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记者驻村3日开展基层调查 听农民吐心声--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最新资讯

听农民吐心声,与干部聊出路,和返乡创业大学生探未来 

人民日报记者驻村3日开展基层调查 听农民吐心声

赵  鹏

2013年07月23日08:16    来源: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记者随福建省宁德市委书记廖小军深入福安市,驻村3天开展基层调查:当下农村是个啥状态?未来农村建设、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希望在哪里?

  13村农民

  最发愁的是人走光、村很穷、钱难挣

  这3天,我们一共走访了13个村,分别住过溪潭镇的蹯溪村、穆云乡的燕坑村和社口镇的坦洋村,都是山区村,经济不算富裕。村里人最发愁3个问题:人走光、村很穷、钱难挣。

  蹯溪村人口2300多,其中700多人外出打工。村里没什么企业,村集体收入就靠两个小店铺,一年2000元。耕地有1000来亩,山地9000多亩,一直以种茶为主。这几年又先后种了太子参、脐橙、杨梅等。

  燕坑村是个纯畲族村,位于闽东第一高峰白山麓,海拔近600米。全村640多人,外出打工最多时只剩下100多人。耕地500多亩,林地3800多亩。同样一直以种茶为主,另外发展了些太子参、水蜜桃、葡萄产业,村集体几乎无收入。

  比较起来,这些山区村很多地方相似:“土里刨食”村难富,都没什么企业。

  “土里刨食”,并且大多跟风种、缺技术,面临市场与自然双重风险:茶叶种的普遍是福云6号、7号等传统品种,种植已久,价格虽平稳,但收入不高。今年气候不错,行情还算好,每斤约三四十元;太子参是近年引入,由于数量大增,行情也如“过山车”般波动很大。去年一担(100斤)还能达800多元,今年就一下子跌到300多元。由于太子参更适于海拔500—800米左右,像溪潭镇的地理环境种植并不太理想,病害较重,打药、上肥频繁,成本上升。一年仅药、肥投入就高达每亩7000多元,利润几无。政府引导推广一个新品种不易,同样,政府引导不搞同一品种也不易。

  村里无财,万事都难:地里挣不到钱,青壮劳力就都外出打工。而村集体没钱,别说引导农民搞设施农业,就是村里的公益事业都难以开展。路灯、自来水、道路甚至是垃圾桶等,也是刚刚才有。

  两位村干部

  最主要工作是讨到钱、保稳定、做任务

  蹯溪和燕坑两个村还有个共同特点:村干部老化。前者支书叫王绍璋,64岁,去年第二次被选上。后者支书叫雷六弟,54岁,支书也做了几任。两人其实都不想再做,但没人愿干,只好硬撑着。为什么呢?

  事太多,钱太少。村里每年必须完成的任务非常杂,计生、征兵、殡改、综治等一样不能少。以前一个月只有840元工资,现在每月1000零几块。村里穷,做啥事都得去求人。

  王绍璋说他上任后最得意的是为村里完成了“一个半”项目:“一个”是自来水,花了30多万,靠的是福安市“一事一议”项目。但这种项目,每年最多一村一个。福安在福建算是比较发达的县级市,年自有财政能达20亿左右,可村多(480个村)人也多,财政也无力全盘包下。“半个”是盖了一座三层的村卫生所,封顶了,但没钱装修。2004年时,他们还做过村里的公路,因为刚好是省道,从省里还讨到每公里19万元补贴。

  近年来,随着中央、省里对农村各项工作扶持力度加大,各类水、电、路、桥、基本农田等建设内容,均有各种扶持补贴政策。在基层村、镇、县,但凡想建什么,就看谁能比对政策,谁更有办法讨到相关补助。

  兴村关键要“造血”。这正是福建省“下派干部,挂村扶贫”工作的最终目的,可也是下派干部最头痛的地方。张恒华2011年时被下派至燕坑村担当第一村支书。想推广复种小花生,可没地,只好借农民的地里套种;想推广刺葡萄,又没地,就干脆在从村口到村部的路上搭建了500米棚架,棚架上栽葡萄。也正靠此,到2012年底,燕坑村村容村貌脱胎换骨,村集体和村民收入分别达到2.2万元和7000元,比扶贫开发前分别增长79.5%和214%!而如何能长期保持发展势头,还是一道难题。

  俩回乡大学生

  带新观念,有新技术,欲在乡土展身手

  “初生牛犊、朝气蓬勃”,这是记者见到林恩辉、谢思惠时的第一印象。

  林恩辉25岁,2008年毕业于福建省农业大学。2011年春,拿着父亲借给她的50万元,小林只身来到海拔700多米的晓阳镇,成立恩辉农博园,准备在这片高山上发展生态、观光等新型农业。但现实却泼了她一瓢冷水。先是租地难。十几亩平地就会涉及几十户甚至上百户农民;再是人心难齐。租下的地,种下桃树不到半年,反悔的村民偷偷洒下除草剂毁了桃园。

  但小林是个很坚强的女孩子。大哭了一场、父母又劝她别干,她不仅没放弃反倒干脆又拖着老爸,俩人一起上山自己动手盖了座二层板房,板子自己锯、水电自己拉,又当办公室又做宿舍楼,算是彻底扎下根儿来。

  小林的诚意最终让农民接纳了她,同意与她合作栽种新品种,收益对半分。一季下来,成效立见——以往当地栽种的葡萄一斤收购价最多不超3元,亩均毛收益6000元;而用她的办法下来的,当季一斤就卖到7.8元,亩收益达到1.5万元!

  另一位大学生谢思惠,主动放弃保研机会,从山东农大带着七八万元资金回乡创业。同样是种生姜,他种的一亩收益是农民的3倍;同样是种土豆,他发展了全套产业链,收益则是别人的10倍!

  记者手记

  “当今中国城市、工业早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数以亿计的普通农民所从事的农业却仍多停留于传统方式。要用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时,实地调查、规模生产、科技含量、推广新品、市场导向、绿色生产……最终需要体现在生产者身上的诸多新观念、新方法、新模式,返乡创业大学生式的新型农民堪此担当。”调研结束时,记者和廖小军攀谈起此行收获时,他这么说。

  驻村前一周,宁德市委正式出台《关于进一步扶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暂行办法》新策,内含从生活到生产各环节相当含金量的扶持返乡大学生的内容。“知晓率、落实率,建立返乡学生情况调查台账统计率,这‘三率’须在下月前达到三个100%!制定了好政策,就不能让政策睡大觉!”结束调查前,市委书记专门叮嘱随行市委办主任马上回去落实。

  7月福建,酷暑依旧。驻村3日,笔记记得心头沉甸甸,在炎热中感受到不少凉意…… 

  《 人民日报 》( 2013年07月23日 06 版)

分享到: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