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第九届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参评论文

[学子论文]《人民日报》地震评论的话语变化与分析

——以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为例

周亚琼

2013年10月15日14:37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手机看新闻

摘要】《人民日报》地震评论的话语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了较大变化,这种变化既是舆论引导思路改变的结果,反过来又对舆论本身产生影响。本文运用框架理论,以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后的《人民日报》评论为例,对评论及其变化本身了进行分析,发现地震评论的思维在隐喻、例子、短句以及描述视角等方面都发生了改变。

关键词】人民日报 评论 地震 框架理论

 

一、背景

2008年5月12日8.0级的汶川地震发生,2013年4月20日7.0级的芦山地震发生,媒体作为舆论引导的重要主体,随着观念与时代的变化,对地震等灾难事件的引导方式与角度也在发生改变。

《人民日报》作为国家级党报,在灾难发生后所发表的评论对引导舆论有重要作用,一方面,对最广大的受众直接进行舆论引导,另一方面,对其他地方媒体进行“主旋律”定调。本文将以《人民日报》地震评论及其变化为主要内容,以“框架理论”为主要理论架构,从而探究其引导方式与侧重点的转变。

吉姆森认为,媒体的框架建构过程同时是一种“价值添加”的过程,我们看到的新闻故事成品均有一条故事主线或者一个主要的叙事框架,如果我们对其进行回溯或者还原,可以发现,故事主线或者叙事框架还可以拆分成“框架装置”与“推理装置”两大部分。前者包括隐喻、例子、短句、描述与视觉影像等5个元素,后者则由原因、结果和符合某项原则3个元素组成。 因为所选评论均无配图,所以“视觉影像”这一要素暂不讨论。而推理装置也被融合在框架装置的构建过程中,无法单独抽离,二者相互交融。所以,本文将针对框架装置中的前四个要素逐一分析,以探究《人民日报》在两次地震评论中不同的价值添加过程。

《人民日报》在汶川地震后共发16篇各类评论,其中“本报评论员文章”5篇,“个人署名评论”11篇(抗震救灾特刊中有3篇);在芦山地震后共发8篇各类评论,其中“本报评论员文章”4篇,“个人署名评论”4篇。虽然相比汶川地震中的评论数量,芦山地震发生后评论总量较少,但“本报评论员文章”在所有评论类型中所占比重提高。

二、地震评论的框架装置

新闻评论通过一系列要素传达观点、表明立场,这些要素如果放在框架理论的视角下审视,可分为五个方面,即隐喻、例子、短句、描述和视觉影像。通过对这些要素的细微分析,有利于把握新闻评论的意见传达过程和方式,并由此判断《人民日报》在两次地震评论中的论述方式有何变化。

(一)隐喻

在地震评论中的评论主体主要涉及灾民、政府/救援者以及媒体三类,而隐喻也往往围绕这三类主体展开,部分评论三类主体均涉及,而更多的评论只是针对其中的某一类或两类论述。

通过对两次地震时《人民日报》评论的对比,发现: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时涉及到隐喻的主体均各有87.5%都是政府或者是各类救援者;在汶川地震中以“灾民”为隐喻主体的有18.75%,而在芦山地震中这一比例上升到25%;在汶川地震中以“媒体”或“媒体人”为隐喻的主体的有6.25%,而在芦山地震中这一比例上升到12.5%。

1.政府与各类救援者从被仰视的地位走下 亲和力增强

1950年4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给各地新闻机关的“关于救灾应即转入成绩与经验方面报道的指示”中,指示要求“各地对救灾工作的报道,现应即转入救灾成绩与经验方面,一般不要再着重报道灾情”。这种以牺牲受众知情权为代价的灾难报道思想,从建国初一直延续到80年代初期,并且牢牢控制着这一时期的灾难新闻报道方法。 在报道方法上,它强调新闻的教化意义,要求新闻传媒站在如何与灾难作斗争的角度来充分肯定作为主体——人的崇高精神和巨大力量。用复旦大学王中教授的话来说,当时的灾难新闻报道理念就是:“灾难不是新闻,抗灾救灾才是新闻”。

而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评论中关于隐喻主体的比例,也从一定程度上说明,在地震评论中,《人民日报》对政府或者是各类救援者仍十分重视,在程度上远远高于对“灾民”和“媒体”的关注。从喻体来看,汶川地震中对政府以及各类救援者的隐喻集中在“主心骨”、“英明”、“英雄”、“具有关怀的”、“开放”和“优越”等方面,充满了居高临下的领导感;芦山地震中对政府以及各类救援者的隐喻集中在“先锋”、“模范”、“有力”、“可靠”、“同舟共济的”、“竭心尽力的”以及“将人民至上的”等方面,从被公众仰视的地位走下,亲和力逐渐增强。

2.“灾民”:从悲苦的受难者到理性的不屈者

在汶川地震中以“灾民”为隐喻主体的有18.75%,而在芦山地震中这一比例上升到25%,除了“灾民”被关注的程度增加,“灾民”的群像也发生了改变。汶川地震中,灾民虽然也呈现出了“自强不屈”的形象,但更多的隐喻集中在“苦难”和“心灵伤痕”方面,悲苦意味浓厚;芦山地震中,灾民多以“自强不屈”的面貌出现,并伴有“踏实”、“不慌乱”的理性色彩。例如,在《震后芦山为何能“定下神来”》一文中,作者还引用了雅安城区蹬三轮的师傅的话,表示汶川都过来了,“有啥子可怕的” ,也证明了灾民的心理成长与理性不屈。

3.“媒体”:从肯定成绩到发现问题

在《人民日报》两次的地震评论中,媒体都被提及,并作为隐喻的主体出现,但色彩偏向却大不相同。汶川地震中,《大灾面前, 媒体交出合格答卷》一文将媒体喻为(连接内外的)纽带,强调其作用与成绩;在芦山地震中,《不要打扰救援工作》一文虽然将媒体贴上了“冲在新闻第一线” 的“天职”标签,但也指出了不少记者“‘在现场’的作用添乱大于贡献”等问题。

从对媒体的积极肯定,甚至是一味肯定,再到发现媒体问题,体现出灾难评论的反思与进步。

分享到:
(责编:韩鑫(实习生)、宋心蕊)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