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王斯敏:看见坚强,看见不折翼的梦想--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频道合作·会议直播>>“中国梦,我的梦”首都女记者演讲比赛

《光明日报》王斯敏:看见坚强,看见不折翼的梦想

2013年07月18日15:33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手机看新闻

人民网北京7月18日电 今天下午,由首都女记协、北京妇联和人民网主办的“中国梦,我的梦”首都女记者演讲比赛决赛在人民网演播厅举行。以下是《光明日报》王斯敏的演讲全文:

各位老师、同行、网友们,大家好。人人有梦想,梦想是什么?是一座墓碑、一团火焰,是一切能引起我们美好情怀的想象。然而追梦的道路不可能那么平顺,梦想可能会一次次破碎,一次次低回,最后能够实现梦想的,往往是那些能够在逆境面前重新站起、重展羽翼的人们。今年四五月间,我两次赶赴四川先后采访了芦山地震救援和汶川重建新貌,两项对照,我深深感受到了梦想的力量。在芦山的日子心情是沉重的,虽然处处看得到爱心涌动,可是多少有些悲凉。直到七天后我走进都江堰,来到汶川,寻访映秀,我才真正找到了那种足以驱散这份悲凉的东西。

那是一种气概,在地动山摇的惨痛面前,中国人集体呈现的虽然有悲,但绝对不是听天由命、凄切凝噎的悲观,而是含泪雄起,砥砺奋进的悲壮。

那是一个梦想,不管经过了多少惨痛的现实,不管失落了多少曾经辉煌的梦想,心底深埋的力量总会给人以坚强,带来命运打不垮的坚强。一次一次加深我这种感受的是在灾区那些可爱又可敬的人们。4月26日,芦山县太平镇德阳电力抢险队的队员们正在为重新点亮乡村的黑夜而战,女宣传员林清也在飞石不断的一线忙碌着。五年前她在绵竹的家受灾惨重,这次她不顾其他,报名参加了抢险,她说至少我能用自己的故事劝劝大家,咬住牙,挺过去。其实她劝别人也是在告诉自己,只要有梦,有坚持,人就不会垮。

5月9日,都江堰聚源中学女教师雷筇用嘶哑的嗓音给学生上课,五年前那个万分危急的时刻,她组织学生成功逃生,之后的几年里,她和学生一起写下了几十万字的震后日记,也互相扶持、互相鼓励着走出了阴影。她说灾难只能让我更加热爱生活,我的梦想就是学生的明天,只要他们飞得高、飞得远,我付出多少都愿意。

在这个被称为最难求职季的时节,兴川(音)男孩韩家玉(音)终于走到了心怡的工作。五年前,就读于职业中学的他,亲手在废墟下救出了一对母子,几年来苦读考取大学,攻克英语四级,求职屡败屡战,不言放弃。他告诉我,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延续着地震中被震醒的梦想和倔强。

值得记取的还有太多太多,正是在这些可爱的平凡人身上我看见了坚强、看见了爱,也看见了永不折翼的梦想。伤痛永远存在,或许也永远不该忘记,但是昨天的伤痛阻隔不了今天的希望。有句谚语说得贴切:每朵乌云都有云边,因为背后是阳光万丈。只要不放弃梦想,终有一天阳光会冲破乌云,把整个世界照亮。我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也有自己的梦想,那就是做一名好记者,用好这个时代所赋予我的宝贵的话语权,记录历史,见证荣光。这个梦想实现起来有时候要经历无数的苦累,但是值得坚守吗?我想答案是肯定的,也是在地震后,有位网友写了这么一段话:当宏大的救援场面浓缩在电视画面上,那一位位绿军装、橘黄制服、白大褂、那一支支伸出去的话筒,构成了支撑人站立的一撇一捺,看到这句话我热泪盈眶,我想不用再多说,我已经感受到了作为一个记者的荣光。

每个人都有梦想,我希望我这个记者梦、中国梦成为现实,希望每个人的梦想成为现实,我也希望今天照亮汶川的阳光能够洒在每个芦山人的身上和心上,支撑他们前行的力量,能支撑所有有所追求、有所坚守的人们,这就是我关于中国梦的心里话,但我相信不会是梦话。谢谢大家。

 

分享到: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