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本网原创

对话人民网战“疫”人:“战地情缘”让我们勇往直前

2020年04月10日07:20 |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小字号

丁涛在人民网工作平台

丁涛:记者是在和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交流、对话

1月23日(腊月二十九),丁涛被抽调到人民网战“疫”报道组,与前方同事一同完成“武汉日记”系列稿件。丁涛每修改一篇稿件平均用时3小时,从谋篇布局、典型筛选到字词使用,都精心构思、细致打磨。系列稿件连续日更16天,50多天40篇的总量,前方记者轮班写,后方编辑就他一人。前方通常半夜或凌晨回稿,但绝大多数时候,丁涛都做到了前方几点回稿,后方就几点接班。

Q1、春节期间您在后方坚持加班到深夜,家人支持吗?

丁涛:支持。我的孩子还不到两岁,虽然老人身体还行,但我的爱人是一名高中老师,“停课不停学”让她的这个寒假变得更加琐碎和忙碌。令我钦佩和深怀歉意的是,对于我要长期且“没黑没白”随时投入工作,爱人承担了几乎所有亲子陪护和家务。甚至在知悉党员报名参与前方轮换后,她经过认真考虑:鼓励我报名前往武汉一线支援疫情报道。这是一种莫大的支持和肯定,而这也是我所钦佩和深怀歉疚的。

Q2、您是如何打磨前方记者返回的稿件的?

丁涛:日记,是完全不同于常规报道方式、体裁的一种报道手段,它要求在尊重新闻报道真实性的前提下,加入创作人的主观情感甚至创作体验,是个需要见真性情的细活儿。

但现实情况往往是,前方记者白天各处采访,晚上回到住处再带着满身的疲惫创作日记。这也客观造成了“武汉日记”系列稿件创作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

作为后方编辑,我的主要工作整体来看是包括两部分:一是确保内容的真实可靠,包括基本常识、新闻事实以及各种细节的核对,这遵循与其它新闻写作同样的标准和要求。二是增强“日记”的属性:当篇日记要具备统一的主题,在主题之下选取、更换更典型的素材,更主要的是通过语言,营造一种不同于常规新闻阅览的氛围,让文字更有韵味。

概括起来,可以是把长的改短,缺的补全,不合适的典型更换,从谋篇布局、典型筛选到字词使用,都精心构思、细致打磨。平均下来,改一篇日记用时3小时。

Q3、您经手修改的印象最深的一篇稿件是什么?

丁涛:即便今天,我几乎还能说得出每一篇日记初稿的样子,以及我和前方记者沟通,完善稿件的过程和内容。

如果只能说一篇稿件,那是2月25日刊发的《武汉日记:此去无处话相“思”》。相对而言,这本是一篇新闻事实比较完备,情感表达也很充沛,完成度相对比较高的稿件,但初稿存在的问题也很明显:情绪过于悲伤,导致叙述条理不够顺畅,我要做的就是捋顺、归置。

2020年2月23日6点30分,经抢救无效,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江北医院(蔡甸区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医生夏思思因公殉职。夏思思的爱人、同事接受了人民网前方记者的采访,稿件记载的是对夏思思的悼念。

不到900字的稿件,我修改用了将近4个小时,原因是太“好哭”了。编稿时,我的眼泪止不住得流,两次不得不终止写作。从写作手法看,这篇稿件使用了倒叙、插叙;从语言上看,短句、短段不拖泥带水;从主旨思想看,既给悲伤情绪提供了倾泻的出口,也在文末鼓舞人心。

Q4、参与这次疫情报道,给您最大的感触是什么?得到了哪些收获与成长?

丁涛:1月23日(腊月二十九)至今,我与前方同事合作推出“武汉日记”40篇。因为日记形式和创作机制的原因,比前方远、比后方近,是我最真实的写照和最深切的体会。

这次的系列稿件曾连续日更 16 天,打破了我个人2019年全国两会“刘兰芳两会评书”日更15天的记录。50多天40篇的总量,密度也不小。除了与前方的悲欢离合“同频共振”,这还是一场既拼智力又拼耐力的“马拉松”前方记者轮班写,后方编辑就我一个。通常前方编辑是半夜回稿,但我几乎全部做到了第一时间“接班”。个中辛苦,就不赘述了。

收获和成长大概就是知道自己能连载比15天更久的时间吧,“武汉日记”陪伴着读者共同经历了这一段特殊的时光。我自己也以这样一种特殊的方式,参与到了“最前沿”的疫情报道。

Q5、疫情平复之后,您最想做的事是什么?

丁涛:把时间给家人。亏欠家人太多,希望能有更多的时间和他们在一起。

Q6、经过此次战疫报道,您如何评价自己的职业?

丁涛:记者就是“记着”,“日记”更是如此。媒体有自己的使命和职责,党报党网人更是如此。把时代装在心里,把使命装在心里,其实就是把读者、把所有的人装在心里。

我们不是在和文字、图片、视频打交道,我们是在和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交流、对话。除了把前方的真实情况传递给他们,也要给所有的情绪和情感,不分正面、负面,找到一个放置和倾泻的出口。

借用一本书里提到的:媒体的使命在于,社会悲伤时,告诉她不要绝望;社会喜悦时,告诉她不要癫狂。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 未来这些措施让网络空间更清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