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评论的微博化--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视听界》>>2013年第1期

电视新闻评论的微博化

周水

2013年07月22日14:54    来源:视听界    手机看新闻

微博这一活力十足的新媒体,以其草根性、互动性、即时性,带来了一场媒体的革命。微博摘录、精选、微博播报,是微博内容在传统媒体上的二次传播;微新闻、微评论,是微博内容在传统媒体上的二次开发。前些年伴随着民生新闻风生水起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也受到了微博潜移默化的影响。

1.评论话题的微博化 从传播速度和传播方式上来说,微博等新媒体具有传统媒体不可比拟的优势,也给传统媒体带来空前丰富的新闻素材,电视新闻评论从微博入手,可以弥补时效性、新闻素材的不足,更鲜活,更有原创性。

2.评论形式的微博化 电视新闻评论是让观众听的,而不是看的,很多时候并不需要缜密、完善的逻辑论证,也不需要大段大段的摆事实讲道理,它更加感性、短小精悍。而微博由于其字数的限制,要想引人眼球,引起大家共鸣,也不可能讲大道理,段子化成为一种趋势。邱启明在央视《24小时》中关于温州动车事故的评论:“如果没有人的安全,这样的速度我们要不要?比方说,能不能让我们喝一杯放心的牛奶……能不能让人们的幸福享有最基本的安全感?中国,请你放慢脚步!走得太快,不要把人们的灵魂落在后面。”这段评论很明显是受童大焕“中国,请你慢一点”的微博影响。

3.评论互动微博化 随着机顶盒的日益普及,电视新闻可以回放回看,或在视频网站中搜寻。而电视新闻评论,想看第二遍的人并不多,如何增强影响力,使得评论效应最大化?微博给电视新闻评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只需把文字的部分进行再传播,就可以实现它的二次传播。邱启明的评论在电视上看到的人并不多,之所以家喻户晓,归功于微博传播的效应。

电视新闻评论的微博化进一步扩大了电视评论的舆论阵地,加强了媒体与观众之间的互动性,放大了电视评论的影响,但它也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

1.评论缺乏原创性。一些偷懒的评论员会不自觉地套用微博,成为微博的应声虫,偶尔为之,也许新鲜,长期下去,会丧失一个媒体的原创性,丧失媒体的独立声音。

2.评论极性化。为了受关注,不少微博故意走极端,谩骂式、耸人听闻的微博更容易引人注目。有些电视评论员一味地迎合民众,博出位、博眼球,一提到拆迁、收费,政府立即成为反面对象,民众永远是对的,不是在引导舆论而是在迎合舆论。

3.为追求时效性,对于一些微博的准确性缺乏核实。个税条例的修改、深圳的八毛钱治肠瘘,成都的公交全免费,都是一些媒体人偏听偏信,不加核实,酿出的虚假新闻。在这样虚假消息的基础上发出的评论,再振聋发聩,也是无的放矢。

有鉴于此,电视新闻评论应加强评论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加强评论的专业性和前瞻性,加强评论的贴近性和感染性,彰显主流媒体的公信力和价值观。

(作者单位:江苏教育频道)

分享到: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