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896年,电影传入日本。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日本电影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成为东方电影的代表。整理日本电影的脉络,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无论在日本电影的哪一个分期,日本电影人总是去探寻一个共同的主题——“文化身份认同”。简短的六个字中,既体现出与传统文化的血肉关系,又反映出近百年来日本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波澜起伏,是日本强有力的文化生产力的一个重要分支。
中国电影与日本电影在历史渊源和创作形式上有颇多相似之处,在现实处境上更是拥有惊人的一致性。研究日本电影人对“文化身份认同”地探寻,不仅有益于我国构建一个更加成熟的电影艺术体系,也有利于突破商业与娱乐层面,在发展迷茫时期,去追寻我国国家文化认同感,实现艺术与现实的双重意义。
关键词:日本电影、文化身份认同、限制、突破、探寻
一、电影与文化身份认同
文化作为社会精神力量有着巨大而深刻的社会影响。它表现为一种有约束力的氛围,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或是一种成文或不成文的规定,能够使人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对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起到引导和制约作用。文化认同问题是文化研究的核心问题。“文化身份认同”是指个人或集体对自己所属的群体特征所持的认同和接纳态度。文化身份认同包括了种族、民族、国家、社会、集体、家庭、性别以及道德价值、政治和宗教信仰等不同层次和不同角度的认同。①
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认为:“在这个新的世界里,最普遍的、重要的和危险的冲突不是社会阶级之间、富人和穷人之间,或其他以经济来划分的集团之间的冲突,而是属于不同文化实体的人民之间的冲突。”② 当个人的文化认同出现迷失或错乱时,必然会导致个人产生脱离社会或反社会的情绪和行为。
电影将文学、舞台表演、美术、音乐、特技等融为一体,且承载了人类的幻想与梦想,既能承载人类历史文化,又能有预见性的描述未来。电影的表现形式活泼生动、让人喜闻乐见,当其长期、主要地表现一种文化特征,在其基础上进行探索,极易被所属这个群体的人民所认同和接纳。
在电影领域,东方电影史以至世界电影史上,日本电影人在对文化身份认同上的探究,几乎是无可比拟的。日本电影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那就是传统美、女性美、自然美。特别是日本民族敏锐而丰富的感性,通过视觉与听觉,细腻的感受,把握着瞬息万变的大千世界与人们内心的丰富感情。
二、日本电影发展中的“三次突破与两次限制”
日本是世界上电影产业比较发达且历史悠久的国家,电影在1895年末在法国诞生,1896年便传入了日本。仅仅一年,日本就开始尝试拍摄自己的电影。摄影师浅野拍出了日本电影史上第一批故事短片《地藏精》和《死人复活》。此后许多年,日本电影人热衷于拍摄展现传统歌舞伎的影片和从欧洲引进的新派戏剧。这一状况直到20世纪10年代末才有所改变。1917年,归山教正发起了“纯电影剧”运动,自此日本电影试图摆脱传统戏剧模式,逐渐向现实主义的写实化迈进。这短短20年时间里,日本电影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的突破。
1936年,走向军国主义道路的日本开始实施严格懂得电影管制,电影被纳入了“为实现大日本帝国的国策服务”的轨道,电影创作一度遭到绑架和迷途。这一时期,日本电影人主要拍摄有关战况的新闻片和鼓吹侵略有功的故事片。随着战局的恶化,电影数量甚至逐年下降,这是日本电影史上极为黑暗的限制期。
直至50年代后,以黑泽明的《罗生门》为起点,日本电影逐渐打破限制,进入繁荣期,涌现出一大批艺术造诣极高的大师,观影人数更是达到了十一亿以上的顶峰。
然而,这一突破背后暗藏杀机,60年代,随着大制片厂制度的没落,日本电影产业再次陷入低谷,日本的电影业被讥讽为“夕阳产业”。直至新世纪,消沉了30多年的日本电影产业,似乎稳步踏上了复苏之路。③
118年的日本电影发展史,日本电影起起伏伏,经历了三个大突破和两次大的限制,屡次受到客观因素的限制,也屡次在废墟中化茧成蝶。
三、日本电影人对文化身份认同的曲折探寻
日本的电影发展历程可谓一波三折,日本电影人对“文化身份认同”的主题追求也随之在一个拉锯战过程中逐步放开、逐步走向更好。
1、题材选择
日本电影早期的题材选择集中于传统文化题材,受能剧、狂言及歌舞伎的影响很大。这时候的题材选择虽然单调乏味,但是为文化传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12年开始,日本电影人尝试拍摄现代题材的片子。以导演沟口健二为例,他1923年涉足影坛从影30多年,经历过第一次大限制时期。沟口早年拍过不少作品都是表现底层劳苦大众生活的影片,但当日本军国主义倾向日益猖獗之时,为了避开政治上的麻烦,他开始转向拍摄女性题材的影片,特别是表现妓女生活的影片,比如《浪华悲歌》和《青楼姐妹》就是这一时期他最重要的女性影片。他把日本歌舞伎的空间观念和日本绘画的绢轴画的空间观念结合起来,形成了很独特的风格。
另一名被誉为“最具日本特色的导演”小津安二郎的作品,通常是以现代日本家庭生活作为题材,描写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爱情和夫妻之间的摩擦与和解等等。呈现在表面的是一种现代社会的风俗习惯和人情味。他的影片遵循民族文化、心理的处理方式,在画面构图的视觉形式上形成了极富民族性的特征。
这些导演在电影题材选择上,以小见大,从社会的面子到底子,逐渐深入,在潜移默化中,构建了一个日本文化体系的缩影
2、叙事结构
日本电影早期受民族戏剧文化的影响,有不少影片采用了线形叙事方式,但他们后来日本电影人逐渐认识到了电影的本性,从整体上注意了电影的叙事手段和影像本质。特别是战后,日本的电影艺术家一方面反思过去电影的不足,一方面积极借鉴西方的电影叙述方式,象波兰、法国电影,从认识到电影和戏剧确有紧密联系,但却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艺术形式。
新藤兼人在谈到这一点时说道:“电影显然是从戏剧产生的。这个新生的戏剧婴儿要抛开亲生母亲而自己成长。”备很多达到这个目的的武器,先是特写镜头,自由掌握活生生的风景,既能创造刮风,又能掀起一场暴风雨。在舞台上,视线的位置是限于观众所坐的椅子上这一点,而在电影中确是自由的。还可以用急速转换的方法,同时表现不同地域。借助摄影机能够表达人的生活情感。仅仅这些武器,就足以使戏剧望尘莫及了。这是基于这种认识,他们开始了对电影叙事方式和结构样式的新探索。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黑泽明、今村昌平、沟口健二、山田洋次等人。这些电影艺术家已不独尊传统的戏剧式结构,而是探索更适合于电影本性的叙事表现方式,在电影创作中他们努力实践,从而使日本电影的叙事结构方式呈现为众彩纷呈的多元化状态。如熊并启拍摄的《望乡》为多线索交叉结构;山田洋次拍摄的《远山的呼唤》为散文式结构,黑泽明的《梦》为心理结构。④
3、人物形象
日本电影中很突出的一点是人物塑造。法国电影中的法国人,也可以是美国人,英国电影中的英国人,也可以是法国人,但日本电影中的日本人,几乎就只能是日本人了。
例如导演黑泽明,他善于塑造纯日本图腾式的武士形象,武士是以“救世主”的身份,但却平等的视角来拯救农民,这是一种打破阶层的人道援助,也正是黑泽明所期许的、真正的武士精神的放射。黑泽明所宣扬的武士的精神就是人们对人性的“真、善、美、勇、毅”的永恒追求以及对“忠、义、仁、礼、诚”的崇尚,这些精神背后同时兼备着对人道主义的博大的精神内核。黑泽明的武士展示的是日本民族的历史特有的精神,反映的是日本国民深层次的文化心理,黑泽明还在赞扬武士精神之余多了深层的反思与探讨,为影片增加了深刻的内涵。
导演大岛渚没有一以贯之的风格,但他一生都致力于反体制、反传统。在他的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作者塑造的反抗者的群像:对剥削阶级的反抗——卖鸽子的少年;对民族歧视的反抗——真琴与阿清;对现行体制的反抗——《日本的夜与雾》中的两代青年,对日本本土的反抗——《夏之妹》中的冲绳人。这是一大批反对压抑,渴望自由的主人公,他们表达出了大岛渚对社会中不公平的愤怒与不满。
这些电影中的人物形象,不单单是传统意义上的真善美形象,更注入了当下的血脉,能够引起思索与天问,对于不断推陈出新的文化认同具有重要意义。⑤
四、日本电影人对文化身份认同的探寻结果
“如果说美国电影以动作片见长、欧洲电影以文化见长的话,那么日本电影最为丰富的就是它把人物置于其自身环境的情调和氛围中。”久居东京的美国影评人、日本文化研究者唐纳德·里奇曾得出这样的结论。换言之,日本电影是在民族文化传统的浸润下发展的,是具有强烈民族特色的世界性艺术。⑥
对传统文化的展示,在许多日本电影中都有体现,在小津安二郎的影片中有许多具有民族特性的形式表现,比如:以既符合日本建筑的空间,又体现出对于人的尊重;以稳定的幽雅、达观的画面构图;小津始终一贯的形式处理,形成了自己适合于民族审美要求的个人风格。又如黑泽明的电影若被翻译成外语,便会失去原有的韵味。
日本电影人对人性的把脉也是入木三分。在不同时期有不同表现,黑泽明时代,在反映现实题材尤其是底层人民生活时,贯穿了黑泽明浓厚的人道主义情怀,强调了人本身的价值,这些影片对我们理解社会、人生具有重要意义。到了战后的大岛渚时代,他擅长于以边缘人与两性为中心,深入探讨了人性本身的种种悖论、极限与禁忌,让人在震惊中反思自我。
这样持续不断、不分时期的探寻,形成了一张若隐若现的文化的王,增强了大和民族的文化身份认同感。
五、结语
在日本电影发展的历程中,在日本电影人的探究中,我们不难看出日本的发展历史是一个螺旋式地朝“表现的自由”逐渐进步的历史。日本的电影审查制度,走过了一条由政府主导向有社会各界精英参与的民间行业协会主导演变的道路。这种“放权”,并没有导致“混乱”,而是大大推动了日本电影业的健康发展。⑦
中国电影与日本电影在历史渊源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但由于两国在社会制度的不同以及意识形态上的分歧,中日两国在创作道路与发展方向上渐行渐远。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面对产业化发展的困局以及好莱坞咄咄逼人之势,在吸收、消化外来文化的过程中,如何电影新的突破和创新,并强化民族电影的主体地位呢?如何在国家审查十分严苛的环境下,表现人生百态?中国电影应该像日本学习
我国著名电影导演张艺谋说:“我第一次看到的黑泽明的电影史《罗生门》,我一下子被它迷住了。在50年代,《罗生门》被批判为将日本的愚昧和倒退暴露给外国人看,这种指责在今天看来是愚昧可笑的。在中国,我也曾面对这样的指责,而我用黑泽明来作我的盾牌。也许20年或30年后,中国人将不会再用那种狭隘的眼光来看我的作品了。”⑧(作者系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系)
参考文献:
①谢伯瑞 论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身份认同【C】湖南:湖南商学院学报,2003 10(1)
②美 塞缪尔·亨廷顿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③⑧德润 日本电影经典【M】青岛:青岛出版社,2010
④格叶 中日电影【J】2009-10-08
⑤田雷 解码日本电影大师【M】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0
⑥吴咏梅 日本电影【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⑦黄珂 日本电影审查制度的演变【Z】2013-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