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第九届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参评论文

[学子论文]突发事件报道中的新闻图片伦理【3】

——基于《纽约邮报》刊登地铁惨剧照的研究

刘俊俊

2013年12月02日17:06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手机看新闻

三、波特图式视域中的新闻图片伦理冲突

在摄影师拍摄照片、《纽约邮报》刊登照片引发的讨论中,并没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伦理准则能够对一切给予公正合理的价值判断。但是,运用波特图示却能对摄影师、《纽约邮报》的行为给予理论上的解释。此外,波特图示对摄影师、报纸编辑在特殊的环境下如何处理事件、如何使用图片都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波特图示是由哈佛大学神学教授拉尔夫·波特提出来的,在这个模式中,合理的伦理分析包含了四个基本的阶段,也即是定义—价值—原则—忠诚。定义即是定义情况,进行境遇分析;价值即是确定价值,明确自身的价值立场;原则即是运用道德原则以帮助判断决定,波特提出这里的原则主要有五种:亚里士多德的中庸之道、康德的绝对命令、密尔的功利主义、罗尔斯的无知之幕、基督教“爱”的理论;而忠诚则是指确定忠心的对象,责任感、道德感所置放的位置。需要注意的是,波特图示的四个阶段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依次进行的、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不过,由于使用什么原则和对谁忠诚更能影响最终的选择,因此,原则和忠诚在这四个过程中显得更为重要。

在《纽约邮报》刊登地铁惨剧照片的事件中,首先对情况进行定义,那么摄影师阿巴西会认为是一名韩裔男子被推下地铁站台,自己难以救助,但能够为报纸拍摄一张现场的照片;而《纽约邮报》编辑对此的定义可能是报纸拥有一张反映男子被推下地铁站即将死亡的照片。

在第二步确定价值时,摄影师可能会认为这是一幅真实反映事故现场的照片,并且照片的构图等方面也做得不错,是能够引起公众关注的,具有一定的新闻价值,但也会引起一定的争议;而《纽约邮报》编辑则可以看到照片反映了一个临死之人的恐惧和无助,是恐怖而又会引起公众不安的,但另一方面,这张照片却能够吸引公众的注意力,提升报纸的发行量,为报纸带来商业利益。

接下来第三步是使用原则,摄影师阿巴西选择将这张照片给予报社,而《纽约邮报》也选择刊登照片,他们即可借助功利主义的原则来帮助判断决定。密尔的功利主义原则主张为最大多数的人谋求最大的利益,而公众对新闻事件拥有知情权,同时,这样的照片公诸于众也可以起到教育作用,提醒公众在乘地铁时要注意安全,为社会公众的利益着想。因此,摄影师和编辑便可以使用功利主义原则找到解决困境的办法。但如果摄影师和编辑运用康德的绝对命令原则,则会有完全不同的做法。康德把绝对命令原则表述为“不论做什么,总应该做到使你的意志所遵循的准则永远同时能够成为一条普遍的立法原理”,而按照这个原则的而要求,对与错之间泾渭分明,摄影师应该遵守社会伦理道德的要求,邮报编辑也应该遵守新闻图片传播伦理道德规范,优先救人,同时对会给公众造成不安情绪且并不具有太大补偿性价值的新闻图片不予刊登。

最后一步是选择忠诚的对象,这一步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却经常发生冲突,因为忠诚的对象不同,责任心和道德感所置放的位置也不同,对最后做法的选择往往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在这个事件中,摄影师可能会认为要忠于自己,因为这张照片的看法能够引发社会的关注,从而为自己赢取知名度或者名誉;而《纽约邮报》的编辑可能认为要忠于报纸,对报纸负责,而这张照片的刊登能够为邮报赢得关注和读者,有利于报纸的发展。但是,如果的对象不一样,则可能会有其他的做法,例如,如果选择对受害者家属负责,那么这张照片会造成受害者的尊严被侵犯,受害者的家属情感上受到伤害,那么这张照片就可能不会被刊登;或者选择对公众负责、对新闻图片传播伦理道德规范负责的话,这张照片渲染的恐怖气氛,会引起公众的不安感,那么照片也可能不会被刊登。当摄影师、编辑在面临拍不拍照或者刊不刊登具有争议性的图片等问题时,波特图示则提供了一种能够根据自己的道德准则和忠心对象,做出负责任的决定的路径。

分享到:
(责编:王立娟(实习生)、宋心蕊)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