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第九届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参评论文

[学子论文]《人民日报》地震评论的话语变化与分析【3】

——以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为例

周亚琼

2013年10月15日14:37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手机看新闻

(四)描述:从“民族共同体”到“问题责任方”

在两次地震评论中,《人民日报》的评论视角较为不同。汶川地震中既包含有“我们”在内的第一人称的视角,也有包括“他们”在内的第三人称的视角;但在芦山地震中,评论视角多集中于第一人称的“我们”。

具体看来,汶川地震评论中的“我们”,即第一人称主要指代的是“共产党员”、“各级政府”、“各类救援者”、“媒体”以及包括灾区人民在内的“民族共同体”,第三人称的“他们”主要指代的是“灾民”和“各类救援者”。而且从数量上来看,第一人称的描述视角篇章数要远远多于第三人称视角的篇章数。在汶川地震的评论中,以“我们”来指代包括灾区人民在内的“民族共同体”的例子最多,这也是明显不同于芦山地震评论的一个特点。例如,在《凝聚起民族复兴的力量——论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中有这样的语句:“8 级地震的生死考验,几十天救援的举国动员,展现了一个国家历经劫难而不屈的坚强意志,拓展了我们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疆界。” 就是用“我们”来指代民族共同体。《灾难中, 我们并肩而立》一文也在强调这民族共同体的内涵:“灾难固然让我们伤痛,但也让我们空前团结。灾难中,每一位受灾群众都不孤单,因为我们是血脉相连的大家庭,我们在一起,心心相连,手手相扣,并肩而立。”

芦山地震的评论中,《人民日报》多将描述的视角放在第一人称,即“我们”方面,并多指代“共产党员”、“媒体”、“政府”以及“各类机构”。可以发现,这里的第一人称视角并不包含“各级救援者”和包括灾区人民在内的“民族共同体”。以这样的描述视角展开的评论,立足于救灾本身,直接指出政府机构以及党员干部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不单纯以鼓舞人心为主,更关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三、结论

虽然芦山地震后《人民日报》的评论数量要远远少于汶川地震后的评论数量,但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芦山地震后的评论在叙述方式上,虽然仍存在“领导人指示与政策出台例子”充斥评论等问题,但在隐喻、例子、短句以及描述方面有了明显进步。

政府和各类救援者从被仰视的地位走下,亲和力明显增强,体现出对生命消逝的悲悯以及人文关怀。灾民也从悲苦受难者的形象转变为充满了力量与理性的不屈者,这与以往的形象塑造方式大不相同。虽然在评论的论据方面,领导人指示与政策出台的例子仍占最大比重,但总体上来看,芦山地震评论中的泛化煽情式的内容减少,而对个体事迹的关注有待提高。

地震评论不同于其他时政内容的评论,除了要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外,还要从感情上起到一种鼓舞人心的作用,但也正是因为这种特殊的使命,使得地震评论的标题经常笼罩着“宏大叙事”的色彩。随着媒体认知的改变,这种情况在芦山地震后得以改变,《人民日报》地震评论的标题开始走向“具体而微”的方向,着眼具体问题,而非空发议论、泛滥抒情。不仅如此,与这种标题思路的转向配套的是,评论本身的行文视角也发生了改变,从汶川地震时的民族共同体思维走向了以问题责任方为基础的问责。

《人民日报》地震评论的变化既是舆论引导思路改变的结果,反过来又对舆论本身产生影响,本文只对评论及其变化本身了作出分析,而没有对其与舆论的细密关系深入探讨,是为本文的一大缺憾。

 (作者系: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参考文献】

1、 潘忠党:《架构分析:一个亟需理论澄清的领域》[J],《传播与社会学刊》,2006(01)。

2、 孙彩芹:《框架理论发展35年文献综述》[J],《国际新闻界》,2010(09)。

3、 冯剑侠:《框架理论在传播学研究中的运用及其发展》[J],《新闻传播》,2011(09)。

4、 韩素梅:《国家、民族空间与认同建构:<人民日报>玉树地震传播分析》[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01)。

5、 叶柳,杨击:《“胡润百富榜”媒体报道话语分析》[J],《新闻记者》,2012(08)。

分享到:
(责编:韩鑫(实习生)、宋心蕊)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