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田间帐篷小学里,孩子们开始恢复往日的欢笑。 本报特派记者 方非摄
▲在芦山县最大的受灾群众安置点,心理辅导活动驱散孩子们心中的阴霾。
芦山县龙门乡五星村幸存的刘依依依偎在奶奶身上,祖孙俩回忆曾经的家。
热水烧开,今天的泡面比哪顿都香。本报特派记者 方非摄
26日清晨,芦山县迎来了难得的晴天。一大早,山沟沟里的苗溪、芦溪、向阳村都升起了袅袅炊烟。7天前,那阵地动山摇造成的伤痕,正在慢慢抚平。蒙顶山巅,和煦的阳光拨开云层,将一片金色洒向巴蜀大地。
一
清晨5时,天刚蒙蒙亮,却到了分别时刻。武警四川省总队第一支队副政委古林,从兜里掏出一枚煮熟的鸡蛋。“记者同志,带在路上吃吧。”古林告诉记者,这枚鸡蛋有不同寻常的来历。
“老乡、老乡,有人吗?需要帮助吗?”4月23日傍晚,在蒙蒙细雨中,武警部队一支5人救援小分队在清仁乡进村入户,挨家挨户询问是否需要帮助。
前面路边有个老人,小组长任绍强警觉地发现她似乎不太正常,赶忙带领救援小分队健步跑去……
这位老人是芦山县清仁乡横溪村村民张玉华,是乡里的五保户。老伴去乡政府登记,她自己守着民政部门发放的救灾帐篷却无力搭建。看着老人焦急、无奈的目光,任绍强向救援小分队下达了立即帮助老人搭建帐篷、搬运被褥的命令。
先撑支杆,后搭篷布,小组长任绍强简单分工,在一块开阔地域迅速展开帐篷搭建。
“同志,我家就一件雨衣,这里还有一些塑料布你们先披上,不要感冒了。”看着救援小分队搭建帐篷,老人忙把雨具向战士递来。
“大娘,谢谢你,我们能挺住,您快避雨,不要着凉了。”战士蒋辉婉言拒绝了大娘的好意。
“同志们,迅速一点儿,雨下大了,汪超、贾磊去搬地砖和木板,甘拯武、穆昌俊随我搭篷布。”任绍强指挥队员有条不紊地铺设地砖、架设木板,一个帐篷迅速搭建完成。
“孩子们辛苦了,每人至少吃三个!” 张大娘不知从何处端来一筐热气腾腾的鸡蛋。
“谢谢您大娘,我们不饿,包里还装着干粮呢。”战士们异口同声的回绝了老人的好意。
“这么大的雨,你们来给我搭住的地方,感谢你们呀!”张大娘语气十分恳切。
“大娘,还是您留着应急时吃,这几天发的大多是干粮之类的食品,您老正需要这些鸡蛋补充营养。”任绍强再次拒绝了老人的鸡蛋。
“这、这让我说什么、说什么好呀,你们都是好人呀,你们不吃,我咋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我求你们了,求你们了。”说着,老人双膝跪倒在地上,额头几乎贴到地面,哭着说道:“你们不吃,我就不起来了。”
“我们吃、我们吃,您老快起来、快起来。”任绍强赶忙搀起老人,接过她手中的筐。
揣上鸡蛋,向老人敬礼时的官兵,谁都分不清脸颊边,流下的是雨水还是泪水。
二
龙门乡五星村双石桥九组中心,路侧的房子已经在地震中变成残垣断壁,院中的瓦砾没有一块是完整的。两台震后赶来帮忙的黄色挖掘机,至今仍停留在原本是顶棚的水泥预制板上。
48岁的刘松劲,在地震中不仅失去了住所,还永远地失去了襁褓中的孙子和孝顺的儿媳。“五个月零十天。”哄孙子的160多天,老刘历历在目。抹了一把眼泪,他抬头北望,“现在,他们都上山(埋葬)了。”
儿子刘亚地震前一直在拉萨打工。地震当天,他急忙赶回老家,却没能和妻儿见上最后一面。家里的房子,彻底坍塌了,连妻子和儿子的照片都没能找出一张。
打开手机,刘亚已将原本是桌面背景的儿子照片撤下,没人的时候,对着存在手机里的妻儿照片默默流泪。
农村长大的刘亚,婚姻很是时尚,与妻子通过手机网聊相识、相爱,携手走进幸福的婚姻殿堂。今年3月16日,刘亚离家返回拉萨务工时,望着娇妻和一双儿女,还满心幸福。却没想到,仅仅一个月后,一家人竟阴阳两隔。
早饭做好了,老人打开政府发放的盒装方便面冲泡而食。刘亚坐在一边,怜惜地抱起大女儿刘依依,一口一口喂起了水煮荷包蛋。怀中的女儿,被他寄予了无限的期望:“以后一定送她读书、念大学,她不是一个人,身上还有妈妈和弟弟的影子。”
三
“我家的电视机真神奇,爸爸每天看足球,今天却在演京剧……”村旁帐篷学校里,传出琅琅读书声。学生不是一个年级的,老师不是一个学校的,但二十几个人都很认真。
“我是芦阳中心校的,文艳秋老师是芦阳小学的,骆光辉是升隆中心校的。”带着学生背课文的间隙,王露佳告诉记者,他们3位老师来自3个学校,向村里申请了两个帐篷,把村子里二十几名学生归拢起来,继续按计划上课。
“谁也不晓得哪天才能复课,我们就慢慢上嘛!”骆光辉手握着一名二年级小男孩的右手,纠正他写字的姿势。“自己的名字一定要写好,以后出去了,这笔字是你的门面呢。”
“老师,我们来了。”刚知道这里可以上课的赖敬宇和4个小伙伴一起走进帐篷学校,各自掏出书本,认真地读了起来。和他一起来上课的,还有刚出生4个月的小狗毛毛,它总是用自己毛茸茸的身子,在小主人的脚丫和小腿上蹭来蹭去,还不时随着小主人的读书声叫上几声,仿佛它也是来上学的。
“孩子们读书,读好书,将来把家里建得漂亮、结实一点。”文艳秋拉着一名初一女生的手,低声啜语。“我要念理科,将来学好地理,搞地震预报去。”女学生的声音不大,却很坚定。
十几公里外,芦山中学板房学校里,高一、高二的学生也在上课,静悄悄的教室里,只听得见笔尖划过纸张唰唰唰的声音。教室外墙上,红底的标语上印着“地震把大地震出裂缝,我们用爱心将它填满”。
太阳渐渐升起,照进板房学校,照进帐篷学校,照在学生们的身上,一片金光灿烂……
那阳光,播撒温暖,照亮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