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例子
新闻报道中的例子是建构主体的“血肉”,而新闻评论中的例子则是论证观点的“论据”,对两次地震中《人民日报》评论所用例子的分析,有利于把握其论述思路的异同。
1.领导人指示与政策出台例子最多
在《人民日报》两次地震的评论中,领导人指示与政策出台作为例子出现的频次较多,篇幅也较大。
《人民日报》在汶川地震后的《打通生命之路 伤亡减到最低》一文中,开篇便将中央的部署提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再次召开会议,进一步研究部署抗震救灾工作。中央要求,各地各有关方面务必把抗震救灾工作作为当前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不畏艰难,连续作战,团结协作,全力以赴,坚决打胜抗震救灾这场硬仗。”
而2008年5月17日的《与时间和生命赛跑》评论,继续举例:“5 月16日,飞赴四川震区的胡锦涛总书记,再次强调抗震救灾要‘千方百计,争分夺秒’。正在进行的抗震行动创造了中国救灾史上的多项纪录:5 月13日, 中国武装部队突破单日出动飞机最多、飞行架次最多、投送兵力最多的军事纪录;5 月15 日,国家减灾中心首次使用无人飞机在北川县城航拍,获得清晰的灾区照片;目前,来自全国的30 架民用直升机担负投放救援物资、运送伤员的任务,成为中国民航史上征用直升机数量最多、速度最快的救援行动……”
2.个体事迹总量较少
虽然新闻评论不同于新闻报道,对个体事迹的描述总量有限,但在地震评论中往往由于鼓舞士气以及论证观点的需要,也常对个体事迹引用。但无论是在汶川地震还是芦山地震中,这样的个体事迹总量较少,为数不多的个体事迹中既有描述救援方的大无畏,又有描述灾民的不屈。
汶川地震后的《越是苦难越是奋进》一文中有这样的例子:“瓦砾之中,一位母亲用身体护着才几个月的婴儿,孩子依旧满脸红润,而这位年轻的母亲却永远地走了……我们的眼睛不禁湿润。同样是在瓦砾中,被困的青年陈坚说,凭着对生命的爱,他挺了3 天3 夜,他说他不能让还没有出生的孩子没有父亲,可是当救援人员抬着他向医院飞奔的时候,他却带着对生命的无限渴望,悄悄地走了,任凭救援人员的呼唤和抢救。”
为了论述党员在抗震救灾中的巨大作用,《危急时刻:检验党性》中评论到:“‘我自己的妈也顾不上救喽,先救学生吧!’都江堰市向峨乡现场救援的临时指挥、爱莲社区党支部书记王婉民,终于说出这番让她内心深感自责的话。‘我们上,我们有决心完成任务!’成都军区驻渝某集团军军长许勇主动请战,5 月13日一早立即带领近百名党员组成的先遣队,徒步开赴汶川。在四川,成千上万的共产党员奋战在抗震救灾第一线……”
3.泛化煽情式的评论减少
从汶川地震到芦山地震的《人民日报》评论来看,泛化煽情式的评论有所减少,评论中的问题意识增强,并多关注具体的事务。
汶川地震中《人民日报》的评论核心主要集中在灾后重建、鼓舞人心、肯定成绩、铭记灾难以及媒体应对五个方面。其中,涉及到“鼓舞人心”、“肯定成绩”和“铭记灾难”的评论共有11篇,占总数的68.75%。而在芦山地震中《人民日报》的评论核心主要集中在肯定成绩、慈善事业、灾后重建以及媒体应对四个方面,单纯的“鼓舞人心”类评论没有,“肯定成绩”类的评论近占总数的25%。
在芦山地震中,《人民日报》对灾后经济以及慈善事业所出现的问题毫不讳言,坚定地表明了立场,问题意识更强。
(三)短句:从“宏大叙事”走向“具体而微”
新闻评论短小精悍,以快速的出击发出观点、表明立场,而其标题则是“短刀”,可以直接亮出观点或是表明情感。在两次地震中,《人民日报》评论所用标题的风格也发生了变化。
具体来看,汶川地震评论的标题多有“宏大叙事”的笔调,无论是《铭记灾难,才能“梦想起飞”》、《凝聚起民族复兴的力量》还是《越是苦难越是奋进》,都能体现出这样的色彩;但在芦山地震评论中,标题多就具体问题具体展开,观点也更微观,宏观色彩浓厚的标题仅有《不屈中国的坚强砥柱》和《灾难中凝聚不屈的力量》两例,其余标题《用行动找回对红十字的信任》、《不要打扰救援工作》以及《让灾区群众生活得更好》等,均显得具体而微,语言表述方式较为亲和。
从口号式的标题转向极具亲和力的标题,体现出评论思维的转变。地震评论因为处于特殊的时期,除了理性思辨还必然要起到鼓舞人心、引导舆论的作用,所以口号式的短句因其号召力而被频繁使用,但随着公众媒介素养的提高,纯粹口号式的语言已经无法影响公众的观点,所以这时候就需要具有亲和力、人情味以及理性的语言说服人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