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有一个家,我们拥有她。
今天,这个家里,当东南沿海还有禽流感的时候,西南山区的一场七级强震,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唤起了人们对于5·12的深度回忆。我们的家,遇到了东西两场灾害的夹击。
从20日中午开始,记者始终处于奔波之中,从杭州到成都,从成都到雅安,从雅安到芦山,再从芦山到宝兴。一路走来,家的概念越来越清晰。
灾区群众告诉记者,有人在,才有家在。一路上,我们都遇到从外地匆匆赶回灾区的本地人。他们这样告诉我们,不管怎么样,一定要回到家里去看看。我们看到了,在中国人眼里,对家,有一种特殊的虔诚。
可雅安这个家,不那么好回。
雅安,地处青藏高原延伸段与成都平原的交接处。地势险要,地广人稀。往西出雅安城大约15公里就到了飞仙关,由飞仙关往北,就是S210省道,这条细细的红线,串起了芦山、宝兴两个重灾县,成为抗震救灾的生命线。一边是深不可测的青衣江,一边是高耸如云的巍峨大山。加上雅安多雨,是著名的雨城,地质灾害不断,塌方、泥石流经常把红线压断。记者只能靠步行才能进入宝兴县灵关镇,一路上都是飞石、塌方、泥石流、巨石拦路。生命之路何其艰难。
守护家园,要快!一切都要保证家里每个人的生命安全。当记者赶到雅安,从雅安往芦山、宝兴一线前进时,看到救护车优先通行,已成为所有人的最大救灾公约数。只要能将伤员转移出来,他们就能得到更好的医疗条件。救护车不够怎么办?皮卡发挥了重要作用,一路上,由当地志愿者驾驶的皮卡车,拖出了一个个伤员。通过大家的努力,重伤号得到及时转移。徒步前行的志愿者、救援队伍,以及赶回家的老百姓,都赶快让开一条通道。
灾区的群众,也是最热爱家的。当灾难降临后,他们平静接受。清晨,孩子们照样在父母的催促下起床,睡眼朦胧开始震后第三天的生活。女人们都到厨房帮忙,男人忙着加固帐篷,问他们怕不怕,他们说:“不怕是假的,但还是要生活。”
记者一路走来,他们会拿出自己家不多的物资,守在路边,烧上开水、稀饭,煮好白鸡蛋,端上咸菜,拉着救援人员,一定要他们吃。
家只有一个家。所以当灾难降临的时候,来自四面八方的人力、物力、财力,会汇集成强大的正能量,帮助我们的家人渡过难关。记者昨天遇到的宜宾医疗救援队,领队竟然是记者的高中同学,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的秦运法医生。我们从1993年高中毕业以后,已经整整20年没有见过面了。见面,聊的都是救灾的事。从4月20日上午10点出发,徒步进入灵关镇,到昨天下午,他们连续奋战30几个小时,中间只休息了4个小时。当记者随他们从曹家村回到灵关,他们与后续赶到救护车汇合后,又继续往前赶,准备前进到宝兴县城,挥挥手,与记者告别。
还有来自成都的义工“李师兄”,听说记者要前往灾区,一路驾车,把记者送到了雅安。灵关小学的张子蓉老师,地震的时候,穿着一身睡衣跑了出来。一直在指挥部食堂帮忙烧粥,一烧就是三天。拿惯了教鞭的手,挥舞起锅铲来,照样风风火火。
这样的人,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