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中宣部《关于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切实改进文风的意见》的下发,各主流媒体在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同时,开始了一系列改进文风的创新实践。本文通过对《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央视《新闻联播》等近期新闻活动实践的观察和分析,总结出其在新闻报道领域的三大变化:内容变化、报道方式变化和视角变化。这些变化表现出重视民生、报道多元、平民视角的特点。
【关键词】主流媒体;改文风;新闻报道;平民视角
随着十八大的召开,领导班子的换届带来了政治上的简约新风:讲话脱稿、力戒空话、外出访问轻车简从、拒绝横幅不封路等,随即,这一股新风也吹到了新闻界。继2011年中宣部等五部门联合开展的新闻战线“走转改”活动之后,2012年12月,中宣部再次发出《关于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切实改进文风的意见》,要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把改进文风作为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落实中央政治局八项规定的重要任务。
《意见》指出,文风是党风的体现,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事业成败。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要坚持“三贴近”原则,发扬“走转改”精神,着力转变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着力提高针对性实效性、亲和力感染力,提倡“短、实、新”,反对“假、长、空”。
当央视《新闻联播》的头条新闻不再出现国家领导人的消息,取而代之的是人民生活的事务;当各大党报转变笔锋,字里行间充盈着通俗朴实的言语,各大主流媒体都已经开始了新的“改文风”尝试。在这一新闻活动实践过程中,主流媒体在报道选题、方式以及报道视角上主要呈现出了更加注重民生,更加务实,姿态更低,风格通俗化、平民化等特点。
一、报道内容更加倾斜民生
(一)增加民生新闻报道关注一线实践经验
随着“改文风”活动的实践开展,各主流媒体纷纷将民生新闻与基层经验放在了报道的首选位置,一是从量上加大了对民生问题的报道与关注,逐步减少政治性新闻和会议新闻等内容;二是在报纸的头版、电视新闻的头条也都纷纷出现了民生新闻,取代了过去的政治性硬新闻。
央视《新闻联播》自2013年起,先后增加了“新春走基层在岗位上”和“新春走基层温暖”等专题栏目,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内容真实饱满具有感染力;对于特别值得关注的民生问题,专门设立话题报道,给予特别关注,如1月20日播出的三条“关注菜价上涨”消息和1月25日播出的“聚焦农民工讨薪难”等报道。
据统计,2013年2月期间,在央视《新闻联播》播出的约428条视频消息中,有将近116条从平民视角给予报道的民生新闻,约占总数的27%。特别是2013年2月14日,在所报道的15条视频消息中,有9条内容直接关乎民生,包括了4条“新春走基层”报道、2条“新春服务台”、1条“春运服务台”以及2条“过大年”报道,占到了当天播报总数的一半以上。可以说,央视《新闻联播》大力着重挖掘各行各业具有正能量的故事,将社会上的好人好事呈现在观众面前。
纸质媒体中,《人民日报》等也在内容和版面上做出了调整,加大民生新闻的报道,逐步减少领导人的政治新闻和会议新闻,将更多的目光投向基层,关注当下最为热点的民生话题,关注老百姓的当前困惑等。其分别开设了相应的专栏,包括《民生调查》《评论》《连线基层》专版,《最美中国——寻找中国最美乡村》系列报道,推出“十八大精神在基层”“新春走基层”等专栏报道,记者亲历一线进行体验,从百姓视角报道基层万象,图文并茂。
在刚刚结束的“两会”报道中,《光明日报》和《中国青年报》的《两会特刊》也将更多的内容集中于老百姓的生活和需求。其中,《光明日报》3月3日采用一整版报道了调查所得的“百姓最关心的两会议题”;3月6日开设专栏《基层连线》,从基层采访并搜集普通群众观看“两会”的真切感受。
除了内容选题上的变化外,民生新闻也已经开始“抢占”头版头条了。2012年11月26日,央视《新闻联播》头条新闻不再播出国家领导人的政治消息,而是播出了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罗阳去世的消息;2013年1月9日的头条新闻是老百姓特别关注的“菜价观察”;1月20日的头条是“关注菜价上涨”这一专题新闻。
2013年3月21日《新华每日电讯》在头版中间位置刊登《藏族女村医九妹高山峡谷坚守50年》的基层故事,两大幅身着少数民族服饰的九妹图片和文字特别显眼。这些报道位置的变化说明,民生新闻和基层经验正逐步成为主流媒体首要关注的焦点。
内容上倾斜于民生,无疑让人民成为新闻报道的“主角”,从人民身上挖掘故事,更加有利于赢得老百姓对于新闻报道的接受、认同和喜爱。
(二)增加服务性报道,直接解决群众所需
加大民生新闻的报道,体现出了记者深入基层,了解群众需求,报道真实具体的生活新闻,内容充实且有价值。这其中,各大主流媒体特别侧重服务性内容的报道,或是本着为群众释疑解惑的目的,针对群众的生活或阅读需求,给予直接的解答与帮助,避免了新闻报道内容的空泛与套话,有针对性地解决群众所需。
央视《新闻联播》在春节期间专门开设了“春运服务台”和“新春服务台”等服务性专栏,针对群众在春节和春运期间所遇到的现实问题,分别进行释疑解惑以及直接支招。
除了直接提供服务的内容外,还有一种报道,其力图用多种报道方式对复杂专业的问题进行知识普及性的简单介绍,方便读者或观众理解,这种报道可以称为服务于阅读或观看的报道。例如,《北京青年报》在3月16日的“两会”特刊中,利用两个通版,通过通俗的语言和清晰的图表,为读者详细解释了总理、国务院、最高法院和最高检察院职责和构成等问题。对于广大读者来说,这样的信息不仅能够帮助其更好地了解关于国家各部门的基本知识,同时也辅助其更好地阅读。
通过增加服务性内容,直接将新闻报道的出发点落在为群众解决某一生活困难实事上,为其生活提供各种便利和服务,这正是群众喜欢并愿意接受的内容。
(三)增加调查性报道,用事实说话
关注民生的另一个体现则是增加调查性报道,根据群众对所关心的热点问题的质疑,开展相应的调查报道,使得新闻内容均来自第一手的调查所得,做到报道有依据,用事实说话,拒绝假、大、空,调查出真知。
特别是《人民日报》所推出的《民生调查》专版、《求证》专栏以及各种调查性报道。如2012年12月31日《人民日报》的《民生调查》专版中所报道的五个民生“往事”,记者深入一线进行采访,对过往曾经报道过的新闻事件进行后续跟踪和调查,关注其发展和解决情况,所关注的领域分别涉及教育、福利房、住房拆迁、基础建设等民生问题,五篇民生调查都针对具体的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报道呈现了这一事件的最新进展与最终结果,这既是对民生问题的调查关注,同样也是对过往新闻的追踪和延续,体现出了新闻的完整性。2013年3月19日,《人民日报》在第6版刊登了题为《解析“死猪漂浮”疑团》的调查性报道,是针对近期上海市政府所通报的已打捞上万头死猪的新闻事件所展开的报道,记者通过实地采访、调查,围绕公众的质疑点,对这一公共事件的发生原因、过程以及目前所处阶段进行了细致的调查。
调查性报道的增加与突出,不仅是媒体关注民生的又一体现,同时,调查所得的生动、权威、具体的信息,既满足了读者对于热点问题的知晓欲望,也有助于反映现实,总结经验教训。
二、报道方式更加多元
(一)从单一媒体到网络微博互动
最新结束的“两会”新闻报道中,网络论坛、网上调查、微博、微信等新兴互动方式同样成为各大主流媒体争相利用的宠儿。从单一的媒体报道到加强网络互动,不仅能够更大程度地融入百姓的参与,给媒体带来新的讯息,同时也能够加强媒体与群众之间的对话交流,第一时间给予及时反馈。
这其中,网报联动十分突出。如《人民日报》和人民网开展的“2013两会热点调查”,《光明日报》和光明网联手发起的“2013两会调查”等。其中,《人民日报》和人民网的调查共有117万名网友参加投票,网友留言1.7万多条,通过投票结果和调查,得出了12个公众今年最关心的热点话题排行榜,并将结果刊登于2013年3月3日的《两会特刊》。《人民日报》根据网友在人民网“我替网友问代表委员”栏目中的留言,选取不同问题提问相关委员,并将委员的回应刊登于报纸上,正面回答了群众的问题,为普通百姓和委员之间直接搭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
除了网站外,微博可以说已成为媒体当下争相利用的舆论平台,其便捷性和自由性让它已经成为发布与报道新闻的重要“第一现场”,而其草根性更是让广大普通群众充分参与到新闻事件的讨论、互动与传播中。为此,各大媒体先后注册了自己的微博,如央视的@央视新闻、新华社的@新华视点、《人民日报》的@人民日报以及《中国青年报》的@中国青年报微博等,一是进行新闻发布,二是获取民意。
微博的新闻报道极大弥补和丰富了报纸、电视、网络等单一报道的局限和空白,特别是微博直播,成为当下最快最全面获取新闻讯息的途径。如2013年2月2日至6日期间微博对于习近平等人甘肃之行的直播报道,更是凸显了微博的新闻报道同步性。@央视新闻不仅及时更新习近平同志的最新动态,包括了准备前往哪里、正在哪里做什么等,做到了同时同步发布讯息,这是电视和报纸等媒体无法企及的。
“两会”期间,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络电视台,强国论坛等也都纷纷注册微博,推出“两会特别报道”,加大信息传播,加强与网民的交流互动,获取最新群众观点和意见。[1]3月6日,《人民日报》就通过@人民日报微博征集网友看“两会”的独特感受,并将其刊登在《两会特刊》,题名为《实在的成绩 真切的感受》。《新华每日电讯》在3月19日的头版上开设“新媒截屏”专栏,截取@新华视点、@中国青年报等微博“两会”相关内容刊登其中。
各大媒体对于新兴媒体的利用是前所未有的,其突破单一媒体平台的使用,紧紧抓住微博这一新兴舆论阵地,意味着媒体将最大限度拓宽与群众交流的渠道,获取群众之言,也将信息以最快捷的方式与速度传播到群众的手上。
(二)从以文为主到图示数字说话
如何能让群众看懂、读懂、听懂?相比于文字的展示能力,图示和数字则具备着更形象的表现力,而这也成为媒体新闻报道方式的重要变化,从以文字为主到大量使用图示和数字来说话。
为此,《新闻联播》专门推出了“聚焦两会数字两会”专题,在1~2分钟的内容里,运用FLASH动画专门详细解释金融政策、财政预算等各领域内的数字含义,这样的呈现方式简单明了地呈现了国家各项数据的意义和作用,方便普通观众的理解。
同时,纸质媒体更是通过多种方式,在报纸上尽可能地加大数字的展示力度、增加图示的分析范围,并且注重解释的通俗性和趣味性。例如《人民日报》在“两会”期间就专门推出了“数递”专栏,并将其刊登在头版右上角,运用通俗的语言罗列《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主要数字,进行解释与分析,为广大读者更为通俗地解读《政府工作报告》。
(三)从报道“怎么说”到强调“怎么做”
在媒体的新闻报道中,记者深入一线,通过实地采访勘察,运用鲜活生动的事实来报道具体的行为活动,这使得报道的内容越来越多地从过去报道“怎么说”到如今讲求落实,侧重报道“怎么做”,这无疑是对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的最好检验,同时也是落实十八大“务实”精神的最好体现。特别是此次“两会”报道,主流媒体除了关注代表委员们阐述各个问题的意见外,也同样将重点聚焦在其如何践行代表职责的具体做法上。3月13日的《人民日报》在其《两会特刊》中,报道了三个人大代表利用休会时间专门前往基层实践调研的事情。
三、报道视角更加平民化
无论是在内容上倾斜于民生,还是在方式上更加务实,主流媒体在开展“改文风”新闻实践活动中,以全新的新闻视角诠释着朴素、亲切、平民化和通俗化的新闻特色,而这也深深渗透在了主流媒体新闻报道的各个方面。
关注民生,将新闻眼光从以前的向上看政治到如今下移平视看人民,走报道平民化路线,避免模式化、套路化的陈旧报道方式,以更加平等的姿态,用老百姓喜爱的语言进行通俗化的新闻报道,力争每一条新闻、每一个人物、每一个事件都展示得真实有力、掷地有声,对实际生活有所反映和指导价值,坚决拒绝冗长、空泛、虚假的新闻报道。
以往,主流媒体对于国家领导人的考察访问消息都采用固有的总结式、概括式和高瞻远瞩畅谈意义的方式,随着“改文风”实践活动的开展,无论是《新闻联播》还是其官方微博@央视新闻,抑或是新华社的微博@新华视点,对习近平、李克强等国家领导人外出访问考察的报道都聚焦在过程中的生活化细节。
放低姿态,将报道视角对准生活中的普通细节,力推亲和报道,这样不仅更加贴近老百姓的实际生活,给他们带去耳目一新的清新感,同时,原汁原味的语言和生动的报道也拉近了领导人和群众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塑造亲切普通的领导人形象。
在“改文风”的新闻实践活动中,各主流媒体都在积极尝试调整与改变,力求在践行十八大精神的基础之上,更好地将新闻报道联系实际,紧密围绕群众所需,及时反映现实问题,推动社会发展。对此,中央电视台台长胡占凡认为:“文风关系到党风政风,关系到媒体的公信力,文风的背后其实是媒体的新闻观、价值观问题。它是中国新闻事业长远发展的需要,是新闻媒体改革创新的需要,是遵循和把握新闻传播规律的需要,也是强化舆论引导和传播能力建设的需要。”[2]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
参考文献:
[1]张薇.两会“新闻大战”开启 新媒体拉近报道距离[N].人民日报,2013-03-03.
[2]胡占凡.改文风,改出荧屏新气象[J].中国记者,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