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

人民网“最具潜质新闻人”大赛新闻采编奖入围决赛选手作品公示

复旦大学 付艺曼:
专访贾晓婷:她的21世纪,有点孤独,有点酷

2014年11月02日13:25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手机看新闻

编者按:此篇为人民网“最具潜质新闻人”大赛新闻采编奖入围选手初赛作品,公示期间若有疑问,请联系010-65363971

如今已是贾晓婷远赴异域求学的第14个春秋。

在这14年里,她始终坚定而平静地追逐着自己的学术之梦:2000年,从家乡浙江东阳考入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4年后以优异的成绩结束本科阶段的学业,接着赴美攻读硕士学位;2006年,她凭借着多年来的勤奋和努力,如愿进入麻省理工学院,师从业界翘楚崔瑟豪斯教授(Dresselhaus)攻读材料科学博士学位。5年攻博阶段对于石墨烯的研究为她赢得了同行的高度肯定,2011年,她将自己的研究方向拓展到聚合物的纤维材料与神经科学相结合的交叉领域,继续博士后阶段的科研工作。提到这些经历,她谦称:“我只是一个在奋斗中学步的人,谈不上有什么特别的学术成就”。

时至今日,贾晓婷仍然记得当年参加招生咨询时,那位复旦老师的一句忠告:“一切学科都是殊途同归的”。这句话至今仍然影响着她的学术选择。言其小,它促成了贾晓婷对于基础科学方向的学术选择;而言其大,它也代表了一种广阔通透的学术乃至人生视野。

青春的进程:天黑请冲刺

贾晓婷还记得最初的那份惊喜与感动:第一次与麻省理工学院的导师崔瑟豪斯教授见面时,竟得知复旦的谢希德老校长恰巧正是这位教授近半个世纪的知交。世事变迁,这段跨国的友谊却历久弥坚,改革开放之后,崔瑟豪斯教授曾帮助谢先生建设复旦物理系和应用表面物理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这位西方老人始终对中国怀有一份特别的善意与信任,而愿意选择一位朴素的中国姑娘作自己的学生。

温馨的巧合与感动背后,始终是天道酬勤的踏实人生,而作为研究者的寂寞与孤独几乎是一种生活的常态,在贾晓婷的故事里,则变成一段难忘的黑夜记忆。在麻省理工读博期间,贾晓婷的科研实验需要借助一台昂贵的电镜设备。设备被放置在在实验楼的一间黑暗的地下室里面,这一方面是为安全考虑,另一方面是为达到实验条件要求,避免光照。那个时候,贾晓婷经常要一个人在里面做五到六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实验。她记不清有多少次,进楼的时候是白天,出来的时候已经是一片漆黑。从住所到实验室的地铁需要坐一个小时,而晚上她经常需要赶十二点十分的那一班地铁,回到家里往往已经是凌晨一点钟。从实验室到地铁站的十分钟午夜路程,因为太黑了,贾晓婷会感到害怕,但只好一个人硬着头皮冲刺过去。

“我当时并不知道能有什么样的结果出来,但始终对自己说:如果一件事情很简单就能完成,那么大家都去做了。可能就是因为要很孤独,要付出百倍的艰辛与努力,才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才有特别的意义。我这么鼓励自己。”

关于“极客”:她的理解很“科学”

以往,在普通人心目中,“科学青年”常与一些刻板印象有关:“天才”、“智商超群”、“生活能力差”、“极客”。但是如今时代潮流出现新变化,“科学精英”却成为了某种新时尚的代名词。被问到如何看待这个现象,贾晓婷爽朗地笑了起来。身为“科学青年”,她却认为“天分”与“智慧”承载着更多的东西。“在MIT,有一种Nerd Proud的氛围,大家以‘书呆子气’为傲。大多数人觉得自己并不聪明——因为身边杰出的人实在是太多了。任谁也不敢去轻视一个穿着邋遢或者是头发也乱糟糟的人,因为身边充满了各种类似的怪才”。贾晓婷也让我们意识到:这种“特立独行”的“天才范”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姿态,而是关系着某种不同于世俗价值的、真诚独特的人生取舍:“很多人就是单纯地喜欢做研究,你能够感受到他们真诚的热情,他们不太会去考虑其他的一些东西。我身边有一些朋友,他们的背景可能很适合做一些金融行业的计算工作,将智慧和天赋转化为财富——但是他们仍然选择回到实验室里从事科研工作。因为后者是在探究世界的本质,有超出物质生活之外的吸引力”,贾晓婷如是说。

关于未来世界:她的眼中有细节

关于纳米材料,科幻小说《三体》的开篇提供了一幅不可思议的“未来图景”:在代号为“死亡之琴”的军事行动中,一艘六万吨级的轮船被事先布下的代号为“飞刃”的高强度纳米细丝切割成四十多层薄片。贾晓婷说,科幻小说中的叙述往往有一定的事实依据——在博士阶段,她的研究对象正是一种尖端“纳米材料”:单层碳结构的石墨烯。“我所做的只是像螺丝钉一样细小的工作。在科学的各个领域,每个人的工作都是细小却又必不可少的,未来世界突破性的科学进步,始终需要集体的合力。”

博士毕业之后,在导师的鼓励之下,贾晓婷做了一个大胆的选题转向,以开拓学术眼界和研究视野。“我的新研究领域与人脑紧密相关”,她解释道:“一些与大脑神经细胞损伤相关的疾病,比如帕金森病、一些老年痴呆症、自闭症与记忆方面相关的疾病等等,都可以通过外在的材料激活指定区域的脑细胞,达到治疗的目的”。

对于贾晓婷来说,在起步阶段,一切都并不容易,这种跨界的研究,既要求她进行生命科学领域的复杂实验,又要进行纤维材料的制备。但她觉得接受挑战这件事,有点酷:“很困难,然而很快乐”,她总结道:“因为我相信自己在做有意义的事”。 

下一页
分享到: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