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记者》杂志
号称背包式的全能记者的出现给高校新闻教育带来很大冲击。此前,高校新闻专业一直以新闻学、广电新闻学来划分,一直是分门别类地培养着文字记者和广电记者。现在,全媒体记者的出现,给新闻教育带来方方面面的影响。该如何创新?
全媒体冲击:新闻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1.教师全能化素质亟待提高
目前我国高校主讲专业技能课程的老师不少都是由学校到学校,没有业界经历。一些有过多年业界经历的教师,往往也只懂得单一类型的传播方法。因此,教师队伍全能化业务水平的修补与提升迫在眉睫。香港高校已有这样的做法,定期选派专业教师到新闻媒体挂职锻炼,改变因教师缺乏新闻实践经验而使理论与实际脱钩的现状。
2.教材内容急需更新
以新闻采写类教材为例。目前国内选用的教材,大都是上世纪70年代初版的,虽经多次修订,但其理论框架和主要内容基本没变,与当今日新月异的业态变化不相协调。近十年国内新闻采写教材的出版或再版虽有数量上的飞跃,“但大多是停留在这两本书所确立的框架内‘打转转’,没有脱离于它们的理论体系,而且这些书中有些材料也显得过于陈旧,缺乏更新。” ①更重要的是,这些教材普遍缺乏实践教学的内容,因此,课堂训练老师找不到相关的实训案例,学生自习找不到方向和答案,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3.实践教学方式有待突破
几十年来,我国高校新闻教育的实践教学取得一定成效,形成了一定的实践教学体系,如以实践客体来说,常见的有:课内实验实训——校园新闻实践——社会媒体实习等三级教学实践体系。如以实践方式来说,常用的有:案例教学、体验式教学、情景模拟教学、对话式课堂、作坊式课业等。在媒介融合的今天,这些固有实践教学方式开始显现不足和缺陷,如采用的实践教学方式大多停留在单一媒介的模拟训练,缺少跨专业的融合训练。又如在校园新闻实践中因为器材设备的限制,难以全能化。即使是到了新闻媒体实习,更多的还是从事或文字、或视频、或音频等单一的业态实践。
4.实践教学基地尚需重构
由于新闻专业的特点,媒体单位每次能收纳的实习生都是小批量的,而且,由于学生实习周期短,影响了媒体单位接收实习生的积极性。因此,有必要探索建立多种实践教学基地,如美国很多大学都办有自己的媒体,方便学生实习;又如台湾的辅仁大学自办报刊、电台,学生在这种自有、独立的实践基地学习,可免受各种条件的制约,得到充分锻炼。
实践教学改革点:培养学生跨媒介传播技能
目前国内高校新闻专业培养目标是:新闻学专业培养的是报刊文字记者,广电专业培养的是广播电视记者,因此,不管是培养方案还是教学实践或是实践教学,二者都有明显区分。有必要在实践教学中适度改良,培养学生一专多能、跨媒体传播的能力。
1.开发提笔会写的思维能力
会写稿是记者的基本技能之一。在采写能力培养上,传统实践教学偏重实务性的写作技巧,忽略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实践教学环节中,除了培养学生扎实的文字处理技能外,还应重视和开发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首先要注意强化学生对新闻事实的形象思维能力,如准确了解新闻要素,认真感知现场环境,详细了解采访对象,通过一个个具体、表象的思维建立起准确清晰的事实形象,进而推动抽象思维的建立。
其次要通过思维深刻性的开发,助推抽象思维能力的建成。运用到新闻采写的过程,就是要善于抓住事实间的规律和本质,善于把握各种因素间的联系,善于全面思考分析问题,善于预见事实的未来态势。只有这样,最后付诸文字的新闻内容才会是准确的、深刻的、独到的。
2.锻炼开口能说的表达能力
媒介融合的今天,记者除了会写还要“能说”。 如何提高新闻专业学生的口说能力?笔者尝试采用“以口代笔”的方法加以强化。一般由教师事先在校园周边踩好新闻点,然后带学生来到现场,要求认真采访后打好腹稿,找到最佳的连线报道位置,现场口述新闻,教师在现场予以分析指导,帮助改进。这种走出课堂的实训,有效地刺激和提高了学生的口述能力。
3.打造动手会做的编制能力
培养学生能拍能录能剪的动手能力,教会技巧并不难,难的是强化学生思维方式的转换。应教会学生全面了解各种传播符号系统的优劣,使之面对新闻事实时,能够适时转换思维方式,知道选择何种符号系统来呈现事实,能够运用采访中获得的表象进行思维创作,使采制的新闻报道更有形象性和立体感,更具视听冲击力。笔者每学期都会组织多次“记者采访会”的实践活动,邀请新闻人物来学校接受学生采访,让学生在采访后根据新闻主题与表达要求,分别制作视、听、读的新闻作品,锻炼了动手能做的综合采制能力。
4.强化搜索能用的检索能力
笔者在实践教学中,采用多种方式强化学生的检索能力,使之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且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如在讲授背景材料运用和新闻发现等章节时,采用的检索训练方式就有:A.命题自学。要求学生带着在检索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自主性学习,调动主观能动性。B.实践应用。规定新闻主题,要求学生借助互联网的信息平台,动手检索相关的信息资料,享用与新闻主题相关的信息,提高学生获取新闻线索、挖掘新闻素材的敏感性。C.互学互帮。推选课程班里的网络高手作为主讲人,与同学分享如何快速有效检索新闻的经验。通过相互交流,使大家懂得如何选择数据库、如何选择检索词、如何取舍信息等。
实践证明,采用这样的自学自助方式,不仅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且对教师的技能更新也起到了助推作用。
实践教学新尝试:工作室培养模式
“新闻专业教学历来沿用传统授课方式,未能把握该学科的特点,缺乏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技术操作技能的重视和训练,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竞争意识方面尤显不足。这说明新闻教学缺乏一条切实可行的将新闻理论同新闻实践有机结合的教学思路。”②改革这一状况,笔者于2008年组建了三人行新闻工作室,尝试创新实践教学的模式,积累了一些经验和体会。
1.定位明确。本工作室特指设立在高等院校内,以老师和学生为主体,以教学实践为目的的目标工作制团队。三人行工作室从组建的第一天起,就将其定位为精英培养,只向那些对新闻有热情、有抱负、专业基本功比较扎实的优秀学生开放,一般会在大二下学期纳新,这时的学生已修完必要的专业课程,教师对课程班学生的优劣表现已有较深的了解,因此,常由工作室的负责老师亲点人选、被选学生自愿加盟,每届加盟的学生一般控制在10人以内,从人员的数量和质量上确保工作室的成员能以持续的饱满状态投入到紧张的采写编工作中。
2.目标高远。新闻工作室实际上就是一家小型新闻制作公司,我们赋予它的性质是,不做卡拉OK式的自娱自乐化生产,所有采写编制的新闻或作品均以在专业媒体上刊播或参赛为目标。为此,实际运作中,从宣传主题策划到新闻采制,始终都以媒体刊发标准来要求,一般采用两条腿走路的方法:一是定单式生产,利用工作室老师在业界的人脉资源关系,主动联系学校所属地的地方媒体,让编辑出题学生采制,教师初审编辑终审,然后刊发。二是独立下单式生产,组织工作室成员自行策划选题,展开深度调查采访,制作新闻精品,由工作室指导老师推荐给相关媒体刊发,调动和发挥了工作室成员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做精品出佳作的意识和能力。如2009年台湾一对父子同时被厦门大学医学院中医专业录取,工作室成员获得这一新闻线索后,立即进行报道策划,拟定翔实采写提纲,展开详细采访,写成《金门父子一起上厦大》的通讯,先后在《海峡导报》《漳州广播电视报》等媒体发表,还获得了当年举行的全国城市广播电视报年度优稿评比的三等奖。
3.方法传统。与传统课堂教学一对众不同的是,工作室采用的是“师傅带徒弟”的传统方法,聘请一些专业老师和校外媒体的采编人员担任师傅,全程式指导学生进行采写活动。如为招商局漳州开发区承制的建区20周年20个典型人物的专题报道,从主题的确定到人物的筛选,再到采访联系直到修改定稿,都是工作室老师和《厦门湾南岸报》的编辑与工作室成员一对一、手把手的指导,这样的实践方式让学生真切体验到了新闻采制的全过程,真实体会到了新闻职业的内涵,实现了课堂理论和实际操作的无缝式对接。
4.形式多样。此前国内已有一些高校采用工作室的实践教学机制,但以艺术设计类居多,在偏少的新闻专业中主要以单项媒体为操作目标。笔者组建的三人行新闻工作室横跨文字、视频、音频、图片等多种传播方式,不仅承接了《海峡导报》《现代青年》《厦门湾南岸报》等纸媒的生产任务,还制作了电视专题片、广播节目等给广电媒体播放,其中一档自制的儿童节目还推送给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小喇叭”节目播出。更值得一提的是,工作室成员还涉足书籍的撰写,2009年漳州市文联欲出版《上漳州》一书,特别邀请工作室成员为其撰写其中部分章节……通过这种全能式的工作室培养模式的锻炼,学生掌握了不同介质的产品采制特点和要求,学会了多种形态的新闻呈现,打造了全媒体记者所需的综合素质与技能。(作者是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副教授)
【注释】
①沈正赋、王天虎,新闻业务教学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改革与创新,《今传媒》2009年第2期。
②李克,高等学校新闻教学工作室制模式初探,《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年第11卷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