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本网原创

对话人民网战“疫”人:“战地情缘”让我们勇往直前

2020年04月10日07:20 |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小字号

刘阳

刘阳:记者是一个传递正能量的职业

2月14日,情人节这天,作为人民日报社第二批增援记者,刘阳“逆行”抵达武汉。到达武汉第一天,他便深入“疫线”。此后,刘阳还冒着被病毒感染的危险,去武昌方舱医院做网络直播。他还采访了雷神山出院患者、逆行2500公里的护士、留在武汉的也门诗人,以及当地的干部和医生、院士等等。为了让照片更清晰、患者表达更方便,他在做好安全防护的前提下,几乎是与患者零距离,充分展现了一名记者不惧困难、敢于冲锋的精神品质。

Q1:为什么会去湖北(武汉)采访?

刘阳:当时我在人民网健康部,做新冠肺炎的报道本身是工作职责,从春节前开始我几乎全部精力都在这上面,第一时间听到要派记者再去武汉的消息,我觉得我应该去前方,因为可以协调人民健康和健康部的内容团队,也许在做报道的时候更有优势。

去之前我自己也做好了最坏的打算,有可能会被感染,但作为一名记者,这个采访机会太诱惑太难得了,一座大城市全面封闭让你去采访,几乎只要走出门口到处都是新闻,这对一个记者来说是难逢的机会,在采访的时候根本不会去想害怕,也没有时间去想。我在武汉接触到的记者都差不多,看到新闻点几乎是一窝蜂就冲上去了,可能是对记者来说危险越大意味着新闻性越强吧。

Q2:“逆行”采访,家里人支持、理解吗?

刘阳:家里人比较支持,但也对安全性比较担心。我爱人几乎天天看网上的消息,把一些病毒相关的研究进展分享给我,每天提醒我吃提高免疫力的药品。

我老家在农村,农村对病毒的理解跟城市不一样,我母亲当时的反应像是永别,能看出来她很担心,她天天关注我微信圈里的运动“步数”,看我每天走了多少路。我父亲是一名退伍军人,非常支持我去报道,我去武昌方舱的直播,他先后看了四次。

Q3:坚守采访了多长时间?都去了湖北哪些地方?外出需要的防护装备怎么解决的?

刘阳:我们是人民日报第二批赴武汉记者,2月14日情人节那天坐动车到武汉,3月27日统一返京,大约是43天。因为武汉“封城”,我们只能在武汉采访,一些主要的场所我们几乎都去了。

一到武汉就发了防护物资,装备比较齐全,但有一些不是专业设备,比如防护服没有脚套,防护帽也比较少,每次采访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消毒和冲澡。2月份武汉比较冷,没有暖气,一开始空调也不敢开,洗澡、睡觉都是比较痛苦的事情。

Q4:钟南山说,“武汉是一个英雄的城市,肯定能过关。”您对武汉这座城市和武汉百姓的切身感受是什么?

刘阳:武汉的人有一种“不服周”的精神,接触到的基层社区工作者、志愿者都超负荷工作,没有怨言,工作认真,我们晚上十二点多去采访,沿途看到的门卫、警察、环卫工等都一丝不苟,值守自己的岗位。印象比较深的还有很多初愈的患者纷纷去献血,都在为战“疫”贡献力量。

Q5:采访的诸多人和事中,让您印象最深或者最感动的是什么?

刘阳:我大约有三次落泪,一次是一位福建的护士对着我的镜头说,第二天是她女儿一周岁的生日,她是在女儿十个月的时候来武汉的,两个月没见到女儿了,她对着镜头祝福自己女孩生日快乐的时候,我控制不住眼泪留下来了,幸亏我戴着防护镜,别人看不到。

另外一次是最后一座方舱武昌方舱关闭时候,我们进舱采访,患者和护士在离开之前来到之前的活动场地,重新唱了一首《我和我的祖国》才离开,那个场景很感人。

还有一次是贵州队离开武汉,我们去现场采访,当时武汉的市民通过窗户送别,欢迎他们再回来,当运送医护工作者的大巴启动的时候,武汉街头上的汽车一起鸣笛,声音连绵起伏,非常感染人。

Q6:采访中,遇到同行,会不会互相打气?

刘阳:相互打气的时候比较少,在采访现场,医生和患者是大家关注的对象,来不及想自己。

Q7:身处疫情中心,会害怕吗?有没有哪一刻觉得特别担心呢?

刘阳:会有后怕,有几次比较危险的经历一个是在“红区”采访,出舱脱防护服的时候,不小心在感染区把口罩弄掉了,我旁边就是收集医疗废弃品的垃圾箱,风险很大。

还有一次采访一位刚痊愈的病人,其实理论上来讲,他身上是有病毒的,采访时候他比较激动,后来还拍着我的肩膀跟我耳语,后来我才发现这个举动是很危险的。

另外一次在方舱采访,在里面待了5个多小时,由于口罩戴了两层,呼吸困难,就用嘴巴来呼吸,出来后发现我的护目镜有缝隙,可能是肺部有损伤,之后一直咳嗽,为此还做了核酸检测和CT,所幸没有问题。

Q8:这次一线采访,您最大的感触是什么?得到了哪些收获与成长?

刘阳:最大的收获就是,看到了整个社会的正能量在一个时点集中,看到了在灾难面前集体和个人爆发出来的力量。

Q9:疫情平复之后,最想做的事是什么?

刘阳:将来带儿子再回武汉看看,去那些我采访过的地方跟他“吹吹牛”

Q10:经过此次战疫报道,如何评价自己的职业?

刘阳:大家在镜头里看到的是一个人在前方,其实是整个团队在作战,后方有很多人在支持和配合,公司领导也非常关心前方记者,一再提出对安全性的要求,有了大家的支持我们才能坚持到最后。这个职业是一个传递正能量的职业,和所有“逆行者”一样,记者也应受到大家的尊重。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 未来这些措施让网络空间更清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