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信息传播既有广播、电视、音像、电影、出版、报纸、杂志、网站等不同媒介形态,也有文字、声音、影像、动画、网页等多种媒体表现手段,媒介传播进入多元化时代,并因此呈现出一种新的发展态势。在这个意义上,第22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无疑代表了年度国内各媒体新闻报道的最高水平,体现出多元化传播时代国内优秀新闻报道的典型特征与发展趋势。我们认为主要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是彰显新闻报道的引领性。新闻报道作为一种社会传播,不仅具有新闻属性,而且具有社会属性。因此,优秀的新闻报道,不仅不回避导向问题,反而强调其新闻报道应该及时发现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重要问题,通过记者的深入调查和采访,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设性方案,使问题得到切切实实的解决,从而凸显主流媒体在众声喧哗的网络时代的前瞻性与权威性。
比如,河北日报的一则消息“基层科技创新遇‘无米之炊’——去年我省28个县(市区)财政研发投入为零”,是记者通过深入采访,了解到虽然国家大力扶持“科技创新”,但河北省28个县的科研经费为零,41个县的科研经费不足50万元。发生这些现象的根源是“科技投入的作用有滞后性”,很多地方领导为了急功近利,往往把钱投到出政绩更快的地方。记者的报道见报后,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促成河北省委省政府组成调查组深入调研,并且在该省第八次党代会报告中明确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消息不足1000字,但起到了很好的推动实际工作的作用,获得消息一等奖。又如浙江电视台的《温州:让民间资本回归实体经济》,层层剖析温州企业资金链断裂、老板纷纷跑路的温州经济危机的实质,提出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规范民间借贷和引导民间资本向实体经济回归,为温州的金融体制改革起到了舆论引领的作用,赢得了评委的一致好评。
二是强调新闻报道的及时性。新闻的生命来源于新,特别是在媒介融合的微博时代,新闻的“新”,不仅仅是以“一天”作为衡量的时间单位,甚至以“一小时”、“一分”、“一秒”作为衡量的时间单位。因此,在报道新闻,尤其是报道突发重大事件的新闻,优秀的新闻作品不仅舆论导向把握较好,而且要敢于打破常规有创新和突破。
如反映温州“7.23”动车重大事故的报道,这次评奖共报送了9件作品,温州电视台的《“7.23”动车追尾事故》现场直播获得了一等奖。它的突破主要表现在对新闻及时性的强调上,作为电视直播,温州电视台的报道可以说最快的。当晚事故发生,电视台就组织精兵强将,在第一时间将事故真实地再现在全国电视观众面前,全方位报道了温州在各级政府的领导指挥下,全员投入有序救援的情景;特别再现了温州老百姓在事故面前,自发组织抢救,体现了大爱无疆的高尚情怀,令人感动,作品也因此无可争议地获得本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福建的海峡之声电台选送的作品《7.23动车事故大救援》,同样凸显了其及时性的特征。事故发生时,该电台有一位记者恰好正在列车上,记者马上联系本单位,并立即进行现场报道,成为全球报道该事件的第一人。作品所体现出来的记者良好职业素养和新闻敏感,得到了评委们的高度认可和好评
三是注重新闻报道的感染性。信息传播多元化,意味着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因此优秀的新闻报道,在报道新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事迹时候,尤其要注意摆脱宣传的痕迹,力求作品在思想上有更大的感染力,情感上有更大穿透力。如都市快报的《吴菊萍勇敢的妈妈,伟大的母亲》,正是通过记者扎实深入的现场采访,用记者的真诚和对吴菊萍的无限敬意,才能够进入到吴菊萍的思想深处和内心情怀,用许多真实的细节描写,让读者感动。这种感动是发自内心的,没有华丽的语言,文风很朴实,没有宣传的痕迹,报道出来后,感动了无数的读者和网友。“最美妈妈”是读者看了报道以后喊出来的,开启了“最美”系列的第一篇章,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反响。
还有许多获奖作品,带有很深的“走转改”印记,是记者深入基层,通过实地采访,发现的具有很好新闻价值的作品。比如扬州日报的消息《就业局长潜伏“打工”探扬州用工》就是很好的一例。2011年初,扬州为缓解“用工荒”,劳动用工单位开展横跨五省的大招工。记者主动随同采访,在采访中获悉云南曲靖负责劳务输出的陈家顺副局长隐去官职,在扬州开发区一企业“打工”的故事,一下子激起了记者的敏锐观察力。就业局长潜伏打工,是为了“吃过民工饭,更懂民工难”,“当干部就是为群众打工”,这个就业局长的为官之道,生动地展示了新时期的和谐干群关系、党群关系,具有很强的示范和引导意义。报道出来后,引发了全国近百家媒体的跟踪报道,它获得消息类一等奖是理所当然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