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公布的第24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吉林朝鲜文报的通讯《一位在韩老华桥的拳拳中国心》获国际传播奖二等奖,由此创造了地方少数民族媒体四年连获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奖)的奇迹。这是吉林朝鲜文报利用独特朝鲜(韩)文语言优势,依托朝鲜文网络平台进行三个创新, 增强国际传播能力的结果。
吉林朝鲜文报是吉林省省级少数民族语言党报,创建近30年来省委、省政府“耳目喉舌”和“参谋助手”、党联系朝鲜族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对外宣传吉林以及中国的窗口三大作用。新媒体时代挑战和朝鲜族读者的居住格局的巨大的变化,给朝鲜文媒体的发行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这种挑战,报社研究现代媒体的传播规律,早在2010年开始以“报网融合、先网后报、全员办网”新思路,建立了崭新的机制,开创性地践行“报网融合”,运营中国吉林网朝鲜文版,有力推动平面媒体的改革,使吉林朝鲜文报从一份单一的纸质媒体,发展成为拥有宣传吉林、传播中国正能量的朝鲜文网站等综合新媒体平台,为加强民族团结、巩固边疆稳定、维护国家安全、强化对外宣传力度、争取国际话语权等方面做出贡献。
定位创新, 利用语言优势把地区少数民族媒体定位提升为立足吉林,面向中国,影响世界的综合新媒体。吉林朝鲜文报于2000年1月1日开通自己的网站, 2005年9月1日升级为中国吉林网朝鲜文频道。将中国吉林网朝鲜文版建设成为“立足吉林、面向中国、影响世界”的朝鲜文综合网站,2010年10月28日开通中国吉林网朝鲜文版。吉林日报报业集团充分利用中国吉林网的网络技术平台和朝鲜文报社的采编译队伍及新闻资源,建设中国吉林网朝鲜文版,致力于打造国内乃至东北亚权威的、有极大影响力的朝鲜文网站。2012年3月在首尔设立韩国支社,建立国际话语权的前沿阵地,成为吉林省第一家实现“走出去”战略的媒体。在国外现场第一时间给吉林网朝鲜文频道提供真实的新闻报道,不仅要在已有的传媒影响力上继续巩固原有阵地,更应该在韩国主流传媒市场上主动出击,争夺属于自己的话语权。为中韩交流合作架桥铺路,宣传中国传递中国声音,同时及时反映在韩中国人现状,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同时在首尔创刊发行纸报《海外版》,是经国家出版总署同意,并在韩国文化观光部批准的。
机制创新,2010年下半年,吉林朝鲜文报社提出“报网融合、先网后报、全员办网”的改革思路,对多年来一直沿用至今的传统采编机制果断地动了“手术”,建立了崭新的编辑机构与机制。用报网融合的新思路,在没有增加一个人员和一分经费的情况下产生了极大的效率,利用现有人员成功地完成了改革。实现从以纸质报纸为主到以网络报纸为主为核心的转变, 实现了从先报后网到先网后报的转变。 改革前,报社办报人员90% 参与办纸质报纸,只有10%的人员参与办网络版,然而改革后的情况恰好相反,90%参与办网络版,只有10%的人员参与办纸质报纸。形成小编辑部、大网络部的新格局 形成了全员办网办报的两头并进的局面。网上点击率成办纸报报的一个重要参数,读者反映得可靠的依据,有利于改进和提高办报质量。记者编辑成了多面手,成了信息化时代合格的新闻记者编辑。 先后与国内的各级媒体结成资源共享关系,与图书馆合作开设了网上图书馆;与新华书店合作开办了《百科信息》频道;与摄影家协会合办了《摄影村》频道,与足球俱乐部开设《足球》频道。
内容创新,增强国际竞争力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成为代表性的中国朝鲜文门户网站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朝鲜文版积极宣传党政府的民生政策法规和人民的生活状况,重点介绍中国朝鲜族的文化、教育、经济生活现状,积极宣传中国对外问题上的立场、关点和主张,展示我国民族团结现状。
国内外朝鲜文网络媒体与综合网站纷纷提出与朝鲜文版进行新闻信息共享合作,现已有60余家转载朝鲜文版新闻信息。朝鲜文版成为国外使领馆、民间团体和媒体等国内外主流社会关注的热门网站。韩国最大的通讯社“联合通讯”等韩国众多媒体经常转载中国吉林网朝鲜文版的新闻。
朝鲜文版既是宣传中国和吉林的窗口,又是创精品的基地。因为有了网络的平台,我们的国际传播能力真正提高,报道的海外落地率猛增,所以几年来连续4年获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奖。这是吉林省媒体当中罕见的,也在全国少数民族语言媒体中前所未有的。《中国记者》 2013 年 第12 《期封面专题:第23届中国新闻奖获奖探秘》中以“打开渠道 精心策划 勇于探索--赏析吉林朝鲜文报社3年3获中国新闻奖现象”的题目,专门介绍我们依托朝鲜文网络窗口 增强国际传播能力的经验。 我们的经验多次在全国性的各种研讨会,中国报业协会少数民族地区分会会议以及世界韩文媒体记者大会等会议上介绍经验,国内不少少数民族媒体特意来访取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