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第九届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参评论文

[学子论文]论文化遗产传播类电视纪录片的创作方法【2】

——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

王丹

2013年12月04日13:26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手机看新闻

(二)拍摄中突出使用特写镜头

《舌尖上的中国》用索尼电影摄像机F3以及佳能5D2共同拍摄,高清的拍摄设备使声画更加清晰,画面更加精美,兼具纪实性和艺术性。美食怎样拍才能诱惑人的视觉神经,也是该片传递给观众的一个重要讯息。该片进行了大量多角度镜头的尝试和摸索,使用最多的角度是侧面角度。例如在第2集《主食的故事》里使用侧面角度的镜头约占68%,而正面角度只占了27%。侧面拍摄食物既能拍到食物全貌,又能避免阴影,尤其适合层次较多的食物,侧面角度较之正面角度有较大的灵活性,能更好地表现拍摄对象的特色。(见图1)

片中主要拍摄景别是特写和近景,以第2集《主食的故事》为例,特写镜头占到59%,近景占30%,而中景、全景和远景加起来占11%。特写镜头能在繁杂之中把被摄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能有效突出主体,小景别的大量使用重在突出描绘细节,引导观众更为细致地观察近景画面,使其更有利于在较小的电视屏幕上传达作者的创作意图。突出细节是进一步深挖已知事物的方法之一,“吃”作为大家每天都在做的事情,怎样表现才能传达新意,该片中小景别的大量使用就是答案。(见图2)

在电视纪录片画面拍摄实践中,若要突出主题避免杂乱无章,可以利用浅景深效果,将主体与背景分离开,突出主体,使虚化的背景能突出环境和主体之间的气氛,尤其是虚化背景之后的光环也可以成为构图的元素,让画面和谐。例如在第1集《自然的馈赠》拍摄鲜笋汤,利用浅景深突出锅里在咕嘟的气泡,让观众通过气泡感觉到笋汤的美味。

电视摄像离不开光线,其本质就是用光来作画。该片将光线的柔度和强度进行了巧妙的结合,为将食物的诱人之处表现出来,适当地运用轮廓光和逆光,追求色彩的自然还原。例如有时会采用暖性光线,用金黄的色泽表现烘烤的面食的新鲜和香脆松软。另外,本片色彩的搭配也十分讲究,加上注意把握时间,该片大多选择在食物刚出锅时拍摄,增加了美食的“色”,使食物看起来颇具诱惑力。

(三)后期剪辑追求快节奏风格

快节奏是《舌尖上的中国》突出的剪辑风格,其目的在于迎合当今受众的观看心理,相较于80年代的《丝绸之路》、《话说长江》、《望长城》等,该片运用大量的长镜头和慢节奏剪辑,更能迎合当代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和人们追求高效的生活方式,能在较短时间内吸引观众的眼球,使观众有继续观看下去的欲望。(见表1)

该片每一集的主线采取了碎片式的剪辑方式,进行了不同地域之间的组合和嫁接,讲述了同一种食材在天南地北之间的变化,例如第1集《自然的馈赠》里“烤松茸”向“油焖冬笋”由山林的极品美味这一共同特点自然过渡。这种大跨度的跳跃式剪辑特点,在中国广大版图上自由跨越,使影像的呈现超越了观众的生活经验,展现了中国文化遗产的丰富性。

(四)影片包装凸显精致唯美

《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语言质朴平实,打动平常百姓心。那份感动,是对吃的敬仰之情,也是对血缘中的共鸣的欣喜。不是什么可望不可及的菜肴,只是观众尝到过的味道,给人一种沁入骨髓的亲切感,这便是所谓的“接地气”,让观众更愿意去感受这些以求给予自己一种心灵上的慰藉。范正伟认为,该片“作为商业纪录片,告诉我们,即便是”爱国主义“的宏大主题,也可以充满温情与细节”。 [4]再加上浑厚有磁性的的配音将解说词娓娓道来,充满浓厚的人文情怀,让静物“活”了起来,字里行间饱含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敬重。另外,全片字幕使用较为规范和正统,即使是开头的艺术字也充满了中国元素,饱含着一种对文化遗产的敬意,更是对该片主题的高度迎合。

《劳作的春夏秋》是该片完整版主题音乐,既富有中华文化特色,又与画面配合协调。该片用快速激进的旋律营造春季万物萌芽的生机勃勃的氛围,用甜美清快的音色谱写着夏季欣欣向荣的朝气,用繁忙奔放的音乐形象象征秋季收获的喜悦,则用低沉的音色表现冬季的天寒地冻。将“中国元素”作为创意语言,使配乐与文化遗产高度协调,是文化遗产类电视纪录片写意与传情的重要手段。电影作曲家王云阶这样认为,“影片里的音乐不仅仅起艺术上的作用,它还能使画面给人以生动自然的印象;音乐给画面以气氛,并使画面具有第三度空间感。” [5]

片中使用大量特效,尤其是片头特效,用食材做成中国传统的山水画,将文化遗产因素完美融入。根据电影《阿凡达》所带来的巨大的3D效应,不难看出在今天,对于视觉要求越来越高的观众来说,无论是故事片还是纪录片,震撼、唯美等各种各样的视觉效果也成为评价一部影视作品好坏的重要标准之一。

分享到:
(责编:王立娟(实习生)、赵光霞)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