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发源于美国的“公共新闻”曾因其独特的理念掀起新闻圈的波澜,学界和业界都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研究和探索。如今社会转型的到来和公民意识的觉醒为公共新闻“扎根”中国营造了相对成熟的氛围。作为一份具有专业操守并广受国人尊敬的严肃周报,《南方周末》评论版在言论主体、话语结构以及精英论证三个层面都显现了公共性特征,并在与其他实践形式的比较中彰显出自身的优势,以此为“公共新闻”扎根中国提供一个微观样本。
关键词:公共新闻;公共哲学;南周评论版;网络媒体;相对优势
说“公共新闻”是新闻话语中的一个传奇并不为过。这场酝酿于于二十世纪末美国的新闻改革运动曾在新闻圈中掀起一股潮流风暴,不仅牵动学界和业界,而且漂洋过海,从发源地逐渐蔓延到亚非欧诸国。
公共新闻于本世纪初引入中国,并在2004年左右引发了一股研究高潮,之后沉寂了几年。如今随着社会转型的到来,公民意识的普遍提高,新闻媒体既要满足公众的表达欲,创造条件让公众参与公共议题的讨论,又要掌握火候,做好舆论引导工作。同时,有着本土公共新闻萌芽之称的“民生新闻”近年来也逐渐式微,需要汲取养分实现升级,再次探究“公共新闻”有着丰满的现实意义。
一、 公共新闻之公共哲学
或许是与“客观公正”这一被奉为圭臬的主流新闻价值标准格格不入,公共新闻自问世便一直备受争议。学界和业界诸多人士都曾从自身角度进行相关阐释,可直至今日,也并未就它的定义完全达成一致。
然而这并不妨碍我们在混杂的各家之言背后提炼出一种大体相似的“公共哲学”,即:公众不仅是旁观者而且是民主的参与者,他们有理性能力就关心的议题参与协商的;因此新闻界的职责不局限于通过报道让人们了解世界,更要致力于维持一个自由、开放的“公共空间”让所有公民都参与进来,鼓励公众对事关公共利益的议题进行积极互动,并达成相对一致的共识形成舆论的力量来促进问题的解决。
二、 公共新闻“扎根”中国恰逢其时
如前所述,国内曾在2004年左右掀起一股公共新闻研究的热潮。如果说之后几年的沉寂多少使其带有“生不逢时”的悲壮色彩,那么如今公共新闻再次扎根中国可以说是恰逢其时。
三十多年来,沐浴在改革开放的春天里,中国传媒也大胆迈出了变革的步伐,从原先单一的意识形态宣传轨道驶入了产业化的快车道。在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谈创收已不伤感情”。形式繁多适应不同受众群体口味的媒介产品极大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许多曾经被视为“禁区”的报道领域也被敢为人先的媒体和新闻从业者相继涉足;聚集优势资源打造完整产业链的各大型传媒集团也如雨后春笋般在资本市场中摩拳擦掌,好不热闹。
然而,在享受媒介变革给我们带来繁荣光景的同时,困惑也接踵而至。在经济效益的刺激下,一些低端媒体大打各种“擦边球”,鸡零狗碎的民生新闻和捕风捉影的娱乐八卦长年占据人们的眼球,毫无格调可言。而另外一些高端主流媒体也因将目光过度聚焦于城市主流人群而颇受微词。
此刻我们才恍然大悟:可人的经济效益并不必然意味着公平、公开、民主等原则就能得到相应的关注;农民以及低收入等弱势群体不但缺乏发言通道,就连他们的生活现状也鲜有媒体问津;甚至“事业单位、企业管理”本身注定难以成为是一架精准的天平,事业单位属于公共服务性质,而企业管理更侧重于创造经济效益,在缺乏完备监督的情况下,经济利益显然更诱人。于是乎,商业利益侵犯媒体公共性的现象并不鲜见。
在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中国,一切权利从来都属于人民,党和国家的权利都是人民赋予的,公共性是它的本质特征和优良属性。与此同时,中国社会转型仍处于“进行时”,还没有转型完毕。民主、公平、正义这些题中之义的实现也需要传媒大力弘扬“公共性”来助力。
这一切似乎暗示着以往那种迂回策略已不足以消除现实的困窘,我们需要的是根本性的传媒变革。在坚持走市场化道路自给自足发展原则不变的同时,还要大力弘扬公共性,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新闻。
三、《南方周末》评论版的公共性
既然土生土长在美国,公共新闻扎根中国自然有一个“本土化”的探索阶段,期间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形式。而报刊评论版作为一种集纳各类意见的聚集地,它不仅仅是代表报纸发言、引导舆论,更为各类受众群体提供了一个自由发言的空间。显然,这与“公共新闻”的诉求有着关联之处。
作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严肃周报,《南方周末》(以下简称为“南周”)始终践行着自己独特的“专业主义”,无论是九十年代“为民请命”树起舆论监督大旗的“锋芒毕露”,还是如今的关注宏观制度建设的理性平和,它始终为中国的改革和转型“保驾护航”,积极参与从未袖手旁观。其评论版也在三个维度上闪耀着“公共性”的火光,为我们深入了解中国特色的公共新闻提供了一个微观样本。
1. 完备的结构要素塑造多层级的公共参与者
《南方周末》评论版的要素在国内算是比较完备的。自2007年6月设立独立的“评论叠”以来,版式设置一贯稳定多样。
“方舟评论”位于一版的核心位置,刊载本报评论员对时下重大事件的意见,引导舆论、针砭时弊、分量厚重。而“周末茶座”、“记者见地”等同是由报社同人抒发一家之言的栏目则好似朋友间的闲聊,轻松活泼。
“读者来信”栏目是沟通报纸和读者联系的桥梁。作者身份不限,既有体制内的公务员、银行职员和检察官等等,也有外来务工人员、家庭主妇、甚至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他们从自身固有的认知角度对某种现象抒发感想,畅谈自己工作生活的困惑烦恼,或是针对此前的报道或评论提出建议。
“自由谈”和“大参考”专版可以说是一个高端的意见市场,其作者汇聚了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 他们既具有精湛的专业知识带领读者认知国事天下事,又以平易近人的姿态心怀普度众生的情怀。
“评中评”专版则集纳一周内其它媒体刊登的代表性评论并予以点评。其中的“第一争议”专栏还就近期热点事件将正反双方的意见一一罗列,塑造一个辩论冲突的场景,编辑也会在评语中展示自己的偏向。
不难看出,南周评论版设置了一个具有多层级主体结构的意见平台。无论你是身居庙堂之高,或是地处江湖之远,只要你的想法、建言事关公众利益,甚至你只是想发泄心中的愤懑,在此你都可以畅所欲言。而这在当下中国又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社会转型期间,阶级利益分化严重,决不能简单地把“公众”看作一群对“公共利益”持相同看法的公民联合体,而应该强调的是公众对公共利益协商负有责任。这就意味着,我们应该抛却存在某种超越一切差异的共识的设想,不再将报道建立在某一个特定群体的价值观上,而是要创造一个多元和包容的话语空间,让公民可以倾听彼此的心声,帮助他们塑造并找到自己的身份,培养理性协商精神。
2.开放包容的精神迎来多元的话题
在一个开放、充满活力的公共领域中必然是所有涉及公民的事务和想法都可以得到明确表达、商讨以及批判,在其他场合不能或不会被提出的观点也可以在此被探讨、评价。
如前所述,《南方周末》通过设置不同层次的专栏引来的是身份各异的个体发言者。既然公民内部结构层次是多元的,创设对话平台的目的又是为了加深不同群体之间的了解,缓和彼此潜在的利益冲突,那么媒体就应该摒弃“公共利益的话题”和“个人关心的话题”之间非黑即白的刻板成见。对于公民来说,只有他们自己能决定在特定场合下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虽然是面向知识型读者的新主流媒体,南周评论版编辑并没有把一些既定的立场是为理所当然,而把另一些议题划分为不适合在公共场所谈论的个人话题。
随意抽取南周一期的评论版,我们会发现无论是议题还是文风,各个版块大相径庭。以2013年4月25日为例,南周在这一期所有专栏一共发了26篇评论,议题涉及各个方面。在学者精英们的专业视野中,既有从理性角度评价雅安抗震救灾活动的《在灾难中成熟》;也有从细节着眼探究复旦投毒案背后的《琐事一样杀人》;更有以史为鉴抒发“官少而世治”愿景的《清末的本本主义》。而在“读者来信”中,被论及的事务更是五花八门:《各取所需的交易光彩吗》揭露社团组织里“官”多于兵;《大病保障听着很美》抱怨“新农合大病救治”在现实生活中实施不到位;《我和大姨的感情越来越远》直面两代人“幸福观”的云泥之别等等。这些题材风格迥异的言论呈现在一个评论版内,充分体现了公共空间多元与差异的本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