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内微电影作品主题表达策略
微电影作品主题表达是微电影传播的核心价值所在,只有打造精品的内核,才能真正打动观众,才能走进观众的心里。从长远来看,无法形成强有力的审美冲击力的作品自身的寿命也不会长,所以微电影作品的主题表达应着眼于对历史、对社会、对人性的深刻关切和思考。
(一)弘扬本土文化
微电影在选题上应多使用传统文化元素。除使用传统的文化形式、文化符号外,还应多涉及优秀的传统文化观念,比如儒家礼乐规范的社会观、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墨家的兼爱非攻,道家的逍遥淡泊,以及传统的血缘亲情观念等。在一些传统的民俗节日方面也可着力进行深化的表现,例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中国本土文化必须实现与现代文明的融合,中国人对于自身的归属问题必须从自身的文化中找到根源。在微电影主题表达中弘扬本土文化,能够在观众心中形成共鸣,带给观众思考和感悟人生的审美冲击力。《老男孩》的成功绝不是偶然,它在70、80后中引发强烈的共鸣是有其文化根源的,这部作品塑造了一个有别于七八十年代西方现代化社会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环境,这一点使得观众在心里对影片形成了认同,而影片主题无论是对青春的珍惜,还是对梦想的追求,实则都暗含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个人渴望实现人生价值的积极入世观。当影片最后又将一切拉回平淡的现实生活时,也似乎隐喻了儒家穷则独善其身的观念。
(二)凸显人性关怀
在美国电影里往往没有一个彻头彻尾坏到骨子里的人物形象,即使是“大反派”,背后也有很多可以被原谅的理由,也许是由于西方宗教文化里“原罪”、“自我救赎”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在这种文化中将所有人都视为“迷失者”、可以被救赎的人,或正在努力自我救赎的人。在中国当下的社会环境下,需要这样的一种人性关怀,而且也有许多人需要被关怀,例如城市小摊贩、农民工、性工作者、小偷、同性恋等。人生性都是积极向上的,没有人会甘愿做不被社会认可的人,所以微电影主题中可以更多的去表现对边缘人群生活的解析和理解,而不是简单在画面中表现对立、对抗,突出矛盾。《我的路》中就是对于变性人的一种理解、一种人性关怀,《特殊服务》通过表现性工作者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给观众提供了一个去理解这个群体的视角。凸显人性关怀,能够引发受众的思考和关注,在受众心中引起共鸣,形成包容互助的社会环境,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三)注重价值引导
微电影无论是娱乐题材还是现实题材都应该注重引导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舍,不应被流行性观念所左右,将失范理解为“正常化”的,将违背人性的行为理解为“理性的选择”。艺术性追求和审美情趣是微电影的生命力所在,不应一味迎合观众的价值观念,追求商业价值而损害艺术价值。同时应该鼓励创新,引导包容的社会文化观念,使微电影的发展进入百家争鸣的良性循环。对于有些用“暴力美学”、“审丑”“超现实”“黑色电影”等一些露骨、现实的手法来凸显艺术追求的微电影,超出了儿童和未成年的认知水平,建议设立分级制,实行分级播放。
结语
随着社会转型的深入和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壮大,微电影作为一种新的影视传播形式正在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在迎合市场需求的同时也在丰富着人们的精神生活,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文化消费方式。在宏大的社会背景中,很多微电影作品努力探索新的满足观众需要的特定主题和新鲜形式,在反映社会面貌和再现边缘群体的生活境况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对于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和反省的倾向令人欣喜,对焦虑、失范的社会中的人的关怀令人温暖。但另一方面,微电影主题表达中也存在很多问题,其中低俗化倾向有加重趋势,潜藏着对社会心理的不良暗示,呈现出常态化社会阴暗面、强化社会矛盾面的消极影响。所以,在未来的发展中,应确保微电影创作主题表达总体倾向积极健康,以达到微电影商业价值与艺术追求的平衡。
(作者系:重庆文理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
参考文献
[1]倪潇雨.微电影大传播:探析微电影的现状与发展[J],中国传媒科技,2012(24)
[2]CNNIC.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3-7-17
[3]李荣荣.传播学视域中微电影的叙事策略探究[J],东南传播,2011(12)
[4]丁亚平.“大电影”视域下的微电影的发展[J],艺术评论,2012(11)
[5]李存.见微知著:微电影文学意象的深表达[J],文艺评论,2013(01)
[6]陈日红.微电影与文化研究[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13(0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