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7月19日电 2013第四届中国传媒领袖大讲堂于7月12日至24日在上海交通大学举办。本届大讲堂邀请50多位传媒领军人物,一线编辑、记者、主持人和著名专家学者,为来自全国130多所高校的近350名学子讲授传媒业改革创新的经验与教训,帮助学子们了解传媒业界和学界的最新发展动态,深化对传媒业和新闻传播学科的认识。以下为台湾政治大学新闻系教授冯建三7月17日在第四届中国传媒领袖大讲堂上的演讲。
冯建三的演讲以公共电视的现状、历史与未来为主题,力图主张、创造、捍卫、扩张一种世界观与价值:多则去商品化,少则减少或控制传播的商品化,并提出在传媒体制变化中,PSM即公共传媒体制必须作为重要参考。
冯建三首先介绍了公共电视在欧美韩泰的不同诞生与死亡方式。举世第一个PBM即BBC及其宗亲的诞生是由政治决定的,由于传播具有浓厚“外部性”:经济之外,传媒具有重要的政治、社会与文化意义,构成了市场失灵,导致了BBC的诞生。这种现象在美国的表现是,美国的无线电视虽然私有,但高度管制,即部分电波去商品化,商品化电波的“使用权”,必须符合public interest, convenience, or necessity原则,外国人产权上限25%。表现在欧洲是:国/公有公营,些许商品但不营利。
泰国在经历2006年9月19日的军事政变后,吊销总理Thaksin家族的ITV执照,转型为公视,由此泰国2008年产生了亚洲最年轻的公视。南韩的情况更奇特,经历暗杀、政变、1980光州残暴镇压,军管变国有到公共,产生了南韩的公视。公视在30年来,只有法国TF1私有化,希腊应是有惊无险。
什么是公视(PSM)?冯建三从频道与制度的六个面向进行了介绍。第一,财产权与创办宗旨是非营利的,PSM一定不是私人的,一定是非营利机构,但并非所有非营利传媒都是PSM。第二,经营管理团队有四种范式,包括行政权挂帅(如1980年代中期以前的法国)、“专业”模式(如BBC)、国会/比例代表制(如欧陆常见联合政府,意大利)、公民/社团模式(如/公会、宗教、消费者、种族等),四种模式不必然冲突,是相互渗透的。第三,财政来源,变化最大。包括政府拨款、执照费、政府拨款+执照费、政府拨款+广告费、执照费+广告费+政府拨款、完全依赖广告等形式,财源不同,节目表现可能会有差异。第四,从业人员规模与节目制播,通常员额众多,虽有政治压力,但内制规模仍可观;原因可能是(广电)影音生产的有效范式需要双元构成,常有一或数个主流机构与数量庞大的“独立”公司,前者经常同时由控制发行(播放)管道的机构拥有,后者则在政治与科技条件变化后雨后春笋般地浮现。第五,营运资讯透明以示负责与周知社会,包括质化资讯:自我评鉴、得失成效、年度工作目标与短中长程愿景、听众观众参与及意见处理;量化资讯:各种数据比股票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详尽,各种节目的时数、比例与成本人事资料等。第六,节目(内容)表现要实现两种要求的平衡:包括收视率与收视质(欣赏指数)、欲求与需要、迎合与导引、纵欲与培育、短期与长期等。
在谈到公共电视历史当代与未来的意义,冯建三指出很多公共事业都在被私有化,但公视却一直没有被私有化。“如果是频道稀有,以前不会有,未来也不需要公视。”私有的公共信托模式持续,在美国表现不佳,同时公视是西欧数字化较快的原因之一,亦即公视符合经济逻辑的需要。1994-2004十一年间,所有中国期刊共有13篇文章主题出现“公共广播电视”,其中每年份的数量最低为0篇,最高为3篇,年均1.2篇。到了2005年上升到9篇,2011年则高达26篇,七年间计有119篇,年均17篇,这说明公视在中国被讨论和注意了。“但大的体制方向应该怎么变,仍需要大家的思考。” 冯建三说道。(张新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