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復旦大學篇
歷年獲獎名單
2016人民網獎學金獲獎名單:
一等獎:武濤、周昱含
二等獎:於濟洲、王鄒紅、韓鑫、周媚
2016人民網優秀論文獲獎者名單:一等獎:范佳秋
二等獎:辛梓、朱憶翡、劉夕銘、趙敏、
王博文、張岩鬆、柏天予
三等獎:陳哲、汪婷、成立、劉琛
優秀論文一等獎(1)
范佳秋
- 恐怖襲擊事件報道的框架建構——以人民網、澎湃新聞、英國衛報網站對法國尼斯恐怖襲擊報道為例
- 恐怖襲擊事件在世界范圍內正在受到越來越多的媒體關注,在報道這類事件時,媒體應該採取怎樣的策略?本文以2016年7月發生在法國尼斯的恐怖襲擊事件為案例,選取人民網、澎湃新聞、英國衛報網站在事發后五日內的相關報道進行對比分析,三家媒體在信息整合、報道融合、事件建構、事件解析、互動參與等多方面呈現出了不同的特點,從這些特點中可以得出,媒體報道恐怖襲擊事件時,應該迅速有序地整合信息資源,通過細節還原第一現場,跟進對事件的多層次解析,並且可以引導受眾參與互動,凝聚社會共識,杜絕恐怖主義的二次蔓延。
- 詳細 >>
優秀論文二等獎(7)
辛梓
- 可視化“數據新聞”:電視新聞報道新形態
- 可視化“數據新聞”作為大數據時代背景下的一種新的傳播方式,形成了新的電視新聞報道形態。本文歸納數據新聞可視化的四種方法,主要有仿影圖形法,實現事物的“可視化”﹔由數到物,實現數據的“可視化”﹔邏輯關系的“可視化”﹔加入聲音與動畫,形成連續動態的可視化。並結合電視媒體的可視化實踐,分析數據食物鏈對新聞編輯團隊的價值與影響。
- 詳細 >>
朱憶翡
- 政務微博時代的城市治理:網絡對抗與網絡協商——基於北京、上海、成都、廣州四城新聞辦公室微博的內容分析
- 網絡空間中的網絡對抗與協商是公民網絡權利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微博在備受網民追捧的同時,也逐漸成為推動公民參與,加強官民互動,創新城市治理的重要媒介工具。本文通過隨機分層抽樣抽取北京、上海、成都、廣州四城市新聞辦公室官微的612條微博,考察其中對網絡對抗產生與網絡協商達成的影響因素。研究發現:在各種對話溝通特征中,為公眾提供有用信息,尤其是提供對本地公眾有用的信息,是引起公眾關注和參與,獲得信任的關鍵因素﹔同時,對難以和公眾對話的政府機構而言,其在社會化媒體空間的對話溝通同樣產生了積極效果,尤其在吸引公眾關注和參與方面。
- 詳細 >>
劉夕銘
- 新媒體背景下黨政官員媒介素養研究——基於上海地區黨政干部微博的內容分析
- 本文從媒介素養的概念出發,選擇了在參與式行動范式背景下的 Buckingham-Livingstone 四維度模型。通過對上海地區四個黨政干部微博的抽樣,對 202 條微博進行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內容分析。最終從媒介的接觸、分析、評價與內容創造四個層面對當下的上海地區官員個體的媒介素養現狀進行了分析與總結,並且從阻礙因素與促進因素分別探究了現狀背后的原因與可能的改變方式。最后,對模型在中國官員群體語境下的適用性提出反思,提出在官員媒介素養中,應當將身份意識作為出發點,將政治溝通作為媒介使用目的。
- 詳細 >>
趙敏
- 從文本互文性看中國國家形象的塑造——以人民網2014年APEC期間報道為例
- 本文以人民網在2014年APEC會議期間的相關報道為語料,從文本互文性的角度出發,探究人民網新聞報道如何把文本互文性作為一種語言資源和策略運用到新聞報道中,以構建中國國家形象。本文認為,互文性是新聞報道中一種非常重要的語言策略。人民網作為國際互聯網上最大的綜合性網絡媒體之一、作為國內外了解中國、認識中國的重要渠道,在編寫新聞時巧妙地使用文本互文性,尤其是文本互文性的顯著表現——轉述,傳達事實,表達觀點,以盡量客觀且有說服性地塑造正面、積極的國家形象,對於中國國家形象的塑造與宣傳做出重要貢獻。
- 詳細 >>
王博文
- 新媒體時代用戶生成內容(UGC)版權保護研究
- Web2.0時代帶來了數字化新媒體形態的崛起,也滋養了廣泛的用戶生成內容(UGC),在這樣一個重視交互性和即時性的網絡環境中,UGC作為個人表達和創作的形式給社會文化、藝術、科學各個方面都帶來了充滿活力的改變。而伴隨著UGC的迅速發展,各類問題也逐漸凸現出來,其中尤為突出的是UGC用戶版權問題,而這一問題卻未受到公眾和法律界的特別關注及系統研究,學術界的研究也絕大多數集中在UGC內容侵犯PGC或其他傳統版權作品的領域。本文結合新聞傳播學和法學的知識,通過對UGC概念分類討論,確定何為UGC﹔通過對國內外有關版權法的研究,討論UGC中何種作品享受版權保護﹔通過對UGC平台的相關研究,判斷平台方在UGC遭受侵權時承擔的責任和角色﹔通過對UGC用戶遭受侵權的不同案例分析,探討UGC用戶維權的困難之處。最后借鑒國外法律和先進技術,結合中國國情,探討UGC用戶維權的渠道和方法,為促進UGC的創作發展提供具有實踐指導意義的措施。
- 詳細 >>
張岩鬆
- 本土另類媒體的傳播實踐與發聲:以《女聲》個案為例
- 本文以北京的女性NGO組織“婦女傳媒監測網絡項目”下的另類媒體《女聲》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內容分析法和對其工作人員的深度訪談,研究其議題的設置、內容的特點、流通的模式,從而以此關照中國本土另類媒體的發展狀況。同時,有學者認為“另類媒體是有效賦權弱勢者的文化手段”,本文亦試通過研究,探究本土的另類媒體對弱勢群體的賦權作用。
- 詳細 >>
柏天予
- 當虛擬現實融入兩會報道:大學生媒介使用如何影響政治信任?
- 作為一種技術,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以下簡稱“VR”)發展至今已30年有余。近年來,VR開始逐步成為一種媒介技術。尤其在2016年全國兩會期間,各大媒體爭相運用VR技術進行報道。本研究從媒介技術的視角看待VR,通過比較傳統視頻和VR視頻,探究VR視頻的觀看行為與政治信任之間的關系。研究發現,觀看VR並不必然加強政治信任,提升視頻給觀眾帶來的沉浸感才是促進其政治信任的題中之義。
- 詳細 >>
優秀論文三等獎(3)
陳哲
- 社交媒體上的新聞分享行為研究——以上海大學生為例
- 以微博、微信為代表的社交媒體的崛起,改變了傳統的新聞生產與傳播方式,加劇了報社、電視台等傳統新聞組織的衰落。越來越多的閱聽人從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媒體上獲取新聞資訊,越來越多的新聞組織也開設微博、微信賬號。在這個變局之下,新聞活動發生了巨大變化。
- 詳細 >>
汪婷、成立
- 人工智能與藝術報道
- 隨著人工智能的介入,從信源的採集、數據的分析到報道的生成,藝術報道將呈現出新的特點。更為廣泛的信源涵蓋面,更加精確的信息獲取方式,使藝術報道盡可能減少了記者的主觀傾向,更具全面性﹔搜集到的大量、高速、多樣、有價值的“大數據”在分析處理后生成可視化頁面,記者能從中高效快速地獲取所需信息,並以此為依據,增強報道的直觀性和准確性,使報道更加形象生動﹔最終生成的“數據化”藝術報道,由數據貫穿始終,具有“精確新聞報道”色彩,不僅通俗易懂,而且更富客觀性與權威性。能夠滿足多元需求的藝術新聞報道,彰顯了以人為本的價值理念,最終將使藝術報道在新聞領域的價值與地位得到進一步提升。
- 詳細 >>
劉琛
- “前台內容,后台社群”——從《羅輯思維》看互聯網知識社群傳播模式
- 《羅輯思維》的傳播模式為“知識類節目+知識性社群”,二者相互呼應,以節目凝聚“愛智求真‘的知識共同體,以社群活動擴大節目的知名度,並依托社群平台,給社群成員帶來廣泛的社會資本和信息溝通途徑,凝聚社群成員的價值認同,同時,從社群成員“供養”中獲取價值反哺自媒體節目。總而言之,《羅輯思維》打造了一個完整而可持續的傳播與盈利模式。但是,另一方面,利用社群成員的信任牟利的行為,在不斷侵蝕社群的感情根基,知識社群不斷滑向過度商業化的道路。
- 詳細 >>
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17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