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普拉保持话轮的目的多是补充信息,并在补充过程中积极发表自身观点和感想,并放大嘉宾谈话内容的一些细节。奥普拉用她开放、热情、参与、互动的风格鼓励嘉宾针对某一话题进行更深入的谈话,最终不仅能够控制话题的发展方向,还能起到推动话题层层深入、激发嘉宾表达欲望和活跃现场气氛的作用。
(二)主持人夺取话轮状况的对比分析
话轮夺取是指在会话过程中发话人主动获取发话权,接过下一话轮的行为 。话轮替换的时机通常发生在受话者认为发话者的话已经到了“可能的结尾”之处。然而,在实际生活中,或因为多个受话者争抢话轮,或因为受话者对“可能的结尾”之处判断失误,时常会出现发话者的话语被强行打断的现象。这种说话者的话语被强行打断,同时话轮发生转移的现象称为话语打断 。话语打断行为实质上是对说话人的会话内在结构的深层侵扰和对当前说话人句法界限的侵入 ,反映了交际者试图控制和争抢话轮的意图,体现了话轮转换规则的特殊性。我们通常认为,强行打断他人正在进行的谈话是不礼貌的,但在电视访谈节目中,主持人适时地运用言语打断却是保证节目效果的一个有效方式,因为主持人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引导嘉宾就一个主题进行深入对话,并尽力挖掘更多的相关信息,一旦访谈偏离正轨或访谈内容流于观众的已知信息,就会冲淡节目主题、延误节目时间并且影响节目收视率。这时,电视谈话节目的主持人作为节目话语权的掌管者,有必要适当的打断并夺取话轮,以保证节目顺利进行。
打断主要有两种方式:插话和接话。插话是打断别人正在进行的话轮,取得说话机会;接话是听话者借助受话者言语中某个诱导语接过这个话题,为自己获得说话的机会。通过分析两节目的谈话文本进,本文将打断原因分为提问型、评价归纳型、认同型、补充型、转移话题型、延续话题型、活跃气氛型七种。
统计结果显示,鲁豫的打断,多数情况是属于延续话题的打断,也就是夺取话轮后,依然延续嘉宾的思路,针对嘉宾的谈话进行评论、更正、补充或是提问。同时,语料显示,鲁豫的话轮长度一般较短,语言利落,更多地表现出一位知性女性形象。鲁豫在夺取话轮后一般不会把持很久就会再此把说话的机会返还给嘉宾,这种打断一般不会影响嘉宾的谈话思路,相反,可以帮助嘉宾连贯思路、消除紧张,沿着谈话的方向把事情交代完整。奥普拉的打断则多是提问型、评价归纳型以及补充型。节目中奥普拉一边倾听、回应,补充信息,一边不断地抛给嘉宾新问题,引导其从多个角度深入谈话,并以此为新的兴趣点来吸引观众。这样就消除了谈话的沉闷感,活跃了节目的节奏,同时引导谈话走向深入。如果对语料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可发现,奥普拉的话轮内容多是提出问题和表达自己的强烈情感。她在节目中流露出的那种关心、同情和欣赏,给被访者营造了一种宽松、真实、热情而没有被侵犯的氛围,这更容易使嘉宾说出自己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而不是一味的回顾成功历程。
从夺取话轮的总次数来看,奥普拉夺取话轮的次数要明显高于鲁豫。可见,奥普拉在谈话中的态度更为积极,她总是以一个参与者的姿态介入到会话中,在热烈的氛围中牢牢控制着话轮,把握住节目的整体走向。鲁豫对于话轮的掌控更多的是一种“柔性控制”,她善于扮演一个倾听者,通过伴随、应和、追问,引导嘉宾沿着话题思路继续会话。
主持人夺取话轮情况体现了访谈节目的内容定位。奥普拉积极介入嘉宾的话轮,使节目呈现“点”的特征,加强了节目的话题性,削弱了节目的故事性,节目内容更集中,更深刻,更易与观众产生共鸣。而鲁豫这种为延续话题而进行话轮打断,则会使节目呈现“面”的特征,使嘉宾呈现的内容更全面,更连贯,加强了节目的故事性。
(三)主持人让出话轮状况的对比分析
话轮放弃是指发话人终止自己当前的话轮,由听话者开始一个新的话轮。Sacks认为一次只能有一个人说话,即一次只允许一个话轮的进行,这是话轮关联性转换的前提和核心准则 。对话是受时间制约的,这决定了话轮通常只能以线性展开,多个话轮同时存在会偶尔发生但不是常态。而且,即便一个说话人在同一时间拥有了话语权,其权利也不是绝对的,因为说话者不可能无限制地说下去,否则就会失去交流的目的。所以,适当的时候,其话语支配权也将随着话轮的转换而自然过渡或被迫转让。
电视谈话节目中,嘉宾是访谈的核心人物,观众希望听到嘉宾讲述自己的故事,有职业素质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应该在占有话轮一段时间后,主动放弃话轮,并用适当的信号提示嘉宾接过话轮,使会话继续进行。主持人让出话轮的方式有许多种:可以通过直接选定的方式,也就是通过选定下一个说话人,或是下一个话题来让出话轮;也可以通过间接选定的方式,由主持人提问,听话人可以自荐,但是话题是确定的;有时也会因各种现场突发情况产生主持人保持话轮失败,嘉宾主动抢占话轮的情况。因为本文所选的两期节目都是一对一的访谈形式,不存在间接选定的情况,所以这里只对直接选定以及嘉宾主动抢占话轮两种方式进行分析。
分析统计数据(表4)可以发现,不论鲁豫还是奥普拉,都会在谈话中适时地让出话轮,引导嘉宾沿着话题方向继续会话。不过二者让渡话轮的情况有所不同,鲁豫让出话轮多是通过直接提问,特别是追问的方式,在嘉宾谈到某一问题时,鲁豫会顺着嘉宾的叙述对其中细节进行追问,从而使嘉宾对某一问题的叙述更加丰富;奥普拉则一般是在夺取话轮后,陈述一段补充材料,然后引出新问题,再将话轮让给嘉宾,引导其做出更加深入或是多角度的叙述。与鲁豫相比,奥普拉的问题常常与之前的会话内容关联性较小,这种“硬性”的提问需要主持人具备更好的沟通技巧,要从无意识地使用语言进行会话到有意识地运用相关技巧。
三、研究结论
基于以上的研究,笔者认为谈话类节目主持人对于话轮的控制有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借鉴:
首先,谈话类节目主持人应该通过话轮控制加强对节目整体的控制力。包括鲁豫在内的很多国内主持人经常使用重复或表示同感的结语引导话论转换,虽然这种模式较接近日常会话的特点,利于营造自然真实的谈话氛围,但也会造成对嘉宾的话轮过于依赖,在控制力上显示出不足。尤其当遇到不完全配合或者采访经验较丰富的访谈对象,或者采访对象想规避受众感兴趣的话题时,采访就会显得没有力量,现场效果就会打折扣。例如在本文所统计的《鲁豫有约——韩红专访》中,韩红对鲁豫的一些观点表达了不同的意见,这时鲁豫没有立即自选为下一个说话者继续说话,而是选择沉默等待嘉宾回答,韩红表达的积极性明显下降,导致访谈中出现了长达数秒的沉闷期。这一点上,《鲁》和国内很多谈话类节目一样,存在很多“无效沟通”和“勉强沟通”,我国谈话类节目可以借鉴欧美国家的谈话类节目主持的“硬”性采访风格,加强对节目的整体控制力。
其次,谈话类电视节目应通过话轮控制突出观众的话语地位。《奥》开场环节中瑞奇?马丁一出场就得到了现场观众的热烈欢迎,包括起立、欢呼、鼓掌、口哨等动作,马丁也向观众微笑并挥手致意,这些肢体语言上的互动创造出了一个小高潮,对访谈氛围的塑造起了重要作用。可见,观众也是谈话类节目现场效果的塑造者。因此,我国的访谈类节目要注意在话轮控制方面突出观众的话语地位,可以在话轮前后的空白处穿插观众的反馈项目,这样不仅会使访谈节奏更加灵活,还会使访谈的质量明显提高。
第三,主持人的品牌打造还需要调整思路。《鲁》与《奥》都是以主持人姓名命名的节目,体现了制作团队的主持人品牌意识。《鲁》的风格定位在“有约”二字上,强调嘉宾为主的谈话,主持人在占有话轮、夺取话轮、让出话轮环节上较为保守,在谈话过程中多使用反馈项目和肢体动作来调整话轮节奏,而反馈和肢体动作通常不具备太多的实际内容。换句话说,鲁豫在话轮内容上缺乏自己的想法,这不利于主持人的品牌打造。而《奥》则突出主持人的“秀”风格,节目无论在前期策划、中期录制与后期剪辑上都给予奥普拉充分的挥洒空间,使整个节目都充满着奥普拉亲近、热情、关怀的话语符号。这从另一方面也折射出中美谈话类节目主持人的定位差异,美国的谈话节目更注重主持人的内在魅力,而不是外在形象,像奥普拉?温弗瑞、大卫?莱特曼、强尼?卡森这些著名主持人都是以脱口秀为终身职业,而不只是吃青春饭。观众常常会被他们风趣的言语、突出的个性、深厚的阅历所打动。相比之下,我国现在仍然存在着大量的缺乏个性风格的花瓶主持,他们的知识结构和社会阅历还不成熟,难以深深地吸引受众。因此,我国在主持人的个性化风格塑造以及品牌包装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