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4年·第12期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道问题和对策研究

张  新

2014年12月05日10:15    来源:今传媒    手机看新闻

摘 要:近年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引起社会和公众的广泛关注,媒体对此问题做了大量报道,但一些媒体对公共卫生事件的报道存在不专业、不科学的现象,文章对目前媒体公共卫生报道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如何改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对策。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媒体报道;问题和对策

一、引 言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传播范围广、社会影响大、公共关注程度高。自2003年初爆发的非典型性肺炎开始,公共卫生事件开始进入中国社会大众的关注视野。在风险社会的环境背景下,近些年接连出现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苏丹红事件、毒奶粉事件、毒大米事件、瘦肉精事件、染色馒头事件、口蹄疫、禽流感、塑化剂事件、转基因食品争议等等,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一场公共卫生风波。由于公共卫生事件与民众的生活密切相关,社会公众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非常关注,媒体对这一问题的报道会对公众产生很大影响。

在一些突发事件中,媒体不客观、不科学、不专业的报道会引发公众的恐慌情绪,并可能引发社会危机,造成巨大的经济财产损失。

因此,媒体在公共卫生事件报道上如何更好地履行环境监测功能,在承担社会环境瞭望者作用的同时,降低公共卫生事件对社会的冲击力,改进新闻报道的传播效果,是一个具有迫切现实需求的问题。

本文将结合近年发生的公共卫生事件,分析媒体报道的现状和问题,在此基础上对改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二、媒体报道存在的问题

在2003年非典事件以后,媒体和社会公众开始重视公共卫生危机,连续出现的各类公共卫生危机事件使媒体将越来越多的注意力投入到该领域的报道上,媒体对公共卫生事件的报道也引发社会公众对这一领域问题的关注和讨论。但是,纵观近些年媒体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道可以发现,媒体在公共卫生事件的报道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中,一些媒体和新闻工作者缺乏科学素养和科学传播理论知识,对事件的报道不够客观准确。公共卫生问题涉及的是一个专业性较强的领域,从事相关报道的记者应该具备较高的科学素养和全面的专业理论知识,对所报道的问题有较为深入准确的了解和认识,这样才能尽可能保证自己的报道具有较高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公共卫生危机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对这一领域问题的报道必须慎之又慎,不真实、不客观的报道很容易误导公众,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

比如,近些年在全国许多地方都出现过艾滋针、艾滋牙签的报道,而且这些报道的模式大体相似,无非是某人在某处被含有艾滋病病毒的针尖扎过后感染艾滋病,或是接触过感染艾滋病病毒的牙签、烤肉串之后感染病毒。这种报道曾经在社会中引起很大的恐慌情绪,一时间谣言四起、风声鹤唳,影响社会稳定。但是,这些报道实际上都是捕风捉影甚至面壁虚构的假新闻,属于经久不衰的谣言。从医学角度判断,艾滋病病毒不会通过扎针的方式进行传播。记者只要有一些科学传播的基本知识,就不会受到这种信息的欺骗。可是,各种艾滋病谣言总会不时出现,总有个别缺乏科学素养的媒体中招。

在记者具备的科学素养上,《纽约时报》传奇编辑主任卡尔·范安达为记者们树立了榜样。美国新闻史学家埃默里曾评论说,如果新闻业对范安达的吸引力不是这么强的话,范安达将会是一名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他能跟上这些领域中敏锐的头脑[2]。1921年爱因斯坦在普林斯顿大学进行学术讲座,时报记者在一位物理学家的帮助下完成报道,发回报社后范安达认为爱因斯坦的公式有错误,便向这位记者要求进行核实,记者查阅采访笔记后坚持说他如实记录了爱因斯坦的公式。于是范安达要求记者向爱因斯坦本人核实,最终爱因斯坦惊讶地发现他在写这个公式时有笔误。我们不要求每位记者都能有范安达这样深厚的科学知识和理论素养,但对于从事公共卫生领域报道的记者来说,要想更加专业地报道这一领域的新闻,必须有意识的加强自己在科学知识和理论素养方面的专业水平。

第二,一些媒体和记者对新闻的核实不够,信源不明确,采访调查不深入。对新闻工作者来说,核实信息、确认信源是最基本的要求,调查一定要尽可能深入,挖掘出更多的事实,抵达事件的核心真相。如果说科学素养是记者在专业训练之外所具备的综合知识,那么核实信息、确认信源、深入调查则是新闻工作者基本的专业素养。不能深入采访调查,对信息和信源进行核实查证,体现出一些新闻工作者基本专业训练不过关、不合格。

在近些年发生的多起公共卫生事件的报道中,时常会出现记者对新闻核实不够、新闻源不明确的现象,很多报道都没有进行深入调查采访。记者没有对新闻进行核实,消息源并不明确,但为了抢时间夺眼球,媒体便在第一时间报道新闻。随后很多媒体迅速转载、评论这些新闻,很快就会引发公众的关注和讨论。但是,未经核实、信源不明确、采访不深入的新闻在事实上的真实性、准确性等方面都存在缺陷,随着时间推进,媒体可能不得不更正报道。如果这种事件多次发生,必然会影响媒体的公信力和社会形象。

第三,与上一个问题相关,在少数媒体中,对公共卫生事件的报道还存在有闻必录的现象。有闻必录早在19世纪中国现代报纸萌芽阶段就开始出现,大名鼎鼎的《申报》是始作俑者。其表现形式是,不管事件的实际情况是什么,只要对事件有所风闻耳闻,媒体便予以报道,媒体只是信息的传播者,而不对自己发表的新闻承担任何责任。这种现象在新闻学理论上一直遭到批判,但近些年在媒体特别是一些网络媒体上却屡屡出现。

比如,一些网络媒体主要以转载其它媒体的新闻为主,自身很少主动生产加工新闻,主要起着新闻聚合的作用。在新媒体时代,随着受众新闻接触方式的变化,这样的新闻聚合器确实有其传播价值。但是,如果越来越多的媒体以有闻必录为取向,将各种来源的大量公共卫生信息不加整理和编辑,直接推送到受众眼前,这样做一方面让受众感到无所适从,很多信息之间可能是相互冲突的,受众不知道该如何做出选择和判断。

另一方面,如果不经证实的信息是虚假信息甚至是别有用心者恶意编造的谣言,这将很容易引发社会舆论的恐慌情绪,造成社会不稳定。因此,媒体必须承担对信息进行核实、查证、存真去伪的工作,不能将这些工作都推给受众自己处理。

三、改进媒体报道的对策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一种具有特殊型的社会事件,在报道这类事件时,媒体应该更加慎重、理性,严格按照新闻传播的专业要求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进行报道。针对目前该领域报道中所存在的问题,今后可以在以下方面做出改进。

首先,强化记者的科学传播和健康传播知识,培养公共卫生报道领域的专家型记者。媒体可以对从事公共卫生报道的记者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聘请国内外公共卫生领域的专家学者和资深记者以授课、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开展培训,提高记者的专业知识水平。另外,在大学新闻传播学课程设置中增加科学传播和健康传播方面的课程,在研究生特别是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层面上开设健康传播和公共卫生报道专业和相关课程,培养专业化的公共卫生报道人才。

其次,提高新闻媒体和记者的专业素养,强化新闻传播业务基本功训练,做好采访调查、新闻核实、信源确认等核心环节,提高新闻报道质量。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传播速度快、社会影响大、传播范围广,负责报道这一领域的记者应该具有更高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媒体在人才招聘、人才培养等方面应该加强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在选人、育人、用人等各个环节重视记者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培养专业素养强、对公共卫生感兴趣的记者从事这一领域的新闻报道。

最后,构建媒体和公共卫生事件相关机构之间的沟通协作机制,建设双方在信息传播、危机处理等方面的协同联动体系。在相关机构内部建立对外信息传播中心,负责与媒体进行日常沟通,在双方之间建立起相互信任的社会连带关系。在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使媒体可以在第一时间获知相关事件信息,制作更加准确、客观的报道。(作者系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 张自力.针对性、主动性、专业性——谈谈媒体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道策略[J].新闻三昧,2005(9).

[2] (美)迈克尔·埃默里,埃德温·埃默里,南希·罗伯茨著.展江译.美国新闻史:大众传播媒介解释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分享到:
(责编:谢琳(实习生)、宋心蕊)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