挠到“痒处”
早在9年前,王新悦就有了这样的意识。2005年,刚进复旦大学政治学系攻读硕士的他来到浦东花木街道,边在社区挂职边做课题。当时,居委会里一批“黄菊干部”几乎颠覆了他的社区观。
“我原以为社区干部就是婆婆妈妈的,去了才发现,社区里那么多乱七八糟的事,他们都能处理得妥妥帖帖。”王新悦开始钦佩社区干部的个人魅力。很快他发现,社区干部里的“能人”并不光靠个人魅力,“他们特别善于动员外围组织,调动各种各样的外部资源去解决问题”。
9年后,当王新悦以镇团委书记的身份走进大型居住社区,感觉到的是奇妙的巧合:大居的社区干部同样面对繁杂的治理难题,区区几个社区干部就像“光杆司令”。差不多也是“光杆司令”的团委书记,却可以帮着社区调动“外部资源”。
因为公建配套缺憾,入住中虹家园的动迁居民大多心绪不佳。王新悦给社区干部支招,既然社区老年人多,那就搞为老服务。“不过别光是扫地洗脚剪指甲,”他补充说,“我们要挠到居民的‘痒处’。”
王新悦请来金融学院的学生,为居民定期开设金融理财讲座。而在今年6月,他开始组织青年志愿者遍访包括大居在内的村居,为社区老年文体团队和大学生社团牵线,合排文艺节目。
12月9日中午,当记者随王新悦赶到曹路镇社区中心“阳光驿站”,舞蹈房里的“老少组合”刚练完一遍手语舞。《青苹果乐园》的歌声里,年逾六旬的曹路镇阳光文体表演队成员和上海金融学院的女生们对着镜子,边唱边起舞。
“我们没想过,还能跟孩子们一起玩,玩得还很好。”表演队队长王燕云告诉记者,相差40岁的两代人在舞蹈房里并没有代沟。他们的节目,以及多个大居文化团队同大学生合排的节目,都已经在好几个高校和村居做过“巡演”。“阿姨”们争着告诉王新悦,自己跳着跳着“越来越有信心了”。
王新悦则看到,跳着跳着,社区成员间的代际鸿沟悄悄地弥合了。
“推销”青年
“本来大家各管各玩,老死不相往来。但稍稍推一把,他们不也能融合在一块?”在中虹家园的青年中心——一幢用作居民活动室的小楼二楼,王新悦指着墙上“老少联手”的照片说。
他显然把自己当成这里的主人之一。尽管居民区书记和居委主任都在场,王新悦还是习惯性地当起义务讲解员。在他的牵线下,曹路大型居住社区的8个居民区和上海金融学院8个二级学院逐一完成了共建,大学生们同社区老人排演舞蹈,也为社区里的孩子开办“青子学堂”——青年在这里教孩子们画画,周末则开展亲子活动。王新悦特意把“亲子学堂”改叫“青子学堂”,恰是为了强调青年的作用。
在中虹家园居民区书记陈怡看来,原本“编外”的团组织,如今的确成了社区运转的核心环节之一。“他们把活力带起来了,何况带来了很多外部资源。”
对王新悦而言,把青年中心建进大居,以及敬老院、商场、企业,很是为团组织“刷”了一遍“存在感”。但他看中的不止于此。“他们真的觉得能实现价值。”他强调,“当青年在我们的搭台下,通过与社会的互动感受到这份互动的意义,这比我们讲一堆口号要有用得多。”
他继续张罗各种和青年有关的项目。这个精力充沛的山西汉子常常为此忘了吃饭。12月9日这天,记者和王新悦一起呆了7个小时。他的行程单中包括敬老院、创意园区、消防中队、民办小学、镇社区中心、大居青年中心。从上午10时到下午4时,他只喝了一口水。
“你有点像销售,别人卖产品,你推销 ‘青年’。”记者与王新悦开玩笑。他稍稍顿了顿,“确实挺像……而且,我老爱往外跑。”
如今团委成了曹路镇的“知名中介机构”,不仅企业、高校、社团,甚至许多政府部门要办活动,也会找王新悦联系。团委的工作经费比最初翻了两番,王新悦感叹自己“不差钱”。何况,团委“空手”套来的“白狼”,价值远远超过经费。
就在几天前,曹路镇的青年干部培训基地,也在他的牵线下成立了。他代表团委和组织部门一起,把几所高校的相关部门拉“入伙”,今后由高校中的专业力量为镇里和社区干部提供财会、社工等方面培训,镇里则为高校青年教师提供柔性挂职机会。他反复向记者“推介”这个项目。这是“团委和业务部门找到的耦合点”。
“空手套白狼”又一次成功了,一切似乎都在他的预料之中。在他的脑子里,名下没有资源的团委,完全不用担心做不成事,需要的只是换一换思路:“如果只有你‘名下的资源’才算可以利用的资源,那你什么也别干了。”(记者 朱珉迕)
上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