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如何报道——汶川地震媒体操作实录》章节介绍--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最新资讯

《灾难如何报道——汶川地震媒体操作实录》章节介绍

2013年04月22日10:33        手机看新闻

4月20日8点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很多媒体同行已经在前线采访或在奔赴前线的路上,人民网传媒频道把李梓新所著《灾难如何报道》一书中的“汶川地震媒体操作实录”予以刊发,希望能对在前线采访的同行提供一些参考。该书2009年1月由南方日报出版社出版。

在这个部分里,我们将看到来自12家中外媒体的主编、主任和记者们对2008年5月四川大地震的回忆和感想。我们将看到他们是如何在第一时间反应,投入到抗震救灾的新闻报道中。新闻不分国界、种族和肤色。在灾难面前所有新闻人的心都是共通的。这是一场空前的新闻战役,所有媒体都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而新闻又有不同的操作方式,不同的媒体又有不同的操作特点,值得我们总结和分析。

在这个章节里,我们可以看到:

《21世纪经济报道》的北京特稿部主任杨磊是如何出生入死,在第一时间赶到北川中学和北川县城的地震现场,并在四周死寂,黑漆漆只有一点亮光的北川县城里面住了一夜。他还坐过失事飞行员邱光华的飞机,他说他这次第一次在采访中哭了,是因为和茂县的孤儿一起在直升飞机上,看到他们第一次离开家乡便是永别。

《财经》杂志高级记者李虎军是如何协调前方与后方之间的联系,协调快新闻与深度报道之间的关系,协调网络和平面媒体之间的协作。

《南方周末》记者李海鹏、陈江是如何深入到北川,写下《灾后北川残酷一面》这篇在5月份流传甚广的报道。并讲述被网友上称为“史上最牛官腔”一事的由来。

《三联生活周刊》记者王恺是如何克服自己的愤怒和不平静,克服自己心理的极端状态,回到记者的本职上,发出现场报道。

《中国新闻周刊》科技部主任方玄昌是如何从经历北川县城现场所带来的巨大震动中走出,反思在灾难面前的人性和职业的冲突,并作出其自己的选择。同时,他也反思了中国媒体的科学报道。

《南方都市报》广州新闻中心主任魏海波是如何回到自己的家乡四川,坐镇成都,指挥着南都前方数十人的报道队伍,他们甚至成立了“航拍组”。而在哀悼日的时候,他想到的是自己一岁的儿子。

凤凰卫视新闻采编总监吕宁思是如何在新的媒体报道形势下面对挑战,在人力物力财力均不及CCTV的情况下,如果做出自己具有差异性的特色报道。

《亚洲周刊》主编邱立本是如何从全球华人的角度来看待地震,如何从历史角度来看待地震中催生的中国公民社会,如何面对中国新闻报道新格局的挑战。

路透社女记者Lucy Hornby是如何以一个女性以及外国人的视角,深入灾区,记叙她眼中的地震惨状。经历过云南丽江地震的她对灾民的遭遇感同身受,在采访时经常止不住流泪。

《华盛顿邮报》北京中心首席记者Edward Cody作为一个经历过几十年世界风云,报道过南亚海啸等重大灾难的记者,如何看待四川地震的不同特点。并从地震中如何看到中国社会的转变。

路透社摄影记者David Grey如何以一个摄影记者的眼光,看待镜头下的灾难。一个摄影师的挣扎和自我调节尽在其中。

还有一位特殊的受访者,是地震报道的前辈,报告文学《唐山大地震》一书作者、香港大学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中国媒体计划主任钱钢。他比较32年来唐山大地震和四川大地震之间的异同,体味中国社会的进步,同时讲述媒体灾难报道在32年来的进步和不足。

以上这些访谈记录,基本上都是原汁原味的,在较大程度上保留了访谈的原来面目。只有这样,才能使现场的感受和记忆被最真实地留存,也能为灾难报道的新闻研究提供一些原始的素材,以作抛砖引玉之用。这场中国新闻历史上少有的报道战役,留给人们回味和研究的空间还很大。 

分享到: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