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晓鸣:传播研究从中国走向国际--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第四届中国传媒领袖大讲堂>>嘉宾演讲

郝晓鸣:传播研究从中国走向国际

2013年07月19日10:18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手机看新闻

人民网7月19日电 2013第四届中国传媒领袖大讲堂于7月12日至24日在上海交通大学举办。本届大讲堂邀请50多位传媒领军人物,一线编辑、记者、主持人和著名专家学者,为来自海内外130多所高校的350余名学子讲授传媒业改革创新的经验与教训,帮助学子们了解传媒业界和学界的最新发展动态,深化对传媒业和新闻传播学科的认识。以下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黄金辉传播与信息学院教授、《亚洲传播学报》主编郝晓鸣7月16日在第四届中国传媒领袖大讲堂上的演讲。

“研究生究竟要研究什么?”郝晓鸣指出,研究最重要的是要寻找事物发展的规律,透过现象挖掘到本质,并能够起到预测作用。郝晓鸣谈到,在传播研究中必须注重本土文化与国际交流的关系。曾经一位在国内发表过27篇论文的研究生到国外攻读博士,在博士期间论文发表数量为0篇。他曾经坦言,在国内,他可以通过相关的政策法规推测当下的期刊需要什么样内容的研究,而在国外,却无从下手。这一现象的出现并不是因为语言障碍问题,而是因为学生没能很好地处理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关系。对于现如今的传播、新闻、广告、公关及其它学科的学者而言,向国际学术期刊投稿和参与国际会议是走向世界的不容忽视的渠道。

在“传播研究的不同走向”这一问题上,郝晓鸣认为,目前主要有应用研究与理论研究、定量与定性研究、欧美不同学派的争议以及通俗化与“科学”化这几个层面。应用研究从社会现象出发,理论研究从书本理论出发,真正出色的学者不是一辈子都研究一个理论,而是结合社会现象用不同的理论分析问题。定性性研究主要运用于研究的提出理论阶段,定量性研究主要运用于验证理论阶段。对于研究学者而言,注重研究的通俗化与“科学”化尤为重要,写论文、做研究就是供广大社会公众浏览阅读的,如果只有10个人甚至更少人能够读懂理解,那意义的广泛性可想而知了。

“美国的学生喜欢提问题,中国的学生擅长回答问题。”郝晓鸣表示,提出问题远比回答问题更有价值,conceptualization(概念化)是研究课题的灵魂所在。

关于课题研究,郝晓鸣指出,课题避免过大,要选取熟悉的题目,问题要选可以用yes、no来回答的,并且研究目的明确,有研究方法可以回答问题,同时也要结合实际的时间、费用和精力等考察课题的可行性。他着重强调了文献回顾的重要性,指出文献回顾是总结前人的工作,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寻找自己工作的方向。(商晓娟)

分享到: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