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传递“正能量”的四个抓手--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中国记者》>>2013年第6期

党报传递“正能量”的四个抓手

——《浙江日报》的创新实践

周咏南 袁艳

2013年06月24日14:05        手机看新闻

来源:《中国记者》杂志

导读

作为媒体特别是主流媒体,有担当、有责任,向社会和公众传递真、善、美的信息,传递正能量,弘扬正气,引导主流舆论,推动社会进步和社会和谐,已成为不可推卸的使命。《浙江日报》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在多类型的报道中寻找正能量,传递正能量,发挥主流媒体作用。

及时介入突发事件,挖掘负面问题里的正能量

社会舆论形成与发展有其自身规律,特别是由突发事件所引发的舆论,必然在初期呈现出高度的舆论关注和舆论热潮,不是在短时间内能够迅速平息下来的。当今媒体迅速发展,特别是网络发达,快速、准确、真实、客观地做好突发事件报道,做好热点引导,维护主流媒体公信力,才能更快更准地向社会传递正能量。

承担着舆论引导主力军角色的党报,应该义不容辞地介入突发事件报道,并从中挖掘最具价值的信息,设置议题,引导舆论。比如,在2011年“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后,《浙江日报》当晚选派记者赶赴温州事故现场。多天的连续报道中,不仅及时向公众报道救援情况、事故调查情况,且不断深入现场挖掘救援中涌现的感人事迹,寻找闪光点,弘扬社会大爱精神。

《温州人,好样的》《托起生命的希望》《生命,因他们而延续》《危难之时显身手》《几声巨响,纳凉工人第一时间冲向现场》……一篇篇报道,向公众讲述了危急关头,活跃在救援现场的普通市民、消防官兵、义务人员等各界人士挺身相助的真情故事,以及他们身上闪烁的无私、大爱、敬业之光,用新闻语言真实记录并传递“正能量”,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这两年,很多人感叹,浙江为何会出现这么多“最美”的人和事件,其实很多典型都是记者在迅速的突发事件报道中发现和挖掘的。

2012年3月10日凌晨,诸暨一家超市发生火灾,过火面积约600余平方米。《浙江日报》记者当天得知信息后,立即赶往诸暨火灾现场。记者在报道火灾事故之外,还用心寻找火灾背后的故事。当获悉消防官兵奋不顾身冲入火海,抢救疏散65名被困群众,其中副指导员田思嘉壮烈牺牲,副中队长陶国杰和战士杨万东身负重伤的情况后,记者展开细致入微的采访报道,当天发回并在《浙江日报》头版刊发典型报道《青春,在烈火中熔铸》。

之后,《浙江日报》继续跟进,针对这一典型展开了全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的讨论。当时正是全国两会召开之时,还将浙江民众的讨论与在北京与会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热议形成互动,最大程度地向社会释放正能量,把当代社会的主流展示好。

聚焦典型人物,发现“草根”里的正能量

典型人物无疑是主流媒体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的主要抓手。但如果忽视了与大多数受众的接近性,典型就难以被大多数人所接受,也就影响了报道的实际社会效果。正能量蕴藏于基层百姓中,只有真正深入基层发掘的典型才能真正打动人心。

10多年坚持利用休息时间免费为市民修车的公交车司机孔胜东,不计报酬、不计得失,不顾个人安危在惊涛恶浪中挽救生命的普通渔民郭文标,扎根东海边陲、守护百姓健康30多年的海岛医生钟杏菊……多年来,《浙江日报》推出的很多正能量的典型都是记者深入基层一线挖掘而来。

宁波电业局原副总工程师江小金是2011年浙江省委推出的第一个重大典型,他是一名电力线路工成长起来的高级工程师,用毕生精力点亮万家灯火,参与设计了11750座架线铁塔,领衔设计4700多公里输电线路,爬过的山加起来高度相当于259座珠穆朗玛峰。

《浙江日报》在省内率先进行了重点报道,长篇通讯《光明使者江小金》于2011年9月13日在头版和全省11家市级党报同步刊发后,不仅引起社会广泛好评,而且得到中央和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批示肯定。

典型能感动人与记者前期深入挖掘典型人物身上的正能量分不开。采访已经过世的人物典型,最大的遗憾是不能与其本人面对面交谈。采访期间,采访组每天都从清晨忙碌到深夜,跑了江小金一生中学习、工作、生活的重要地点,掌握了在主稿和后续报道中可能用到的每一个故事,力争达到“闭上眼仍能感受到江小金气息、合上笔记本仍能对他的事迹娓娓道来”的熟悉程度。正是深入一线用心发现和挖掘,才能让报道凝聚和释放出令人感动和有所感悟的能量。

《浙江日报》在关注重大典型报道的同时,抓大不放小,关注百姓身边那些带有闪光点的普通人,改变典型“高、大、全”的固有印象,从平凡普通的草根人物中寻找正能量和普遍的价值意义。 除在头版开设“最美浙江人?感动浙江”栏目外,还在社会新闻版面设立鼓励记者和公众寻找、推荐身边好人的专栏“凡人善举”“钱塘人家”等,将视角更多转向那些在生活、工作中默默无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通人。

注重策划,强化互动,凝聚共识,放大正能量的社会效应

要想使一个典型迅速放大正能量,在社会凝聚正能量,报道方式必须立体化、多侧面、高密度,形成舆论强势,在短时间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这是主流媒体在当下中国社会矛盾凸显期迫切而重要的责任。

《浙江日报》推出的浙江省第七地质大队重大典型就是一例。2011年3月19日,《浙江日报》在全国最早报道浙江省第七地质大队先进事迹,之后,对这个典型的报道一直延续到2012年,通过通讯、消息、评论、图片、诗歌专版等多形式、立体化地全方位报道了这个坚持发扬“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精神的地质人团队典型,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这支常年工作在深山老林的地质队变得家喻户晓,并受到李克强等中央领导批示肯定,成为全国重大典型,还在全国各地开展了巡回报告。

如今,受众已不仅仅是信息传播的接受者,还表现出强烈的参与诉求,越来越多受众希望通过传媒平台表达意见和意愿。特别是网络的发展,让传媒与受众的互动性空前加强。在价值多元的今天,主流媒体作为时代发展的推动者,传递正能量不能仅限于单项传播,而是要通过与受众互动,凝聚社会共识,放大社会效应。

今年3月5日是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50周年。50年来,雷锋精神与时俱进,不断凝聚着社会进步的正能量,不断绽放出璀璨的道德光芒。《浙江日报》抓住这个节点,提前策划,在全国较早启动报道,不仅结合最美浙江人的报道活动,寻找和报道新时代的学雷锋典型,还在全省各地掀起学雷锋,做最美浙江人的活动热潮:浙江团省委在全省组织开展“雷锋广场服务”等活动;浙江大学与《浙江日报》联合在大学生中开展“在实践中奉献成长”活动;全省中小学校开学后第一堂团课、队课主题为“学习雷锋好榜样”;各地社区成立了学雷锋服务队……《浙江日报》不仅通过报道传递了正能量,也吸引了公众加入传递正能量的队伍,感召每一个人学习雷锋,为社会聚集正能量。

抑恶以扬善,舆论监督也是传递正能量

不少人误认为传递正能量只能是正面宣传。其实不然,任何事物都是辩证的,媒体在开展舆论监督报道时,揭露恶的现象同时正是在扬善,净化社会风气,达到真正的社会和谐稳定。

新闻舆论监督能通过曝光丑恶,抨击时弊、抑恶扬善,以达到对其进行制约的目的,形成正确的社会共识。媒体是不是敢于公开揭露群众反映强烈的丑恶现象,是衡量新闻事业是不是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捍卫党和人民利益的问题,是党性原则强弱的标准之一。《浙江日报》抓住那些党和政府重视、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开展舆论监督,做了一些有影响力、促进工作、帮助解决问题的监督报道。

今年3月,有读者向《浙江日报》反映,温州市人大代表、永嘉岩头镇塆里村村委会主任陈以散建造规模宏大的违章建筑,村民多次向镇、县有关部门反映,但都没有结果。真相到底如何?《浙江日报》马上派出记者前往永嘉采访,通过现场走访和对村委会主任本人及村民的采访,以及镇政府的核实,记者发现,这幢房子建造前的确通过了永嘉县国土资源局、农业局、林业局等部门的审批,不过,这房屋本是农业附属房,但业主私自改变用途,并且建了3层,总建筑面积750平方米,已成违章建筑。面对记者的采访,镇政府领导表示针对违章部分要坚决拆除。3月28日,《浙江日报》刊发了舆论监督报道《永嘉一村主任违建别墅》,引起了社会关注。之后,记者又多次跟进,4月8日,采写了后续报道《村主任违建为何难拆》,引起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于4月10日开始拆除违建部分。这组报道不仅促成了群众反应强烈的问题解决,也给那些违章建设者以威慑,为党和政府的拆违工作鼓与呼。

可见,长远地看,科学地开展舆论监督有利于矛盾的转化、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公众认识的提高和主流价值观的形成,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这是舆论监督蕴藏的正能量。 (作者分别是: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浙江日报》政治新闻部副主任)

分享到: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