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本网原创

对话人民网战“疫”人:“战地情缘”让我们勇往直前

2020年04月10日07:20 |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小字号

韩基琛

韩基琛:用手中的笔和镜头,记录武汉正在发生的现实

1989年出生的韩基琛,主动报名“逆行”采访,2月14日,与刘阳一道,抵达武汉。他的足迹遍布武汉的大街小巷,曾深入社区采访基层干部,反映武汉大排查期间的社区一线情况。几乎跑遍了武汉的医院曾在医院路口记录送别殉职医生刘智明的感人瞬间;也曾在医院走廊倾听殉职医生夏思思丈夫的深情回忆,将所见、所听、所感书写成“武汉日记”;曾在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的ICU重症病房,与医务人员共同驻守5小时。

Q1:为什么会去湖北(武汉)采访?

韩基琛:我想用手中的笔和镜头记录武汉正在发生的现实,见证历史,反映事实。

Q2:“逆行”采访,家里人支持、理解吗?

韩基琛:母亲和我说,不支持也不反对,不支持是不想你身处危险,不反对是你作为新闻工作者该有担当和责任。儿行千里志在四方,家人支持你的决定。

Q3:坚守采访了多长时间?都去了湖北哪些地方?外出需要的防护装备怎么解决的?

韩基琛:我们是2月14日出发,那天北京正下着大雪,3月27日回京。在武汉,我们几乎跑遍了武汉的医院。曾在武昌方舱医院连续采访拍摄4个半小时;在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的ICU重症病房,与医务人员共同坚守5小时。

我们从北京出发时,单位配备了口罩、防护衣等防护用品。到达武汉后,前方报道组的同事会经常补充我们的防护用品。

Q4:钟南山说,“武汉是一个英雄的城市,肯定能过关。”您对武汉这座城市和武汉百姓的切身感受是什么?

韩基琛:武汉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武汉的人民也是英雄的人民。在武汉,我看到社区工作者身上的坚守与责任,志愿者身上的奉献与乐观,还有广大医护人员身上的勇敢与担当。我感受到这座城、这里的人都有一股 “不服周”的劲儿,一股火烧病魔、雷劈疫疾的劲儿,一股中国人与生俱来,众志成城的劲儿。

Q5:采访的诸多人和事中,让您印象最深或者最感动的是什么?

韩基琛: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武汉的“门”,门后发生了太多的故事。“门”是两个空间的链接和阻断,它让人们既产生疏离又产生安全感。

有一次,在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我和即将换班的医护小组一起,穿戴防护装备准备进入重症病房。大家虽然都在认真地准备,但气氛轻松,还会为防护服上写什么字开着玩笑。当我们穿戴完毕,跨过贴有“污染区”字样的大门时,气氛变得肃穆起来。而后的五个小时,除了医护队员偶尔的工作交流,耳边响起的是病房内各种机器的“滴答”声,还有重症患者持续的呻吟和沉重的呼吸声。医护队员在我眼前不停的走动着,为患者接尿、更换热水袋、吸痰、捶背……五个小时,他们没有一刻休息过。

脱防护服、手消、开门,脱鞋套、手消,脱头套、手消、开门,脱第二层.....当离开潜在污染区时,耳边的笑声又回来了,大家互相拍照录视频。“这是我们一天最轻松的时刻”,一名护士告诉我,“他们现在都是拍照和抖音达人。”

在“门”的外头,他们是乐观的普通人;而“门”的那头,他们是捍卫生命的天使。回程的大巴上,耳边的笑声只持续了几分钟,一回头,才发现他们已沉沉得睡去。

Q6:采访中,遇到同行,会不会互相打气?

韩基琛:遇到同行时,我们会经常问对方在武汉多久了,而后会一起发出感叹:在武汉,感觉时间过得很快。

Q7:身处疫情中心,会害怕吗?有没有哪一刻觉得特别担心呢?

韩基琛:在武汉的时候,有朋友和同事也曾经问过我怕不怕。我说担心是有的,但是想想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我们真的不算什么。

Q8:这次一线采访,您最大的感触是什么?得到了哪些收获与成长?

韩基琛:在武汉,情绪像是在坐过山车。上午在医院采访殉职医生的家属,眼前是悲伤的泪水和无尽的追思;下午,在另一家医院迎接康复出院的患者,满眼是重生后的希望和感恩的喜悦。在情绪和真假消息的旋涡里,作为新闻记者,我收获了理性与感性的平衡,在现实面前有良心,在责任面前有血性,在情绪面前有理性。

Q9:疫情平复之后,最想做的事是什么?

韩基琛:有机会去武汉的街头走一走,吃一碗热腾腾的热干面。

Q10:经过此次战疫报道,如何评价自己的职业?

韩基琛:冷眼看世界,热血担道义。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 未来这些措施让网络空间更清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