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庆祝第20个中国记者节 走近破解“中国密码”的新闻人【11】

2019年11月08日08:42 |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小字号

点击阅读:《为什么说巡视制度是“国之利器、党之利器”?》

记者手记:好稿件是磨出来的

扶婧颖

10月22日上午,“70年70问”之《为什么说巡视制度是“国之利器、党之利器”?》比原定计划提前三天上线,稿件及视频收获了一众小伙伴的点赞支持,我与写作组其他同事一颗悬了两个多月的心终于能放下。

从7月下旬分派选题、8月中旬拟定第一版提纲,到10月22日发稿,巡视制度写稿小组经历了修改题目、提纲多次推翻重拟、被拟采访的部门和专家婉拒、稿件两次大改和无数次小改等诸多波折……好事多磨,付出总会有收获。这次磨练,也让我对新闻写作等业务有了以下感悟和收获:

1、“纲举目张,提纲挈领。”好的提纲可以帮助我们整理行文思绪,让整个写作过程更加流畅,结构更加严谨,内容更加充实。

巡视制度作为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的一项重要制度,专业性强,距离普通百姓的生活较远,如何能在将这一话题讲清楚的同时,真正做到“去门槛”,让读者轻松“get”它的独特优势,了解其在解决党内监督问题和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中的作用,成为这篇稿件的写作难点。

起初,我们从“70年”的时间维度破题,重在全面梳理巡视在新中国成立以来70年间的发展变化。小组多次开会讨论思路,又经公司领导点拨,考虑到如果按照时间线来梳理稿件,不能直截了当地回答“为什么是‘国之利剑、党之利剑’”这一问题,还容易导致文章冗长,读者也较难直接领悟核心,于是我们将整个提纲推翻,重新构思,最终开门见山回答问题,集中表现巡视制度的独特优势、创新之处、取得的成果和在全面从严治党中的重要作用等方面。细数来,光是确定行文思路,我们就写了四版提纲。此外,小组同事通过多个渠道联系到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相关部门,向其发出了采访邀请函并附上详细的采访提纲,但因题材和时间较为敏感,最终还是婉拒了我们,这也使得提纲不得已再次作出修改。

2、“心中有粮,下笔不慌。”动笔前,要问问自己对写作内容领域的相关知识是否心中有数。

整个初稿写作过程历经半月余,在正式动笔前,为真正理解中央为什么重视巡视制度、巡视工作又有哪些突出特点,巡视工作方法中的专业词汇如何才能让读者接受,我们反复观看了《巡视利剑》《将改革进行到底》《永远在路上》等一系列相关专题片,查阅了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十八大以来关于巡视工作的重要稿件及资料,整理了巡视工作报道中的大量案例,并邀请了清华大学廉政与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过勇,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戴焰军等多名专家对该问题展开论述。

而在写作时,如何生动地讲好巡视故事,将巡视故事与巡视工作中的“专属名词”相结合,如何从更高的站位看待巡视对全面从严治党的有力支撑,组内同事们反复琢磨。而我作为接触反腐领域报道刚满一年的“新兵”,不免有些“本领恐慌”。每写一部分,便反问自己,讲清楚了吗?读者能看懂吗?内容有新意吗?遣词造句还有修改的余地么?就这样跌跌撞撞地完成了第一稿。

3、“敏而好学,不耻上问”。领导同事的无私指导使得稿件质量有了大幅度提升。

送审稿件后,分管领导专门和我们小组开会讨论稿件存在的问题,逐字逐句地提出修改意见。也正是这次会,让我对新闻写作有了“醍醐灌顶”之感—— “原来还能这么写”“顺了顺了”……原本自己纠结了很久的问题、拧巴的文段也理顺了许多。虽然文章进行了较大改动,但思路顺畅了,再去梳理素材和文章时更加有目的性,之后的多次改稿也进行得比较顺利。无论是大报姜洁老师的指导,还是听取改稿会上公司领导们的建议后再次调整,我始终保持着学习的态度,不断地吸收养料、充盈自己。

稿件在组内同事的共同努力下,一步步丰富内涵,提升高度,最终得到了相关领域专家以及网友们的肯定。此次“练兵”虽然告一段落,但这一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探索、力求精益求精的精神会一直伴随着我,做好之后的每一项工作。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