的自然环境、英勇气势和规模,介绍得清清楚楚;“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仅仅十四个字,又将国民党军队的腐败无能以及行将灭亡的狼狈处境刻画得一览无余。新闻的读者和听众成千上万,他们的年龄、职业、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各不相同,因此新闻的语言还必须通俗,易于为大多数人接受。如果新闻文本充满难懂的专业术语、技术名词,充满欧式的倒装句、复合句、双否定句,充满古诗词、文言文,充满繁复的修饰语,充满不规范的“火星文”,就会失去一大批受众。新闻文本的本质在于为接受主体提供明白清晰的事实信息,因而要尽量避免因文本语言不明确导致的误解。新闻文本语言的准确性和简洁性是以新闻接受主体的易受性为前提的,即文本的叙述应让普通阶层的人群感到通俗晓畅。构成新闻文本的语言本质上是传真性的、写真性的、再现性的、记录性的。新闻语言最基本的要求是用简短、明晰、准确的陈述句叙述事实,力求减少传播时语言的阻滞。

综上所述,新闻与文学叙事有诸多的不同,又有着许多相通之处。新闻与文学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同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都反映社会生活,都以社会的人为主题,都具有具体性、生动性和可感性。二者都强调真实性,都把真实地反映时代视为自己的使命,但它们对真实性又有各自的理解与诠释。二者都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反映客观现实,即便是新闻图片也要用语言文字加以说明。文学的一些表现手法,新闻也加以运用;新闻所报道的事实,常常成为文学的素材。新闻与文学之间的差异也是多方面的。新闻的优势在于“快速反映”,文学的优势在于“耐人寻味”。新闻是易碎品,它的新鲜性可能会随时间的推移而挥发殆尽;文学的艺术性则如陈年佳酿,久而弥香。同时,两者的区别还体现在功能、内容、表现手法上。在功能上,新闻是雪中送炭,满足人们基本的生存需求;文学是锦上添花,让人在生活之外用心去欣赏。一个实用性强,要求新鲜;一个审美性强,要求升华。在内容上,新闻表现事物,报道事实即可;文学则主要表现人物形象,注重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在表现手法上,新闻追求“实”,要求真实平衡,写作要求客观理性,不掺杂个人感情;文学则可利用各种修辞手法塑造人物,涂抹强烈的感情色彩。新闻叙事像摄影,文学叙事如绘画,两者既有联系又有着鲜明的界限。

新闻文本是新闻传播主体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是新闻接受主体认知评价的对象,是传、受主体在新闻传播互动中进行交流、沟通和互动的中介。新闻文本既反映着传播主体的传播目的和传播水平,也直接影响着新闻接受主体的信息收受活动。在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在人们的精神交往活动中,对不同的文本,根据理解经验,以及在实际中形成的共同规范,有着相应不同的解读期待。人们阅听新闻文本的目的是获得关于自然环境、社会生活变化的新鲜信息和真实信息——新闻事实世界的信息,新闻文本包含的任何信息,都必须以事实信息为基础。基于此,新闻文本应满足受众这一根本期待。

(作者方毅华系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分享到:
(责任编辑:赵光霞、燕帅)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