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静加盟"东方时空"处女作惨败:再没地方那么残酷【2】--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最新资讯

柴静加盟"东方时空"处女作惨败:再没地方那么残酷【2】

2013年05月10日07:36    来源:新京报    手机看新闻

  在《东方时空》的磨炼,为柴静日后的工作积累了经验。图为她在汶川地震现场采访(上)及对话清华“出走”教授陈丹青(下)。

  在《东方时空》的磨炼,为柴静日后的工作积累了经验。图为她在汶川地震现场采访(上)及对话清华“出走”教授陈丹青(下)。

  第一期节目“惨败”

  柴静在《东方时空》负责《时空连线》,每天十六分钟的时事评论,连线多方专家同时讨论。第一期节目是关于剖腹产话题,柴静联系了医生、孕妇、专家,探讨了剖腹产怎么不好,交了片子。这次“作业”被她日后用“惨败”来形容。陈虻开会时公开批评她,采访没有深入下去,“一个新闻事实至少可以深入到知识、行业、社会三个不同的层面。越深,覆盖的人群就越广,你找了几个层面?”柴静越听心越凉,最后只能把片子的结尾一改再改,但已无力回天。

  柴静在《东方时空》最初的日子如履薄冰,每天采访前挨个打四十分钟电话,每次采访都在本子上写一百多个问题。录像的时候,就盯着自己本子上的问题往下看,听不到对方说话,只想着自己下一个问题。在节目的结尾,柴静一般都会加上一句,“让我们期待一个民主法制的社会早日到来。”

  同事们都替柴静捏把汗,有一天录完节目,摄像送柴静回家,对她说,姑娘你加把油,领导说扶不起来就不扶了。

  摸索技巧和自我励志

  柴静下过一番苦工夫,研究同事的采访技巧,把能找到的记者前辈的问题都记在小本子上。那段时间,柴静临睡前常看一本叫《沉默的羔羊》的小说,并用书中女主角史达琳鼓励自己。

  柴静当年以为好节目要尖锐,在节目中咄咄逼人地发问,被观众评论为“冷酷”。陈虻纠正她,“不是,不是说你把采访对象不愿意说的一句话套出来叫牛,把他和你都置于风险之中,这不叫力量。要是拿掉你这句话,你还有什么?”

  2003年2月,新疆地震,柴静到了灾区,用“皮肤感受到新闻”。离开演播室,这一次,她看到了细节:坍塌的房子、为死者诵经的人们、废墟中小学校升起的国旗。这一期节目,柴静得到了表扬。

分享到: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