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第九届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参评论文

[学子论文]电视谈话类节目主持人“话轮”控制分析

——以《鲁豫有约》与《奥普拉脱口秀》为例

王 欢

2013年10月21日15:40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手机看新闻

[摘要] “话轮”研究是关于语言会话转化规律的理论研究,通过分析会话中的话轮转换,我们能够对会话内容的传播价值以及会话中的主客双方话语地位有更深入的认识。本文以话轮转换理论为视点,选取美国的《奥普拉脱口秀》和中国的《鲁豫有约》为研究对象,从“话轮保持”、“话轮索取”和“话轮放弃”三个方面比较主持人在节目中的语言策略,分析两个节目在风格上的不同之处,从而探寻提高改进谈话节目主持人谈话素养的方法。

[关键词] 电视谈话节目;话轮控制;《奥普拉脱口秀》;《鲁豫有约》

 

一、关于话轮的理论研究

(一)话轮研究的起源

话轮分析属于会话分析的范畴,会话分析脱胎于社会学领域,又与很多学科领域相关,如语用学、社会语言学、言语行为理论、民族方法学、社会心理学等。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Sacks为代表的“会话分析学派”(conversational analysis)从话轮研究入手,将会话分析从众多学科中提炼出来,并发展成一门新的学科。

1964年加拿大社会学家Goffman提出:“人们对某一情景的定义是建立在与组织原则的协调一致上的,这种原则操纵着事件以及我们对这些事件的主观卷入。” 他揭示出话语过程中的话轮分配呈现出一种有序排列的现象。其研究非常注重人际间面对面的交际,但没有提出话轮组织的运行机制。美国社会学家Harold?Garfinkel提出“常人方法学”,指出人们在其行为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所使用的认识和方法是某种简化程序,他的研究更关注社会的范式特征,即社会中的人们是怎样在彼此之间制造和维持社会世界的。Goffman和Harold·Garfinkel对社会文化的研究为话轮研究奠定了基础。真正把话轮系统提炼出来的是美国人类学家Harvey?Sacks。他和Emmanuel?Schegloff开始从事话语分析研究,这项研究工作的研究范围逐渐扩大,会话分析学科由此发展起来。

1974年Sacks、Schegloff和Gail·Jefferson三个人合作在<Language>上面发表<A Simplest Systematic for the Organization of Turn-Taking for Conversation>一文,文章系统地阐释了话轮的组织模式和各种特点,对话轮分配和组织做了一个形式上的共性描述,形成一套新用于会话研究的参数理论 。在附录里他们还创造了一套复杂的将录音转写成文字的规则。后来Gail·Jefferson又创制了一套更为简单的规则 。这一规则体系自创造以来一直被会话分析研究者采用。从此,话轮研究从理论到应用方面都进入了系统的新的研究阶段。

(二)话轮研究的成果与应用

Sacks等人于1974年发表的文章开启了会话分析研究的新领域——话轮研究,这一学科揭示了表面看来杂乱无章的会话实际上所具有的基本结构和规则,改变了人们对日常会话的认识,是关于话轮研究的重要理论贡献。

Sacks等人认为,“话轮转换系统对一切会话来说都存在,并且是一个基本的言语转换机制;话轮可以由不同的语言单位构成,在英语中,单词、短语、从句、句子、句子组合,甚至反馈项目等都可以充当话轮。” 并指出话轮的单位并无度量限制,即只要能够让话轮顺利地过渡,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或者一个句子都可成为一个单元,话轮构建对于话轮的次序、话语的理解有着重要的意义。Sacks等人认为还着重阐述了话轮的组织分配规则。Sacks等人认为话轮分配总是遵循着两个规则,规则A和规则B,在规则A中,话轮的组织分配通常有以下三种选择。即:

1.当前说话者选定一位说话者,则这个被选定的人理所当然成为下一轮的发话者,即Current Speaker(C)→Next Speaker(N);

2.当前说话者没有选定下一位说话者,则其他任何参与者都有发话的权利,先发话者获得下一轮话语权,Next Speaker(N)→ Next Speaker-self(N-self);

3.当前说话者既不指定下一位说话人,也不预设下一步的会话活动,而是由其他参与者做自我选择,并决定说什么。在此情况之下,说话人也可以选择继续说下去,自己获得下一轮说话的权利,即Current Speaker(C)→…Next Speaker- self(N-self)←…。

在话轮转换过程中,规则B是会话中在话轮发生转换处先后出现规则A的三步,即规则A是最有可能发生的,因为话轮持有者占据主动;若规则A没有出现或出现后失败没有发生转移,规则B出现,即等待其他参与者主动接过话轮;若规则B失败每人主动接话轮,那么话轮持有者继续持有话轮说话,直到第二个话轮转换点出现重新分配话轮或者会话终止。这个模式的前提是说话者和受话者都能通过一个线索系统计算出话轮转移相关点(transitional-relevance place简称TRP)。文章中围绕着这个相关点论文提出了包括话轮的参与者和顺序、话轮的长度和大小、话轮的叠加性和中断性、话轮转换的预设性和构建性等在内的十四个话轮转换特征 。这些内容拓展到何谓成功的话轮转换、话轮转换中的语言形式、话轮和语境的关系等等,并且对话轮组织和话轮分配模式可能预见的结果做了详细的分析。

胡裕树先生在《<广播电视话语研究选集>序》中指出:“广播电视语言运用是80年代以来话语研究中人们普遍关注的重要课题,其研究成果对大众传播语言的研究、运用有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可以丰富现代语言学理论与应用研究。” 通过分析广播电视语言不仅可以丰富话轮理论的研究,反过来,话轮理论的研究也对以言语为主要交流符号的访谈类节目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分析节目中的话轮转换,可以看出会话产生的效果及主客双方的话语地位结构,并使谈话具有更高的交际价值和传播效用。这也是本文研究的初衷。

二、两节目主持人话轮转换策略的比较分析

本文以《奥普拉脱口秀》和《鲁豫有约》为研究对象。前者开播于1986年,曾经长期占据着美国脱口秀节目的头把交椅,后者创办于2002年,在国内的收视率名列前茅。本文选取的语料分别来自2010年11月4日的《奥普拉脱口秀——瑞奇?马丁专访》和2010年2月7日的《鲁豫有约——韩红专访》,二者播出时间接近且都以一线明星为采访对象,因此具有较高的代表性和说服力。为使数据更加客观,所有统计只针对主持人与嘉宾的访谈时段,节目中穿插的资料片、场外观众互动以及表演环节则不计入其中。

遵循话轮转换的理论传统,本文从“话轮保持”、“话轮索取”和“话轮放弃”三个角度来探讨电视访谈节目中主持人与嘉宾之间各自在话轮控制中采取的策略,并对主持人的话轮策略及节目风格做出分析。

(一)主持人话轮保持状况的对比分析

话轮保持指的是发话人在同一话轮内部,通过对话轮的控制,使自己的话轮得以延续的行为。 发话者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经验阅历、话题本身的内在逻辑以及受话者的接受能力等来组织语言,发话者的语言计划与意识倾向会在话轮保持的过程中表现出来。通常,为了保证自己的说话机会,发话人会运用一些话轮未完成的标志词,表明想继续说话的意图。

节目名称 节目净时长 总话轮次数 嘉宾占有话轮 主持人占有话轮 观众占有话轮 嘉宾占有话轮时长 主持人占有话轮时长 观众占有话轮时长 嘉宾占有话轮占话轮总长度比例 主持人占有话轮占话轮总长度比例 观众占有话轮占话轮总长度比例

统计结果显示(表1),《鲁豫有约》(以下简称《鲁》)共有110个话轮,《奥普拉脱口秀》(以下简称《奥》)共有141个话轮,《奥》的话轮次数明显多于《鲁》。从主持人与嘉宾双方把持话轮的数量上来看,两档节目中,主持人和嘉宾所占的话轮数量基本持平,可见在采访过程中,两档节目基本上都是采用一问一答的话轮交替形式。数据显示,《奥》的话轮转换频率略高,其嘉宾与主持人介入谈话都比较积极,现场气氛比较活跃。为了使研究具有普遍性,本文又从这两档节目中各选出收视率较高的两期,对其话轮转换做数据分析。统计结果显示,这几期高热度的节目话轮的转换频率都相当之高,而且,《奥》的现场气氛明显比《鲁》热烈,其平均话轮转换频率也更高。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话轮转化频率的快慢能够反映出节目气氛的热烈程度。

值得注意的是,《奥》中观众占有12次话轮,时间占到话轮总长度的6.12%,观众话轮穿插于整个节目,而不是定格在提问环节。《鲁》相应的数据仅为2次和0.4%。这表明《奥》不仅调动了嘉宾表达的积极性,还给观众很高的参与度和话语权。奥普拉非常善于调动现场观众的情绪,使其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节目现场中还出现过观众给她打耳洞的事情,观众的积极参与使得节目更具真实性和感染力。《鲁》中观众相对弱势的话语权显然没有达到同样效果。另外,从演播室场景布置来看,《鲁》相比于《奥》节目场景中嘉宾、主持人和观众的物理距离较远,这使谈话的距离感增加。

在电视谈话类节目中,主持人若牢牢把持话轮不放,一般而言都是出于介绍嘉宾、补充信息、串场、评价谈话内容以及调动气氛等目的。笔者对两节目中主持人把持话轮的原因进行进一步统计,结果显示(如表2),鲁豫把持话轮的大多数情况是填充嘉宾信息、补充信息以及对谈话的内容进行回应,其话轮内容主要是围绕着嘉宾的既有信息来展开的,如背景资料、谈话内容等,从而把持着话题的核心和主题。主持人鲁豫较少主动去活跃气氛,而是把谈话的大部分空间都留给了嘉宾去“说出你的故事”,整个节目走“心灵鸡汤”路线,这使《鲁》的生活感很强。

分享到:
(责编:韩鑫(实习生)、宋心蕊)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