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全面普及,以数字出版为代表的新业态已成为出版业发展的新的战略制高点,期刊出版业面临严峻的挑战,高校学术期刊也不例外。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高校学术期刊尤其是大学学报,在学术成果创新、服务学科建设、培养科研人才等方面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并形成了中国高校期刊的特色和风格。与此同时,高校学术期刊也普遍存在着办刊理念滞后、单刊运行、集约化程度低,同质化,缺乏专业特色,杂志编辑部不具备法人资格等状况,这一切都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高校学术期刊的发展。目前,中国各级、各类高校所办期刊有2500多种,约占全国期刊总数的1/4,其中大学学报约1700种,占高校期刊总数的67%,平均每所高校有1.26种。大部分高校都采取以编辑部为单位,“小作坊”出版运营的方式。即由同一主办单位主办的期刊,以编辑部为单位,单刊出版运营。这造成高校期刊出版在整体上存在着出版单位分散、市场竞争意识弱、出版运营规模小、主办单位“各自为政”等弊端。目前,我国高校学术期刊的发展面临着如Elsevier、Springer等国际出版集团凭借其集约化、专业化运作,数字化出版、全球发行等国际市场开拓能力及手段,瞄准中国大陆市场,率先同国内科研院所和高校的优质学术期刊签约,进行合作办刊等带来的严峻的竞争和生存之考验。为此,突破高校学术期刊 “小、散、弱”瓶颈,优化高校期刊出版资源配置,创新高校学术期刊管理运营模式势在必行。
集约化理念
笔者认为,推进高校学术期刊改革和发展,对同一主办单位的学术期刊实施集约化是第一步。所谓集约化管理运营是现代企业集团提高效率与效益的一种基本取向。主要指集合人力、物力、财力、管理等生产要素,进行统一配置,以节俭、约束、高效为价值取向,从而达到降低成本、高效管理,使部门集中核心力量,获得可持续竞争的优势。集约化的特征表现为:一是质量经营的特征。即把质量放在重要位置上,以“强化内涵”和“练内功”为主,在管理质量、服务质量等方面上台阶。二是集约化要求生产要素的相对集中,经营集团化、规模化。因此“小、散、弱”“各自为政”的局面必须扭转改变。三是效益效率的特征。集约化以提高效益为最终目标,需要克服“高成本、低效率”和“小、散、弱”的状况。四是高科技和新技术特征。即不断提高科技含量,实现由“传统”向“新技术”的转变。五是人才经营的特征。建立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启用优秀人才参与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期刊集约化发展,是当前国际上期刊发展的趋势之一,也是国内高校期刊实现“做大做强”目标的第一步。高校学术期刊集约化管理与运行的理念是将同一主办单位分散在各编辑部的人、财、物实施统一管理和运行,通过资源共享、共同发展,打造学者型编辑与管理队伍,集中核心力量办刊等方式,获得较为稳定的可持续竞争优势,全面提升期刊出版的质量。
集约化实践
2003年上海大学成立期刊社,把分散在各个学院的学术期刊集中起来,实施人、财、物统一管理运营。通过推出期刊社文明公约、评选精神文明流动红旗、建设信息化采编系统、优化出版流程、培养学者型编辑、建章立制等各项措施,率先实施社科类期刊与科技类期刊,综合性期刊与专业期刊,中文期刊与英文期刊集约化管理运营模式,各刊互相取长补短、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社会》《秘书》《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应用数学和力学(英文版)》《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自然杂志》《应用科学学报》《应用数学与计算数学学报》《运筹学学报》《Journal of the Operations Research Society of China》《Advances in Manufacturing》等期刊在归入期刊社之前各自独立运营,人事、财务的管理模式不一,编辑工作的流程和标准也各行其是,并且每个期刊编辑部都有财务、编务、发行人员,虽然是同一主办单位的期刊,但各编辑部之间互不交流,典型的“小、散、弱”。期刊社成立以后,设立了办公室、技术编辑室、期刊发行室等公共服务部门,把分散在各个编辑部的财务、编务、发行等工作集中到期刊社平台统一运作,在节省人力、财力、物力的同时,让编辑部专心从事期刊编辑工作,把更多精力放到策划、组稿、编辑、校对等业务工作上去,即编辑部集中力量做好期刊出版的上游工作,期刊社公共服务部门做好期刊出版的下游工作。
整合资源,差异化定位。上海大学期刊社下属11种期刊是四校合并成立新上海大学前,由各个学校独自创办。建立期刊社以后,针对刊物定位重叠、同质化倾向严重、优质稿源缺乏等问题,以学科建设为依托,整合资源,去刊物定位同质化,重新塑造期刊特色。经过充分调研和反复论证,《应用科学学报》的定位由原来比较宽广的综合性范围聚焦到与信息科学和工程有关的专业领域。《上海大学学报(英文版)》由综合性期刊转型为专业性期刊。《先进制造进展》《社会》原是大众普及型读物。新上海大学成立后,社会学是学校的重点学科,依托学科优势,《社会》杂志改版为纯粹的学术刊物,确立了“引领学科发展,研究真问题,规范性,学术性”的办刊宗旨。改版以来,《社会》杂志取得了长足进步,先后跻身教育部名刊行列、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行列,获得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提名奖和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可见集约化模式下,通过资源整合,差异化定位,打造出了刊物的特色,使原来名不见经传的刊物,迅速脱颖而出,成为相关专业领域卓有影响的学术期刊。整合资源,信息化建设,专业化办刊,这是上海大学期刊社在拥有一个期刊群的情况下得天独厚的优势。
建章立制,提升刊物质量。在集约化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根据期刊出版规律,建章立制,严格把好刊物的学术质量、编校质量、印刷装帧质量三大关,期刊社要求各编辑部履行好《三审、三校一读制度》《双向匿名审稿制度》《齐、清、定发排制度》《评刊会制度》《专家审读制度》等,并通过定期召开全社编辑业务讨论会,对期刊出版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开展讨论,制定解决方案。定期邀请印刷厂厂长及相关工作人员前来与编辑座谈,就排版、印刷、稿件交接等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通过安装 “反学术不端行为剽窃系统”“黑马软件”,严格把控稿件质量,杜绝学术剽窃、抄袭等不端行为;通过组织各刊参与教育部、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全国高校期刊研究会、上海市期刊协会的各类期刊评比活动和学术交流活动,对期刊的办刊质量进行检视、总结和反思。通过与同行交流、学习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
终身学习,打造学者型编辑与管理团队。上海大学期刊社按照编辑工作的客观要求和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机制,逐步形成一整套优化编辑队伍、促进人才成长的制度和机制。除组织编辑参加统一的新闻出版知识在线学习外,还制定了《新进人员公开招聘制度》《新职工上岗培训及带教制度》《编辑职业生涯规划制度》《编辑业务竞赛制度》《遴选优秀编辑攻读研究生学位制度》《选送骨干编辑或管理人员赴国外进修制度》,鼓励编辑参与相关学(协)会工作等。这些制度的全面实施,加快了期刊社学者型编辑、学者型期刊管理队伍的成长步伐,编辑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都得到了大幅提高。近年来,期刊社新进人员参加编辑从业资格证书考试、全社编辑新闻出版知识在线学习,通过率均为100%。全社员工共有20余人次获得各个层次的奖项及荣誉称号。同时,期刊社每年在预算经费中设置专项调研经费,要求各刊每年调查1~2家同类期刊编辑部,学习借鉴并撰写调研报告。遴选优秀调研报告,编辑出版上海大学期刊社编辑调研论文集《攻错集》。近年来,期刊社编辑先后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上海市科委项目、上海市教委项目、上海市新闻出版局项目等数十项,全社员工公开发表专业类学术论文和编辑学论文40 余篇。经过多年培养,社里70后、80后编辑和管理人员的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组织活动,扩大刊社影响力。搭建“上大期刊屋”平台。2009年6月期刊社牵手学校党委宣传部、文明办、研究生党工委、科技处、文科处、出版社党委,联合建设“上大期刊屋”活动平台,搭建起学术期刊出版与本校学科发展、教学科研之间的桥梁。“上大期刊屋”很快成为期刊社服务教学、服务青年教师和研究生科研的主要阵地,也是培养、锻炼青年编辑,展示编辑队伍活力的舞台。
举办高层次期刊发展论坛。2012年以来,期刊社与上海市出版协会、上海市期刊协会合作,每年举办一届 “上海期刊发展论坛”。主题分别是“期刊青年编辑职业生涯规划”“期刊国际化与人才队伍建设”“差异化、品牌化、国际化发展”。论坛邀请政府主管部门领导、国内外期刊出版专家、出版企业高管担任嘉宾,发表主旨演讲并与听众互动。这些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为上海期刊同仁搭建了与国内外期刊出版专家对话的平台,而且扩大了上海大学期刊社乃至上海期刊界的社会影响,提升了期刊社的品牌形象。除此之外,上海大学期刊社及下辖各刊还积极参加与期刊相关的社会活动。例如每年一度的全国书博会、期刊博览会、中国(上海)国际印刷周等,积极参展,与同行交流,在更大的平台上展示自己、赢得声誉。
集约化成效
通过多年来的努力与积累,上海大学期刊社及其下辖的11本杂志在建社11年中共获得各级各类奖项百余项。2013年,上海大学期刊社和《社会》杂志荣获中国出版行业的最高奖“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先进出版单位”和“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两项殊荣。《应用数学和力学(英文版)》在SCI、EI等国际著名数据库中的排名稳中有升,首次进入Q2区。刊物连续四届荣获“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奖”,编辑部被教育部科学技术司评为“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团队”,2012年和2013年连续两年入选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社会》2010年获得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提名奖,2011年进入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第三批名刊工程,2012年成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期刊,2013年入选全国百强社科期刊。《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进入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第二批名栏工程。期刊社先后两次荣获“上海市新闻出版行业文明单位”“上海市学习型社会建设与终身教育工作先进集体”“上海市巾帼文明岗”“上海市教育系统三八红旗单位”等荣誉称号,全社员工获得23项个人奖。取得这些成绩,得益于上级主管部门和上海大学领导的重视,得益于校内各相关学科的大力支持,也得益于期刊社自身实施集约化管理、不断开拓资源与改革创新。
立足当下,着眼未来。上海大学期刊社在积极探索高校学术期刊集约化发展的同时,制定了期刊信息化、专业化、数字化、国际化发展的路线图。先后邀请Elsevier公司Deborah Logan女士、新加坡国立大学机械工程系院士、国际知名期刊《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亚洲地区副主编倪亦靖教授来社做客,开展学习交流。这些专家学者的来访为期刊社带来新的办刊理念和最新的资讯。促使期刊社在学术期刊数字化国际化方面进行新一轮的探索和创新。
(作者秦钠系上海大学期刊社社长;丁嘉羽系上海大学期刊社社长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