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人民日报新闻研究网>>媒界纵横>>新媒观察

官微,如何携手“粉丝”走得更长久 

张焕宇 于  潞

2013年10月17日11:29        手机看新闻

据统计,“@济南中院”官方微博8月22日直播薄熙来公开审理时,平均每10分钟约增长7094个“粉丝”,38条微博中,平均每条微博发出后约带来3361个新“粉丝”关注。这种情况足以说明微博已然成为当代热点事件的聚焦平台,我们认为:官微对于社会生活中热点事件合理介入、进行相应的回应是必要的,并且在新媒体特别是微博大发展的趋势下,新闻宣传类官微要走规范化、可持续发展之路,才能更好地与自己肩负的职责相辅相成。

首先,官微规范化运营势在必行。就现阶段地级市官微的认证情况来看,各种认证信息不免让人眼花,例如地级市宣传类官微认证归属就分为新闻办、宣传部、外宣部、互联网宣传管理办公室官方微博、外宣办、政府网络信息办官方微博、对外宣传办公室等。对于网友来说,如何界定其归属,如何能更准确关注到自己所需的官微,便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因此,对于运营模式相同、职能相近的地级市官微是否应实现规范化的认证,应该是下一步地级市官微重要的举措之一,但规范化需要官微的全局联动才能实现,需要时间去实施。

其次,官微的开博与运营被动式前进不可取。纵观地级市新闻办官微的开博数量,令人有种喜忧参半之感。如果按目前的认证标准,仅统计认证为“政府新闻办公室”的官微,开博的数量难以让网民满意,但若将认证标准的范围扩大,地级市宣传类官微的开博数量则又大体尚可。回顾之前监测的地级市新闻办官微的新增情况,完全新开博的新闻办官微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被部分休眠微博拖累。我们认为,地级市官微的开博初衷不能停留在为了解决问题而不得不开博,而是要有危机意识与积极的行动力,切不可等到不得已之时再采取应对措施。同样,已经开博的官微更不能抱有“和尚撞钟”的思想,既然做了就要做好,不能等到网民将诉求堆积满溢时才去想如何改进运营技巧、运营内容,这种思想是不可取的,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要在做好官微基本职能工作的基础上再来进行有序的调整与改进。

再次,官微可持续发展需有章可循。通过监测此类官方微博不难发现,排在末位的基本都是休眠微博,有些或许是已经停用但并未注销,这样不仅会混淆官微的真身,还会给官微贴上做事不严谨的标签;另一些便是真正长眠不醒的官微,无论网民怎么@它,无论网上何种渠道不同形式的屡次呼唤,都无法将其唤醒,这样的官微不仅有损官微形象,更带来了网络上负面的舆情示范效果。而排名靠前的不乏官微中的楷模与精英,它们用智慧与行动运维着网民心中的官微,听民意、解民忧、疏解官民网络上不通的瘴气。我们不能以偏概全,但一定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官微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需要有章可循。

此外,新闻办官微应具备主动、高效的舆情应对管理机制。舆情的预判和处置决定了舆情的发展态势。在舆情发展的最初阶段,新闻办应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做到最大限度的信息公开化,并对网友提出的合理质疑进行解答,避免因信息碎片化造成网友的揣测,从根本上遏制谣言的产生。在舆情发展之初,新闻办官微要积极主动疏导网友因信息不通所造成的舆论,在小道消息发展成为巨大的舆论压力时才开始着手应对这是极其不可取的。新闻办官微在重大舆情问题上不可缺位,持失声或掩盖的态度更是不可取之。宜疏不宜堵,主动、高效的管理机制才是新闻办官微所应具备的。

(作者单位:人民网舆情监测室)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网

分享到:
(责编:程惠芬、戴莉莉)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