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1日,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玉带河边,一名12岁的男孩玩耍时不慎落水。开车经过的泰州实验学校教师杨向明闻讯后,立即跳入河中救人,终因体力不支,双双沉入河中。消息传来,泰州全城哀恸,各界纷纷悼念。人们称赞杨向明为“最美教师”。泰州广播电视台发挥全媒体优势,在速度、深度和宽度三个方面下功夫,塑造了真实可信、立体感人的平民英雄形象,在典型人物的报道上作了有益尝试,也用实践再次证明,无论社会价值如何多元、舆论如何驳杂,蕴含向上、向善美德的典型人物总是代表着时代正能量,永远不会过时。
速度:营造传受双方同频共振的舆论氛围
典型人物的塑造是个动态过程,包含了发现、挖掘、升华、包装和集中报道等诸多环节。媒体的主动介入、第一时间报道至关重要。尤其是在当下传统主流媒体传播时效比自媒体打了折扣的情况下,更需要主流媒体充分利用旗下媒介众多的优势,与自媒体赛跑。经过近年来全媒体战略的实施,泰州广播电视台目前已拥有电视、广播、网站、广电报、杂志等媒介形态,还有众多以栏目或媒体从业人员名义开设的网络讨论板块、微博等。在杨向明事迹的报道中,这些媒介全部参与进来,集全媒体之优势,保持了领跑的态势。
1、第一时间直达事发现场,以最快的速度发布新闻。对于突发事件中典型人物的报道,媒体迅速获得新闻线索、快速抵达现场,才能尽可能地获得第一手资料。这既是新闻报道讲究时效的需要,也是为以后深度加工积累素材。在杨向明报道中,泰州台媒介种类齐全且能线索共享的优势充分发挥了出来。救人事件发生后仅半小时,泰州台旗下的“凤城泰州”网站上,一位名叫“草根之约2011”的网友就发帖报料:“5.1东城河内河北发生惨祸!向苏M89B99好心人致敬!”并配以事发现场的图片。这是对杨向明救人最早的报道之一。泰州台的广播、电视各个栏目和网站新闻采编人员通过该帖并佐证其他消息来源,迅速获得了新闻线索,敏锐感觉到这是一个值得大力宣传报道、弘扬正能量的典型事件,立即主动出击。记者们分成两个小组,一路负责轮流在医院蹲点守候,随时报道杨老师和落水儿童的医疗进展,一路赶赴救人现场,采访目击者,了解事发经过。由于记者及时赶到,救人现场还保存完好,一些目击者还未散去,记者记录下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包括河边杨向明的鞋、救人的竹杆等,还采访了大量的目击者和现场群众。当天晚上,杨向明的名字和勇救落水儿童的事迹通过广播电视媒体传遍全市。
2、迅速推出专题报道,形成宣传声势。在“人人都是麦克风”的时代,信息的发布和获取变得简单,但信息碎片化的现象也变得严重。在喧哗的传播语境下,权威主流媒体的深度报道值得期待。杨向明勇救落水儿童的第二天,泰州台所属各媒体就在前一天动态报道的基础上推出了专题报道,形成了报道规模。“凤城泰州”网站最早出现杨向明事迹专辑并作了高亮设置。论坛中也发出了“为杨老师和落水男童祈福”的主题帖。广播、电视利用强大的采制力量迅速跟进报道。广播栏目《1037新闻》和电视栏目《泰州新闻》、《新闻夜班车》、《直播生活》都推出了关于“最美教师”杨向明的专题报道。在举行杨向明追悼大会的当天,《泰州新闻》、《新闻夜班车》等栏目都做了特殊编排,用整档节目来报道英雄,有动态,有专题,有海采,有访谈,有短评。泰州广电报《新周刊》也相继开辟了以“最美的烛光”为题的四个纪念专版。通过主流媒体的报道,很多人获知消息并自发赶到医院看望杨向明和落水儿童。这种及时的大规模集中报道满足了受众的知晓欲,体现了媒体的社会责任。
3、发挥直播优势,提升信息的快速到达率和现场效果。直播是广播、电视和网络媒体的传播优势之所在,可以让受众同步感受新闻事件的进程。在典型人物的报道中,直播的使用进一步增强了新闻的时效性和感染力。杨向明因抢救无效不幸于5月7日傍晚去世,《新闻夜班车》栏目立即对当晚直播节目进行调整,在头条位置插入了记者从医院发回的现场报道,为该市所有主流媒体中最早播发,直播中主持人真情流露的哽咽评说深深打动了电视机前的观众。为了报道杨向明追悼会实况,泰州新闻广播推出90分钟直播节目《生命,永远在路上》,采取场内主持人、嘉宾与场外多路记者连线的方式,展示送别英雄的过程。“凤城泰州”网站用图文直播的形式,对追悼会全程同步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