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号外是报社报道突发新闻或有重大历史意义事件的新闻纸。历史上,报纸号外是报纸记录、解读重大历史事件和突发事件的最快方式,在新媒体环境下报纸号外的时效性已经远不及微博等新媒体,报纸号外的形态也随着受众需求和媒介技术的发展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但是,报纸号外作为重大突发事件记录者、见证者的作用并没有改变。本文以“四川芦山4·20地震”后发行的报纸号外为例,探讨新媒体环境下报纸号外形态的嬗变以及它在重大突发事件中的作用。
关键词:新媒体 重大突发事件 报纸号外
号外是报社临时出版的单张,是报纸在固定的出版期编号发行之外,用于急需刊布的特别重大的最新消息。由于这种单张报纸不列入原有的编号,所以称之为号外。号外作为报社报道突发新闻或有重大历史意义事件的新闻纸,它具有记录重大史实、披露突发事件、反映社会热点等特征。报纸号外刊登的内容必须是重要新闻和特殊事件,时间应在两期之间临时出版且无编号。[1] 历史上,每当有重大事件,我国的报纸基本上都要出号外,例如“张勋复辟”、“抗日战争胜利”以及“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等重大事件都发行过号外。进入21世纪后,特别是新媒体兴起后,我国的纸媒竞争逐渐走向白热化,在这样的背景下,每当有重大事件发生后多数纸媒便纷纷发行号外,如“北京申奥成功”、“5·12汶川地震”、“上海世博会”等重大事件的号外都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也掀起了报纸发行号外的热潮。
一、新媒体环境下的报纸号外
随着网络等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传统媒体的发展空间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形成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互竞争与共存的传播格局。在新媒体环境下报纸有自己的优势,并不会在可预见的范围内消亡,在重大突发事件后发行报纸号外有其必要性和可能性。
在新媒体环境下发行出版报纸号外首先是由报纸媒介本身的特点决定的。报纸具有信息发布形式不够灵活、时效性不强、信息承载量少等缺陷,为了弥补自身的缺陷,增强报纸媒体在媒体间的竞争力,遇到重大突发事件时,在其他传统媒体和新兴网络媒体的压力下,报纸发行号外就显得非常必要。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在四川省芦山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后,各种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都争先报道,报纸媒体除了在微博上直播灾区的情况外,当天下午15:00点,《重庆晚报》和《都市快报》联合推出芦山地震号外,随后《泰山晚报》、《重庆晨报》、《重庆时报》、《重庆商报》等也推出了号外。虽然在时效上无法与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相比,但是报纸号外能够在收看电视和收听广播不方便、网络不畅通的情况下及时送到市民手中,最大限度地传播地震消息,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无论是从克服报纸自身出版周期的弊端来讲,还是从充分履行其所担负的社会责任来看,报纸出版号外都是必要的。
其次,新媒体环境下发行报纸号外也与新媒体本身的缺陷有直接的关系。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已经进入新媒体时代。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的生产方式和报道模式发生了重大改变,信息发布平台和信息接受终端也逐渐多样化。每当有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人们更加倾向于从微博等新媒体获得最新信息,报纸号外的时效性已远不及新兴媒体,但是新媒体也有自己的缺陷,人们在新媒体上获得的信息多为碎片化时间内获得的碎片化的信息,不能对突发事件的整体进行全面系统地了解和认知。还有就是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经常会有谣言肆机出现,人们在网上上获取信息的真实度难以保证,所以必须有具有强大公信力的传统报纸发布更加权威的信息,减少谣言的传播。
二、新媒体环境下报纸号外形态的嬗变
(一)、发挥纸媒的传统优势,注重内容广度和深度的开发
历史上,报纸号外是报纸记录、解读重大历史事件和突发事件的最快方式,更加注重消息的时效性,并把聚焦的重点放在事件本身上。新媒体环境下,报纸号外所发挥的作用已不仅仅是关注重大突发新闻事件的本身,更重要的是善于发挥纸媒的传统优势,注重拓展消息的外延与内涵,通过号外这样的传播形态来探索新闻信息与其他因素在横向与纵向上的联系,或从多个角度解读、报道新闻事件以求挖掘出投射在新闻事件背后的深层次的社会意义和影响,进而增加新闻的人文价值。例如,“芦山4·20地震”后《重庆晚报》、《都市热报》联合推出号外,共有“芦山挺住”、“动态”、“重庆”、“相关”四个版面,内容涉及面广,主要包括现场救援情况、地震发生瞬间情况、震后民众被困情况、震后逃生技巧等多角度、多层次地报道主体新闻,力求传递全方位的消息。
在新媒体环境下,受众往往以碎片的话的形式接受信息,并不能对事件整体有系统地了解和认知,在这样的情况下,深度报道显得尤为重要。报纸号外利用纸煤的传统优势,不仅满足了人们了解主体新闻本身,而且还了解与主体新闻相关的各种背景,还对重大新闻进行解释、分析、评论,大大拓展了报道的深度。例如:《重庆商报》推出的号外“震恸”,其内容不仅有介绍地震本身的情况,还与5年前的汶川地震进行对比起来分析,以及对地震后出现的感动场面和人物进行了描述……,在理性的深度上丰富了主体新闻,满足了受众的深层需求。
(二)版面排版图文并茂,逐渐走进“读图时代”
以前,报纸号外多用文字来记录重大突发事件,排版单一,视觉效果不佳,可读性行不强。在新媒体时代下,报纸号外更加注重版面的设计与美化,多以生动形象的的新闻图片或示意图来再现或描述事件,力求达到图文并茂的视觉效果,图片因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能够吸读者眼球,从而能更有效地吸引受众的注意力。“芦山4·20地震”后报纸号外图片数量多、篇幅大,大小搭配得当,小而有致,大而有法,图片和文字能有机地结合,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如《泰山晚报》、《重庆晨报》等报纸号外关于救援现场、伤员救治等图片排版合理、参差感强,还通过示意图直观形象地描述当地的地理情况和震源和震中等方面的信息,让大家对此次地震有更全面的了解。
(三)借助新媒介技术,顺势打造电子号外
新媒体时代下传播重大突发事件的消息,时效性显得尤为重要,为了积极应对新媒体的挑战,纸媒不仅发行纸质号外,还积极借助新媒介技术发行电子号外,极大缩减了发行的中间环节,极大地改善了纸媒时效性差的现状,大大丰富了号外的媒体出版形态,使得号外这个传统的平面纸媒表现形式在网络媒体时代有了新的空间。电子号外利用网络的优势,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的为受众提供了关于突发事件的最新最全的消息。“北京奥运会”、“嫦娥飞天成功”等重大事件报道中,部分纸媒突破了“纸质”的限制,积极利用新媒体出版电子号外,通过超文本和超链接的形式提供更全更新的消息,根本上改变了号外的传播方式和发行形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