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青年记者》>>2014年11月下

报纸导读版如何更吸引眼球

王建珂

2014年12月05日15:47        手机看新闻

由于某些报纸把“吸引眼球”、牟取利润当成最高目标,做虚假新闻,低俗化、娱乐化,使“吸引眼球”似乎成了一个贬义词语。其实,报纸、特别是进入市场的报纸,总是要绞尽脑汁吸引读者阅读的。时下,报纸普遍重视导读,用导读吸引眼球,不仅无可厚非,而且值得大大提倡。问题是导读如何才能更加吸引眼球。

所谓导读,基本的含义就是引导和便于读者阅读。上世纪50年代《解放日报》头版有时刊登几条标题,注明文在某版,可以说是导读版的先行。我国报界90年代大量使用导读版,则是和厚报联系在一起的。都市报大都采用小版面,每天有几十到一两百个版,包含大量的新闻信息。让读者在一瞥之间就看到当天报纸的精华,极好的一招就是把头版做成导读版,就像百货公司的“橱窗”,把最好的商品陈列出来招揽顾客。导读版迎合了读者快餐式阅读的要求,有时浏览一下导读版,就可以对当天的重要新闻有大概的了解,然后再根据导读的引导,选择喜欢阅读的内页新闻。

如何增加导读版的吸引力?归纳起来,笔者以为至少有以下五个方面:

1.精心选择,突出精华。导读版要把当天最重要、最精彩的新闻拎出来,导读标题要突出新闻中最主要的内容,才有吸引力,而不能轻重不分,甚至轻重颠倒。今年8月3日云南鲁甸发生6.5级地震,江苏一家主要都市报4日导读版却把郭美美涉毒作为主打,刊用大图片,加以宣扬,而地震新闻导读放在左下角,发得很小,遭到人们的吐槽。

2.简约易读,一目了然。读者花费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就能了解导读的意思。某报在9月9日中秋节第二天头版头条导读标题是《月来越好》。“月来越好”本来是一个软件的名称,用在这里,读者费尽脑筋也难明白这是中秋节活动新闻的导读。

再如,某报8月13日头版导读版出现一个拐弯抹角的导读标题《你的答案是什么》,副题是《带着看今天这些新闻,更耐人寻味》,下面小字号列举四条新闻的标题,这反而使读者阅读不便,也起不了吸引读者阅读的作用。

3.升华新闻气质,提升报纸形象。一个突出的例子是2008年汶川大地震哀悼日多家报纸的导读版,它们都采用黑色版面,上面压白色标题“哀”、“哀悼”、“国殇”以及烛光的意象,营造了全民哀悼的肃穆气氛,表达了万众一心支援抗震的意志,极大地吸引着人们的眼球。《纽约时报》前总编辑阿贝·罗森塔尔说:“头版呈现给读者的并非只是一些重要新闻,还包括本报编辑们对重要新闻的判别能力。”这些报纸的导读版就有这样的效果。

4.善用图片,图文结合。导读版常常配合导读标题刊用新闻照片;除此以外,还可以用图表、地图、漫画等非新闻图片。图片、文字等编排元素组合在一起,能够更好地表现新闻事件,从而增强吸引力。今年7月7日是抗日战争爆发77周年,《齐鲁晚报》导读版刻意设计以卢沟桥旁石狮的图片为背景,大标题《醒狮》十分醒目,颇有寓意。《广州日报》2010年3月23日导读版为“地沟油”的新闻,做成的“油桶”总体造型,将经过记者暗访调查的“地沟油回收”流程清晰地呈现出来,也有很好的吸引眼球的效果。

5.体现报纸的价值取向、立场和定位。导读版面主要承担着导向、标示和推销功能。导读版是二次“议程设置”,不同报纸导读版的新闻选择和编排,体现了报纸的价值取向、立场和定位。

8月30日某报头版报道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根据当地人口多、高考录取率低的实际情况,头版导读标题突出“提高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自然会引起读者的注意。

报纸的眼光、趣味和情怀一定程度上通过导读来体现,导读就成为报纸价值立场、格调取向的展示平台。选择、发现有分量的好新闻,“片言居要”,向读者准确简捷地传递新闻事实,巧妙安排导读,经过编辑思想重新整合包装,通过版面语言等多种手法将隐含的价值显化,使新闻获得新的内涵。比如:将正反两个人物的导读放一起,使读者在无声的对比中看出二者的品格差异;把一个人的前后言行列出,揭露其撒谎的真相等。在导读中表达立场、态度,在简短字句中展露报纸的铁肩道义、社会责任、人文关怀,能够正确引导舆论、塑造报纸品格。(作者为山东师范大学新闻系教授)

来源:《青年记者》

分享到:
(责编:谢琳(实习生)、宋心蕊)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