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日报传媒集团“4·20”芦山强烈地震新闻报道工作纪实--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中国记者》>>2013年第6期

在灾难中践行伟大使命——

雅安日报传媒集团“4·20”芦山强烈地震新闻报道工作纪实

2013年06月24日15:06        手机看新闻

来源:《中国记者》杂志

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特大地震,雅安全市遭受重创。

2013年4月20日,芦山7.0级强烈地震。雅安受创更甚,芦山、宝兴、天全、荥经、雨城、名山、石棉、汉源六县二区无一幸免。

2008年—2013年,五年,雅安,两次地震之殇。

作为当地主流媒体,雅安日报传媒集团见证了雅安这五年的起起落落,从受灾到重建,从重建到再度受灾。

作为当地媒体人,雅安日报传媒集团全体员工,在每次大地震中,既是受灾者又是记录者,他们把屋破人伤的悲痛掩藏心中,扛起无畏的爱与责任,一直坚守在抗震救灾报道第一线,讲述受灾群众心声与他们同在,记录危难关头的大爱鼓舞生者的勇气,并将各级党委政府的强力举措及时传达,为废墟之上的人们重铸信心。

于雅安日报传媒集团,是两次切肤之痛,两次绝境奋起,两次使命召唤,两次危中求进。

与时间赛跑

从地震发生的那一刹那,与时间的赛跑就已经开始。

4月20日8时2分,雅安大地以及所有依附其上的万物剧烈摇晃、坍塌。这天是周六,雅安日报传媒集团党委书记、社长、总编辑杨建光像往常一样早已起床。

“地震了!”小区内有人惊声尖叫。

8:05,杨建光没有加入小区楼下惶恐不安的人群,而是在拨不通电话的情况下马上用手机短信向集团班子成员、中层干部和骨干记者发出“战斗”指令,明确相关班子成员的分工和职责,并第一时间赶到集团查看灾情,指挥采编工作。

8:30,雅安城区通讯几乎瘫痪,许多因通讯中断未接到“战斗”指令的同事也自发地冲回集团。在余震不断的办公楼下,杨建光同志临时召集集团领导班子成员、采编人员、行政后勤人员召开紧急会议,就第一时间赶赴灾区采访、紧急组织自救和做好采编后勤保障等工作进行安排部署。

9:00,首批《雅安日报》、北纬网、《雅安新报》等媒体第一小分队10余名采编人员“拔锚起航”,奔赴芦山震区,第一时间掌握和报道震中的伤亡、损失情况,成为第一支到达灾区的媒体团队。

10:00,《雅安日报》、北纬网、《雅安新报》《生态雅安》杂志等媒体及时启动应急预案。第二小分队10余名记者赶赴天全、宝兴等县,留守雨城区的40多名记者前往雅安市医院、民政局、气象局等单位了解情况,编辑、行政人员也立即投入到工作状态。

16:00,集团召开抗震救灾宣传报道工作会,对做好宣传报道工作和开展单位自救进行了总体安排部署,成立了“4·20”抗震救灾工作组,分为综合协调、采编统筹、新闻报道、外宣报道、对外联络等9个小组,全面启动了做好灾后宣传报道和灾后自救工作。

与死神擦肩

灾情不断传来。

震中芦山县遭到毁灭性打击,宝兴县与外界一切联系中断,成为“孤岛”,雨城区、名山区、天全县、荥经县、汉源县、石棉县,全市所有县区均不同程度受灾。死亡人员时时在增加,失踪人数随时在上升,余震连续不断,房屋不断坍塌,山体不断垮方,交通不断阻塞,雅报集团的记者们和受灾群众、救援人员一起,经历着生与死的考验。

地震前一天,女记者姜雨将自己美美地打扮了一番,准备周六外出旅游。地震发生后,她第一时间奔赴地震灾区。当天上午9时30分,从龙门乡前往宝盛乡的主要通道上,道路尽毁,她硬着头皮进入飞石区,左边是可能随时滑落的巨大山体,右边是湍急的河水,一辆被滚石击中的货车翻倒水中……突然,一次强烈的余震爆发,带着飞石滚落,豆大的沙石不断敲到头上、身上。姜雨因膝盖受伤落在了行进队伍后面,一位救援战士一把抓住她的手,扯起她就往前跑。正是凭借这样的坚韧,姜雨将灾区信息第一时间传回了报社,让灾情及时被外界了解。

记者张敏,一个外向的眉山姑娘,地震后,在同龄女孩还惊魂未定的时候,她已经提上相机赶到了雅报集团。按照采访部署,张敏先赶到市人民医院采访地震伤员,见到了从住院楼转移到车棚里的病患,也见到了第一批从芦山转移出来的伤员,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自然灾难对人的伤害,也更加坚定了她要到灾区一线的决心。“我请求到芦山采访!”晚上,张敏坚持请缨。由于交通中断,雅安到芦山平时30多分钟的路,张敏摸黑走了5个多小时,终于到达被黑暗隆罩的芦山县城。

地震当天,跟随“民兵敢死队”的摩托车来到芦山县太平镇的记者孙振宇,激动和悲痛交加。他身处悬崖边,脚踩着松动泥土,石块不断从悬崖坠落。然而记者的激情治愈了他的恐高症,他眼里只看到一幕幕救人与被救的感动瞬间,一种热泪盈眶的感动,立刻涌上心头。

被地震从睡梦中摇醒的白雨锶,是芦山人。作为一名记者,当她到达芦山县城时,原本美丽的家乡已变得满目疮夷,触目的残砖断檐随处可见。“家里人联系不上,我哭了!”她说,“但我不能回家,我是来工作的。”

地震当晚,在灾区一线采访的10多个记者面前,只有4盒方便面。谁都不舍得吃,大家心里都想着:我忍忍,让给别的同事吃。看着大家又冷又饿,心里很难受的新闻资讯中心副主任王大军,欲言又止,最后问了大家三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来?我们来干什么?我们应该怎么干?一连三问,又激起了记者们更加旺盛的“战斗”热情。

4月21日,北纬网视频新闻记者李洋到芦山龙门乡拍摄灾情,恰巧又逢5.4级余震,在强烈摇晃中,他首先想到的是保护摄像器材、保住新闻视频。那一晚,芦山开始下雨,气温骤降,李洋穿着短袖拍摄着震中灾区的现场视频,谁也不知道,此刻,他的天全老家房屋全部垮塌,家人无家可归。

统稿记者魏燕,地震发生时正请着孕检假。尽管如此,她还是在第一时间回到报社,担起后方统稿的重任。魏燕的丈夫周昆是雅报集团员工,他是一名前线记者,地震后第一时间到了重灾区,长达数十小时没有消息。肚里是躁动的孩子,远方是杳无音讯的爱人,不过魏燕不敢多想,余震当中仍挺着肚子坚持工作。

而在后方,经历着一天1000多次的余震,编辑们也在不断上演着“短跑接力”,接受着余震一次又一次“恐怖袭击”的挑战。在不时摇晃的办公大楼,每晚坚持到次日凌晨五六点钟,确保读者及时准确了解抗震救灾最新进展和党委、政府的声音。

如果说“5·12”汶川特大地震后的宣传报道,集团打着“配合战”,那么在“4·20”芦山强烈地震后,集团便打起了“主体战”。从汶川到芦山,我们与其他媒体同题竞赛,同场考试,但在主体设置上却及时作了调整,我们用文字和图片记录着灾情、救援和来自全国人民的关注,以及雅安人民如何感恩前行。从4月21日至28日,连续八天,在头版做芦山强烈地震主题报道,用关注民生、贴近民生的图片和评论的组合,凸显出主体和形式的变化。

与创痛同行

“4·20”芦山特大地震,集团无人员伤亡,但损失惨重。

2008年的汶川特大地震,为雅报集团办公楼留下了40多处明显裂缝,有的裂缝长达10多米,触目惊心。五年后的4月20日,7.0级地震让早已脆弱的办公楼再次“摇晃”,裂缝更多了,当年修复过的墙体、屋顶再次呈现出千疮百孔。据统计,墙体新增了100余处明显裂缝,有的裂缝近20米,受损面积约1200㎡,20余处门窗受损,5扇落地玻璃门损毁,5扇落地窗损毁。雅安新报社、生态雅安杂志社办公用房,今年1月进行修复装修后才投入使用,在“4·20”特大地震中,墙体也出现20处明显裂缝,地面断裂10余处,同时,有10余处门窗受损,墙面严重脱落。

办公楼遭受重创的同时,楼内的办公设备设施亦在劫难逃,集线器、交换器、路由器损毁,办公室高级打(复)印机、高级相机、电脑、网络直播机、摄像机等近100台(部)设备受损,户外的灯箱广告牌、名雅道旗、户外大牌、阅报栏等80余个设施损毁。

然而,面对地震带来的重大威胁,雅安报人首先想到的不是自救,而是迅速集结,第一时间赶赴灾区。《雅安日报》、北纬网、《雅安新报》等媒体编辑部迅速搬到底楼,由于设备大量破坏,不少同志从家里带来了电脑、相机等设备,自制的简易帐篷也搭起来了,一张乒乓桌成了编辑们的办公桌,两个单人沙发拼成了一张暂时休息的床。由于集团反应及时,指挥有力,措施得当,确保了宣传报道工作的及时、有序进行,确保了第一时间向世界传递雅安的灾情和抗震救灾情况。

4月21日至5月20日期间,栏目从抗震救灾第一阶段的“震在雅安 动在全国——直击‘4·20’芦山强烈地震”转为过渡安置阶段的“震在雅安 动在全国——‘4?20’芦山强烈地震特别报道”,出版抗震救灾专题报道320个版,扩版92个版,近4000篇稿件,400余万字;北纬网开设《直击‘4?20’芦山7.0级地震专题》,并接连推出《芦山地震72小时全程实录》《正能量,微传播》《血脉中华,芦山地震百城聚力》《抗震救灾人物志》和《中流砥柱》五个特色专题,对全市抗震救灾工作做全天二十四小时不间断动态报道,同时还运用微博、网络电视、手机媒体等多媒体,全体性密集式进行宣传,共刊发9000多篇稿件,全国很多网站纷纷连线和报道,通过北纬网第一时间了解和掌握雅安抗震救灾最新动态。《雅安新报》开设“雅安强震 举国驰援”“我在现场”“守护生命线”等专刊专栏,出版抗震救灾专题报道300个版,1400余篇稿件,70余万字……集团各媒体用镜头、画面、文字、声音跟踪整个灾情的进展,记录整个救援的过程,及时迅速向世界报道灾区真相,发布灾区信息,让人们看到了党和政府全力以赴抗震救灾的坚定决心,更让灾区人民感受到了整个社会的深切关怀。

为及时将灾情信息第一时间传播到全国各地,集团编务办每晚及时向《厦门日报》《扬州日报》《三峡日报》《烟台日报》《长江日报》《成都日报》《成都商报》《贵阳日报》《南阳日报》等几十家市外媒体传送新闻稿件,仅4月20日当晚,传送文图稿件近百条。

灾情发生后,全国各地媒体纷纷来电来信慰问,许多报社伸出援手,在资金上和物资上对雅报集团进行援助。这更加激发了雅报人勇于担当责任,不畏灾难,战胜灾难,重建美好家园的决心和信心。他们将以实际行动回报全国各媒体同仁的援助和支持。

灾难,也许意味着毁灭;灾难,也会带来新生。抗震救灾路还长,任务也更加艰巨,雅报人将把悲痛埋在心底,把恐惧化为力量,继续前行,充分发挥新闻宣传舆论鼓舞斗志、凝聚力量的独特作用,一如既往地奉献不畏一切艰难困苦的意志与勇气,和灾区人民同舟共济、共渡难关,为夺取抗震救灾的最后胜利做出更大贡献。(执笔:刘妍 程普)

分享到: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