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是歌手》一经播出便迅速火爆荧屏,两季的线上节目已经告一段落,新的一季又即将上演,大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该节目成功的营销传播之道值得探究和总结,但该节目仍然处于成长期,需要进一步创新和完善。本文主要通过从《我是歌手》节目的营销传播理念、营销方式和传播策略三个层次分析其营销传播的成功经验,再针对节目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等,对《我是歌手》节目的营销传播之道进行分析与解读,以期对中国本土电视娱乐节目的进一步发展创新有所启示。
【关键词】《我是歌手》; 营销传播 ;成功经验;问题与措施
一、《我是歌手》节目简介
《我是歌手》(英文名:I AM A SINGER)是湖南卫视在2013年从韩国MBC电视台引进的大型明星音乐真人秀节目。节目由来自我国大陆和港台的七位知名歌手登台演唱,每场结束都会由现场来自全国各地遴选出来的500位具有专业音乐素养的听审投票表决歌手名次,连续两周累计票数排名末尾的歌手就要被淘汰,由下一位新的歌手替补登场。参加该节目的大都是在华语乐坛内具有相当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实力唱将,再加之与以梁翘伯为音乐总监的专业团队和两季的广告冠名赞助商立白洗衣液等广告主慷慨赞助的完美结合,使得无论是节目本身还是广告赞助商都赢得众多眼球,赚得盆满钵满。
随着《中国达人秀》《中国好声音》等一大批大手笔大制作大策略的综艺娱乐节目的崛起,各大卫视的竞争已进入赤裸裸的白热化大片时代。2013年,堪称是中国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竞争最为激烈的一年,至少有20档娱乐节目活跃在全国卫视频道。湖南卫视的《我是歌手》节目另辟蹊径,凭借明星音乐真人秀竞技,一经播出便迅速火爆荧屏。2014年初,《我是歌手》第2季开播,依然强势不减,赢得掌声一片。根据央视索福瑞公司收视监测数据显示,湖南卫视《我是歌手》第2季首期播出后就以2.27%的收视率和5.69%的收视份额的优异成绩在全国同类综艺娱乐节目中斩获头筹,于同时段同类节目中大有傲视群雄、攻城略地之势,广受社会各界关注。
近年来,几乎在每个电视台都能找到综艺节目的影子,但节目同质化严重泛滥,视觉冲击力不够强,观众往往容易产生审美疲劳。然而,《我是歌手》这档主打“明星牌”的音乐真人秀节目,不管是从节目形态和内容,还是节目的整体包装均给观众带来一场音乐盛宴。毕加索说:“伟大的艺术来源于模仿”。湖南卫视在模仿韩国原版节目原灯光、舞美、节目包装等元素的基础上进行了本土化的创新,取得的辉煌战绩。
二、《我是歌手》营销传播的成功经验
2.1《我是歌手》先进的营销传播理念
一档优秀的节目,拥有好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还得拥有独特的表现形式,这就要求节目的整体销传播策划理念做到精益求精,这才能使节目在一开始策划的基础上领先于其他同类节目。然而,《我是歌手》的理念创新来自于“老东家”湖南电视台得天独厚的软硬件的有机结合。软件层面有唱功非凡的“歌手”,硬件层面的专业制作团队算是堪称业界精英。在《我是歌手》节目在营销传播理念层面上具备了宏观的视野和长远的目光。
2.1.1具备大片制作意识,传递时代精神内涵
娱乐节目的竞争已进入到白热化状态,若想在众多卫视频道节目相互厮杀的“红海”中脱颖而出,节目本身必然是从内容到形式浑然一体的大手笔制作的精品节目,《我是歌手》从各方面基本做到了这些。
《我是歌手》的节目宣传语“非实力唱将,此地危险,非天籁歌喉,无立锥之地”,如此霸气的充满挑战性与蛊惑力的语言的背后显现的是它推崇的是货真价实经得起考验的好声音,让节目还未在开播之前,就已经牢牢抓住受众的窥视欲望。
然而,《我是歌手》实质本就不是一个选秀节目,而是一个已具有明显光环的歌手间的PK赛,但湖南卫视并没有将它打造成为一个纯粹的PK赛,而是打造了一场内容与形式高度完美结合的具有PK元素的表演赛,给观众带来了的是正能量和真善美。国内外顶尖级别的团队为歌手们保驾护航,演唱会级别的音响设备和华语乐坛的顶级音乐班底,使得歌手们在一种“众星捧月”的感觉之上尽情地发挥自我,展现他们对音乐尝试现场添加各种创新元素的别样年华。这样一档大手笔制作的节目,给人以享受和感动,符合当下国家倡导的实现中国梦的时代精神内涵。
2.1.2展现本土改造特色,推出节目时新看点
一档节目的成功与否,不光是要看节目本身的独特优势,尤其是一档从国外引进的节目中,更要看它是不是真的够“接地气”。《我是歌手》虽引进于韩国,但湖南卫视并没有按部就班,而是适时对原版节目进行了相当明显的本土化改造,这又是它制胜的一大法宝。
导演组每隔几期就对节目设计出一些新花样,看点多变,而这些看点在韩国原版节目中是没有的。比如,对观众不说明歌手的出场顺序,以此来营造紧张感和期待感;安排淘汰歌手的返场复活赛,增加节目的人性化;筹备一、二两季比赛前5名歌手的对决的双年巅峰会,延续节目的火爆场面,给观众和歌手带来阵阵惊喜。湖南卫视对节目的本土化改造使得节目的可看性大大增强,亮点频出的新创意吸引了众多观众。
2.1.3还原节目现场原貌,打造真实立体舞台
《我是歌手》节目组打破了前后台的界限,使得采访间、休息室、演唱舞台,乃至走廊和电梯都处于摄像头的“法眼”之下,真实客观地还原了节目现场的原貌,演绎了一场全方位的真人秀。《我是歌手》节目打破了以往节目的时空限制和叙述模式,运用平行的蒙太奇画面使得观众能够在同一时间里看到7位歌手的即时动态,同时将一些不同的画面多线索地交叉展现,这样安排就更加增强了节目的视觉冲击力和整体感染力。正如学者所言,“若想有更加宏大的叙事,就必须将不同时空的画面组接在一起,让观众用自己的思维使这些画面直接产生意义,从而完成一个更大范围内的叙事过程”
《我是歌手》节目播出时,设置了许多场外镜头,由最初的经纪人争着抢着去选自己喜欢的歌手,经纪人之间互相打探“敌情”,甚至口头“掐架”以及歌手们在接受任务时脸上表情的微妙变化和歌手间的调侃挤兑,整个过程都自然地呈现在观众眼前,全景式将歌手们在台前幕后的点点滴滴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号机位准备,二号机位准备全景,15秒,14秒……,歌手和观众随着节目现场倒计时的步步逼近而屏住呼吸,迎接一场盛宴的到来。每位歌手都会有编剧导演贴身跟随,根据节目现场的需要及时与歌手交流,全程跟拍,记录歌手们的每一个动作与表情。记得韦唯参加的那期,她在台上演唱中忽然停电,只有导演满场“大呼小叫”着跑来跑去,像这样的节目如果是放在电视节目中,恐怕早就被删了,但也正是这场“意外”的真实,让无数屏幕前的观众身临其境,不但没有产生任何情绪,反而让观众对这种意外的真实而感到满足和认可。
2.2《我是歌手》多样的营销方式
除了节目制作本身的质量以外,影视作品的营销已经成为新一轮媒体产品竞争的重要筹码,《我是歌手》的营销方式也是可圈可点,极具创新精神。线上而言,湖南卫视利用本台自制的官方APP应运“呼啦”力图打造“电视+互联网”的一家独有的跨界合作新模式,或许是这一模式还不太成熟,今年仍将网络版权独家授权给乐视网。据悉,不久之前湖南卫视已正式宣布以后不将自产节目进行网络二次分销,而是利用自己的官方应运独立消化。
2.2.1病毒营销
《我是歌手》节目开播一周之前,湖南卫视就已启动病毒式营销传播模式。利用自己品牌频道资源,将7条时长15秒的概念宣传片在全频道滚动播出,提前为节目造势,大肆渲染紧张气氛,起到未播先红之效果。
在移动平台上,《我是歌手》开通了自己的官方微博,微信账号,以及湖南卫视自制的手机客户端“呼啦”来进行节目的互动。在网络平台上,《我是歌手》与腾讯旗下QQ空间合作,借助QQ空间大量用户适时推送相关的新闻和视频,开启了互动营销的新模式。在终端传播上,《我是歌手》开创了电视电影合作直播的新模式,在总决赛时,通过全国的万达影城进行影院银幕同步直播。
湖南卫视病毒营销模式以超强互动性和裂变式的传播特点让该节目迅速升温,腾出不少档期在各个时段滚动重播这档节目,凡是观看湖南卫视的观众必然会注意到这档节目,一时间红遍大江南北。
2.2.2话题营销
美国传播学家拉扎斯菲尔德等在20世纪40年代于《人民的选择》中提出“两级传播”的理论假说。基于此假说,大众传播信息一般经由意见领袖传达给受众,在这种传播语境下,每个人在传播过程中都有可能扮演一个“意见领袖”的角色,在传达过程中不免会夹杂个人的话题取向。正如以“黄色新闻”见长的都市报纸一样 ,其中的新闻话题往往能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我是歌手》也不例外,自开播以来,话题讨论一直不断。无论是第一季的“芒果台聘请职业粉丝”,“杨宗纬复活”、“齐秦退赛”,还是第二季的“邓紫棋骨骼缺陷”、周笔畅通缉化妆师”、“罗琦退赛”、“韦唯演唱遭断电”等这样的话题都会引起观众的关注和讨论。各种话题接连不断,持续发酵,也使得《我是歌手》始终处于热搜榜的前列,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2.2.3粉丝营销
在这个人人日益成为“自媒体”的时代,“粉丝”扮演的角色越发凸显,“粉丝文化”更值得进一步去经营和推广。作为创造了妙趣横生的“粉丝文化”的湖南卫视自然而然得更会重视依靠“粉丝军团”来深入开展粉丝营销。
节目组为每一位歌手都配备了经纪人,而这些经纪人都是湖南卫视的当红主持。作为湖南卫视的名嘴,每位主持人背后都有一定规模的粉丝团,粉丝们密切关注着自己顶礼膜拜的偶像的一举一动,如今偶像成了经纪人,这些粉丝自然也就变成了《我是歌手》最为忠实的核心观众群。而拥有了粉丝的热切关注与互动,带来的自然是节节攀升的收视率与巨额的商业利润。“粉丝的行为是为了表达情感与意义,然而,他们的‘主动’和‘狂热’却往往成了媒介机构牟取经济利益的砝码,于是,粉丝文化走向了粉丝经济”。
值得一提的是,如同以往的选秀节目一样,湖南卫视《我是歌手》的现场观众也正是一层一层的海选上来的,这500名观众评审团是来自不同年龄段,他们需要经过电话面试,音乐测试,并被排除是哪位参赛歌手的粉丝的可能性后,才有可能来现场担任观众评审团的一员。然而,观众的海选无形间又为节目做了一次很好营销。
2.3《我是歌手》独特的传播策略
哈贝马斯认为:“大众媒体由于商业化必然走向非政治化、个人化和煽情,并以此作为促销的手段”。大众媒体想要达到其促销目标必然要借助一些传播策略,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而传播策略就不难理解为基于传播目标基础上的所采取的外化的手段或方式。湖南卫视作为国内卫视频道的先行者和领导者,娱乐定位,大胆创新,芒果台的这些智慧和策略在《我是歌手》这档节目的引进和本土化创新改造过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2.3.1独特明确的节目定位
去年,当国内的各家卫视仍沉醉在由“草根”造星的常规节目模式下,湖南卫视却打破常规,反向而行之,从韩国MBC电视台引进了将明星变为“草根”的音乐真人秀节目《我是歌手》,无论你是歌坛老将,还是乐坛新秀,均给他们赋予一个共同的称呼“歌手”。再加之本土化的大胆改造创新,取得了出奇制胜的效果。
在当下以“草根”竞技的选秀节目扎堆跟风的大环境下,湖南卫视却独辟蹊径,将乐坛的新老明星唱将集结一起,同台飙歌,形成一股明星节目逆转“草根”节目的趋势,之后崛起的《中国星跳跃》《星跳水立方》等以明星为噱头的节目就更能说明这一点。继2005年湖南卫视《超级女声》的开播引发了全民参与选秀节目的热潮之后,随即便展开了一场以主打“草根”选秀节目的“你方唱罢,我方登场”的角逐局面,如《天籁之声》、《声动亚洲》、《激情唱响》等系一列的音乐选秀节目,这些节目的制作水准大多良莠不齐,节目模式趋向同质化,轮番上阵轰炸观众的眼球,早已使得观众出现审美疲劳之感。而湖南卫视节目组也正是看了这一点,及时地迎合了观众的胃口,于是大手笔制作的《我是歌手》节目便应运而生。专业歌手的高品质演唱使得观众眼前一亮,显得异常亢奋和欢呼。他们的心境随着舞台气氛的高涨而感动,之前在网络上迅速走红的令观众质疑其表情是否真实的“哭泣姐”、“表情帝”的出现可谓是众说纷纭。我是歌手也正是这样一档对音乐致敬的节目,传播的是正能量,播撒的是真善美。
2.3.2节目层层的悬念设置
悬念是受众对某一人物或是故事发展变化所具有的期待,悬念往往是和观众的好奇心理紧密相连的。《我是歌手》节目的整个录制从一开始到节目的最后收尾始终将“悬念”这一手法灵活运用。无论是两季的主持人“羽泉”和“张宇”的现场主持风格,还是节目总导演洪涛在宣布各阶段比赛结果时总能吊足每位观众和选手的胃口。
节目组在《我是歌手》全程录制过程中安排了各种悬念。首期开场前各个选
手互相均不知道与他们一起同台竞技的其他歌手是谁,他们那种想通过各种渠道设法打探到有关对手的一点信息的急切表情在电视画面上清晰可见。例如在第2季时,歌手在奔赴湖南长沙途中,中国台湾歌手曹格和张宇同机相遇,为了节目的保密性居然不顾两人交情,一个对一个互相借口说是参加《快乐大本营》和《爸爸去哪儿》的。另外在两期节目后,7位歌手中谁会被淘汰,谁又会接替被淘汰的歌手上场?这些悬念悬而未决不全部揭晓同时又产生新的悬念,也正是这无尽的悬念和期待,造就了该节目内在无限的张力和魅力,以此来吸引观众续关注下一期的节目。
2.3.3创新的节目赛制
《我是歌手》的赛制之所以独特,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节目录制时严格的保密制度基础之上的,因为其间充满了未知和好奇。当然,是比赛就自然而然会有排名会淘汰,众所周知,《我是歌手》每场结束都会由现场从全国各地遴选出来的不同年龄阶层的500位具有专业音乐素养的大众评审团投票排名,连续两场之后综合排名在最后一位的歌手就要遗憾离场。因此,这样的淘汰机制就不得不要求歌手除了自身具备一定的实力之外,还得引起格外的重视,对手的强大使得任何一个细节表现不佳都有可能使自己被淘汰出局,毫不夸张的说这种比赛比歌手自己开演唱会或者说是上春晚影响都要重要。然而,正是这种巧妙的激励机制极大地调动了歌者参与的积极性,于是就有了现场“萌叔”韩磊的豪迈、韦唯出场表演的霸气、曹格每次上场就先抚爱大地的执着和“童颜巨肺”邓紫棋的“凶悍”……
《我是歌手》在台上的真实倾力演唱无处不在,呈现给观众的是一场音乐大餐。歌手的歌唱实力自不待言,而对于这样一个以明星同台竞技,每个人都有可能被淘汰出局而失掉“面子”的情况下,他们没有拒绝,接受邀请、认真准备、细心揣摩、真心演唱,带给观众的是真挚的声音,观众的情绪伴随着歌手们的音乐律动而动,引起了阵阵共鸣。同样在台后休息厅歌手的真实表现也让人尊重,首播当期,由于之前歌手们互相都不知道对手是谁的情况下,当他们依次登台演唱时,其他歌手独自呆在各自的等候室盯着电视屏幕看时那种“百态众生”的表情历历在目;当他们一一上台演唱完毕后先后汇集到共同的大厅时,由于他们之间有的原本不太熟悉或是好长时间没有见面的缘故,刚一见面那种略带尴尬的青涩场面让观众没感到一点不舒服反而感到格外得真实,当“中国第一摇滚女王”罗琦演唱完毕刚进大厅略带青涩地向“萌叔”韩磊一声“哥”的问候,不知温暖了多少久违的心灵。
2.3.4多形式的广告投放
目前,我国大众传媒的主要盈利来源仍源于广告收入,通过高收视率或者高销量来获取广告商投放广告。在媒体与广告商具体洽谈广告事宜的时候,参与竞标的广告商则会根据企业的自身情况与广告战略适时选择其在相应媒体上所投放广告的形式,以达到其投放广告的战略收益。
《我是歌手》的盈利渠道主要源于广告收入,由于其高收视率和湖南卫视的品牌效应,从而获得了3亿元左右的收入。《我是歌手》第2季的广告收入主要分为三种,一是冠名广告收入,二是植入广告收入,三是插播广告收入。冠名广告被立白洗衣液以2.35亿元的价格继续摘得。植入广告主要有蒙牛真果粒、东风日产车和新浪微博,蒙牛真果粒的植入广告主要是通过产品植入,把蒙牛的产品摆放到歌手的休息厅,从而获得受众的关注;东风日产系列品牌车是以指定明星座驾的身份出现植入的,你会看到在湖南卫视广播中心楼下,一辆辆天籁?公爵或新势代奇骏徐徐驶来,歌手们陆续从车上走下来的场景;新浪微博广告的植入是观众通过新浪微博客户端投票支持所喜爱的歌手以及参与各种话题讨论而呈现的。插播广告的价格随着《我是歌手》节目收视率的高涨而高涨,第一期广告费每15秒8.6万元,到总决赛的广告费高达每15秒63万元。
三、《我是歌手》节目发展存在的问题
作为娱乐专业主义理念下红遍大江南北的一档电视节目,《我是歌手》做的确实相当成功,足以引起同行的关注和借鉴,尤其是该节目的营销传播的成功经验值得更深层次的挖掘和探究,它反映了专业娱乐节目的基本特征和轮廓,但是作为对电视娱乐节目实践的提炼,其理念体系并不完善,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
3.1节目版权引自国外,后续盈利难题待解
如今我国各大卫视的娱乐节目大多都有引进外国版权的身影,这仿若是卫视近几年谋求发展的“通病”,纵观近年来一时爆红荧屏的综艺节目,大多都离不开“版权引进”这一说法。例如,浙江卫视从荷兰引进的《中国好声音》独领风骚,领跑所有卫视,无论是从收视率、广告创收还是观众的评价都让同行惊叹不已;《中国最强音》引自在英国久播不衰的《X Factor》;央视的《舞出我人生》则是对美国的《Dancing with the Stars》的改进;去年一时火爆的《中国星跳跃》《星跳水立方》则分别引自荷兰和德国的明星真人秀节目。
当然,已经成功上演两季引自韩国版权的《我是歌手》也不例外。虽然这些节目都能引起一时的火爆,获得一定的收益,但一味的依靠引进国外版权求得一时发展,终究不是长远之计,由于这样的发展模式,我国的综艺娱乐产业不可避免地陷入尴尬的局面。值得肯定是我国克服了一些电视制作技术层面的问题,娱乐节目形式的多样性也不断增加,但是内容对受众的吸引性始终比较低,无论是商业影响力还是市场竞争力都不够强,这些给节目的后续盈利带来了一定的难题。
3.2节目主要依靠广告收入,盈利模式单一
据了解,《我是歌手》第一季的冠名费为1.5亿元,总收益超过3亿元。由第一期广告费每15秒8.6万元到总决赛的广告费高达每15秒63万元。当晚的广告创收总额超过5000万元。《我是歌手》第二季的冠名费更是高达2.35亿元,仅立白洗衣液一家客户就为《我是歌手》第二季贡献了2.7908亿元广告费。
很显然,《我是歌手》的广告创收颇丰,但是想打造一个经久不衰的品牌节目,仅仅或是主要依靠广告收入的盈利模式未免太过单一。这与《中国好声音》的附加网络视频,演唱会,电影等产业链的开发仍存在差距。
3.3节目自身机制不够完善,持续发展受到挑战
虽然《我是歌手》节目经过本土化改造后做得相当成功,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第2季节目最后,夺得冠军的是韩磊,他的歌曲极具个性化和表现力,而观众呼声最高的是邓紫棋,最后她不幸与冠军失之交臂,这样的结果仿若与第一季善于迎合观众口味的羽泉夺冠而截然相反;《我是歌手》中频繁流泪的观众是不是演员,统计的票数是否公正……这些影响节目的口碑隐患都值得电视制作人重视;立白洗衣液赞助《我是歌手》也想达到加多宝当年赞助《中国好声音》时的“正宗好凉茶正宗好声音”之效果,这就需要我们去思考的是如何将节目形象与产品形象做到完美结合。
另外,节目背后的发展瓶颈和现实隐忧也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探讨,节目当下面临可持续发展的巨大挑战。在我国目前娱乐圈中实力唱将资源相对稀缺的情况下,在接下来的季度节目中如何能够继续挖掘深受观众喜爱且愿意自主参赛的歌手成为湖南卫视的一大难题,毕竟节目的残酷淘汰机制让许多当红一线的歌手望而却步。再加之老歌手的回归着实能够唤起受众对流年的追忆,但对以往经典的过度消费终究不是长远之计。
四、《我是歌手》节目发展的应对措施
4.1继续加强节目的本土改造力度,引导节目自主创新
一方面,节目的本土化改造是依据在引进外国版权的基础上提出的,一档引进国外版权的节目必须“因地制宜、入乡随俗”的本土化改造,才有可能取得良好的收益。《我是歌手》节目组需要对以下问题做深入思考:音乐到底该不该迎合受众、电视制作人与受众如何达到完美结合、节目与赞助商如何完美结合?
另一方面,更重要更核心的是引导节目自主创新。我们需要引进国外成功的节目,借鉴成功经验往往能使得我们站在巨人头上前行。但在引进和借鉴的同时必须加强原创节目的自主创新力度。原创是电视产业发展的灵魂,是电视产业的不竭动力。因此,我们应该在市场调节与政策支持的前提下,积极发展和利用一切有利于节目质量的技术手段、产业经营模式,实现我国电视产业持续、稳定的发展。
4.2形成稳定的产业模式,构建节目的价值产业链
正如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所说:“让我们永远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一档优质的节目是形成产业链的重要基石,而产业链的成熟则会催生更多优秀的电视节目,电视产业也正是在这样不断的互相推进中得以成熟。产业模式一旦形成,就好比一艘航行于茫茫大海中的航船发现了一座灯塔,给人以前进的希望。我们要坚持不断进步,不断探索,为建立电视产业的理想国度而努力。
形成稳定的产业模式是构建节目的价值产业链的前提。节目产业化要以创新为突破口,通过节目内容、策划与制作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节目,并运用成熟的商业手段或利用外界产业资源开展版权交易和衍生品的形象授权等的发展模式。
构建相互支撑的节目产业版权价值链,主要包括电视节目、网络视频、演唱会、手机视频、手机游戏等环节。首先,培育和引导电视节目产业战略投资者,以电视娱乐节目为动力推进线上线下产品的升级转型;其次,注重对品牌节目的持续开发,尤其对线下产品的开发,例如《我是歌手》的全国巡演和电影化制作产品;最后,重视和强化节目创作,加大对创作团体的扶持,同时也要鼓励出版节目相关的书籍。
4.3进一步完善节目机制,兼顾多层需求,打造长期性综艺品牌
如今,在我国的电视荧屏上不乏一些“舶来品”,任何一档节目都脱离不了从火爆到降温的自然过程。然而,一档经典的王牌节目之所以长时间经久不衰,是因为它深刻明白不断创新与超越去完善节目机制和兼顾多层需求是打造长期性综艺品牌的不竭动力。
一方面,坚持深入挖掘制播分离条件下高效的节目创新机制。在节目日趋同质化的当今,节目的卖点在独特,而不在繁多,这就要求任何一个环节讲究的是专业,各司其职。节目的制作分离出来,由行业的专业团队去制作完成效果已然呈现,经过前期的节目试销试验机制,及时反馈节目现场的互动结果,积极与电视台协商解决歌手与选歌、电视制作人与观众、广告主与节目自身的融合问题。
另一方面,鼓励创新冒险的大成本投入,诚邀实力唱将加入。一档大制作大手笔的专业品牌歌唱节目,必然离不开大成本的投入,这是节目持续进行的基本保障。然而,在这个内容为王的时代,实力歌手的不断加入,才是节目不断发展的“推进剂”,尤其要兼顾到各个层面的需求,比如要同时兼顾港澳台和大陆歌手的参赛名额和观众对歌手呼声需求等。力求具备“大片意识”的这档节目,营造的是大气场、输出的是正能量、传递的是真性情,打造长期性综艺品牌节目。(作者系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
参考文献
[1]蔡骐:《粉丝型受众探析》,《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年第2期。
[2]高菲:《浅析<我是歌手>的制胜之道》,《新闻与写作》,2014年第2期。
[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4]祁林:《电视文化的观念》,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韩)申光龙:《整合营销传播战略管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6]梁绪敏,石束:《广告策划》,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董从文,易加斌:《营销策划原理与实务》,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8]高萍,《广告策划与整合传播》,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9](美)特伦斯:《整合营销传播》,北京:北京大学出版2005年版。
[10]郭鉴:《 营销传播学》,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1]张金海:《20世纪广告传播理论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2]石长顺:《当代电视实务教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