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7月19日电 2013第四届中国传媒领袖大讲堂于7月12日至24日在上海交通大学举办。本届大讲堂邀请50多位传媒领军人物,一线编辑、记者、主持人和著名专家学者,为来自海内外130多所高校的350余名学子讲授传媒业改革创新的经验与教训,帮助学子们了解传媒业界和学界的最新发展动态,深化对传媒业和新闻传播学科的认识。以下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黄金辉传播与信息学院教授、《亚洲传播学报》主编郝晓鸣7月16日在第四届中国传媒领袖大讲堂上的演讲。
郝教授的演讲分为中国传播研究的历史、现状和未来,传播研究的不同走向,如何研究,寻找合适的课题,文献回顾与研究方法以及范例等七大章节。
“做研究应该研究什么东西?”
“国内的传播学逐渐地发展到了一个比较成熟的阶段,今后的学术界看重的可能不仅仅是在国内的核心刊物上发表一些文章,而希望可以看见更多在国际上发表的文章。如果想在国际期刊上发表文章,应该往哪些方向努力?做怎样的研究?”郝教授指出“研究是寻找事物之间的关系,它的最终目的是发现事物发展的规律。”
“如何做研究?”
传播研究有多个不同走向,大致可分为四类。一是应用研究与理论研究类,这类研究主要关注一个现象,用已存在的理论来检验这个现象。在国外,这类理论研究通常选一个理论就只研究这一个理论。二是定量性与定性性研究,这类研究多为运用定性性研究寻找、提出理论,运用定量性研究验证理论。三是欧美不同学派的争议,这类研究强调两个学派之间的差异性。郝教授强调:“美国学派最大的特征为见木不见林。”四是通俗化与“科学”化类研究。这类研究的绝大多数文章与实践无关系。
“对研究来讲,提出问题要远远重要于回答问题。”郝教授指出,“通常情况下,亚洲学生非常会回答问题,而美国学生却非常会提出问题。亚洲文化中对提问能力的忽视,值得注意。”在提出好问题的基础上,如何写出好文章?郝教授认为,Conceptualization(概念化)是关键,它作为研究课题的灵魂,主宰着课题的命运。简而言之,Conceptualization强调的是一个理论框架,研究者要有明确的研究对象与内容。在选择课题时,研究者要避免课题过大,尽量研究熟悉的题目,在问题的选择上避免what(什么)、How(怎么样)、Why(为什么)类问题,尽量选择yes or no(是或否)类的问题作为切入点,另外,研究者应注意时间,费用,精力等方面的可行性。
“文献综述很重要”
“我们的科学研究建立在前人的基础上,只有清晰总结出前人的经验,我们才能够充分做好自己的研究。”郝教授特别强调道,“在有了充分的文献综述后,我们再来考虑研究方法。这其中包括研究方法的选择、抽样调查(随机与非随机,样本的大小)、概念测量的具体化和多样化以及假设的证明等。”
郝教授通过六大类共计12个鲜活的案例分析,为350名传媒学子深入浅出的讲解了国际传播研究的优秀范例,以此来打开传播学子的研究新思路。演讲在学子们积极热烈的提问中圆满结束。(赵晓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