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人民網首頁傳媒頻道|人民網研究院

--2016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篇

歷年獲獎名單

  

2016人民網獎學金獲獎名單:
一等獎:廖鰈爾
二等獎:朱天牧、趙文才、周佩雅、張經綸
2016人民網優秀論文獲獎者名單:
一等獎:羅茜、廖鰈爾、相雨
二等獎:李亞東、金迦葉、邱偉怡、張曉妍、
    萬寧寧、徐雅倩、張進寶、張智偉、
    李林威、陳安繁、黃佳念、劉書田
三等獎:曹亞昕、辛思玥、周佩雅、周緣、
    汪?、拜??、洪澤華、蔣涵、
    李貞和、鄭欣、廖鰈爾、王馨逸、
    王沛楠、黃禮富、張進寶、張培超

優秀論文一等獎(2)

羅茜

我國媒介融合研究的知識圖譜——基於CSSCI數據庫的文獻計量學研究
本文基於CSSCI數據庫,採用文獻計量學的方法,利用知識圖譜軟件CitespaceⅢ對我國媒介融合研究的知識生產脈絡、重要作者及作者網絡、知識基礎、研究熱點及其演化進行了挖掘與分析。研究發現,媒介融合研究在我國尚屬新興的增長領域﹔高產作者與高被引作者重合度低,作者合作頻度低,存在派別分割現象﹔知識基礎體現出穩定性和延續性。本文還通過統計關鍵詞詞頻及其變化探討了媒介融合研究的熱點及其演化,發現研究熱點呈現出技術層面—內容及產業層面—理念層面的變遷過程。
詳細 >>

廖鰈爾、相雨

半邊緣國家外宣媒體的全球傳播路徑探究——以在華留學生群體對CCTV-News的內容接收分析為例
中國中央電視台英語新聞頻道是中國媒體“走出去”計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業已覆蓋超過4000萬的海外受眾。然而,中國外宣媒體發展仍處於起步階段,關於外國受眾對央視英語新聞頻道節目內容接收及認知的系統性研究也較為缺乏。本文認為,在中國學習生活的海外留學生群體一定程度上能夠代表外國受眾的多樣性,並為媒介效果的系統研究提供了可行而真實的樣本。留學生群體作為其所屬國潛在的“精英階層”,他們對中國外宣媒體的看法和認知對中國媒體未來的戰略決策至關重要。本研究基於2014年一項針對來自5個大洲的182名外國留學生的全國性問卷調查展開,力求探究出當下外國受眾對中國外宣媒體產品的接收習慣和認知狀況,並圍繞半邊緣國家電視節目的全球傳播路徑進行學理探討。
詳細 >>

優秀論文二等獎(5)

李亞東、金迦葉、邱偉怡、張曉妍

轉基因食品議題在微博傳播中的群體意見分化
自1983年首例轉基因作物問世以來,轉基因食品是否科學、是否符合倫理、是否存在安全風險等話題一直充滿爭論。本文以新浪微博中關於轉基因食品的討論為例,用python編制網絡爬虫收集新浪微博中2015年6-11月共2030條和轉基因食品相關的微博及其對應賬號的基本信息,然后通過隨機抽樣的方式抽取其中522條微博,並對抽取522條微博的基本態度、知識屬性、就事論事程度、語言的侵略程度進行編碼。研究發現:微博中的意見領袖和普通用戶是反對轉基因的主要群體﹔大多數微博用戶因過於關注陳述性知識而忽略了程序性知識﹔“反轉”用戶對食品安全的擔憂形成了一種群體情緒。
詳細 >>

萬寧寧、徐雅倩、張進寶、張智偉、李林威

使用與滿足視角下微信公眾號傳播影響力的影響因素研究——以清華大學WCI前十位公眾號為例
微信公眾號作為微信主要服務功能之一,在組織傳播和群體傳播中被廣泛應用,如何提高微信公眾號的傳播影響力成為公眾號運營者需要思考的問題。本文將基於E?卡茨提出的“使用與滿足”理論視角,以清華大學校內微信影響力指數(WCI)排在前十位的微信公眾號及其關注者為對象設計並發放問卷,使用SPSS對收集到的數據進行相關性和線性回歸的量化分析,並對微信公眾號運營者以及關注者進行了非結構式訪談,採取量化、質化相結合的分析方法,發現微信的特性、公眾號的運營策略以及關注者個人媒介素養都會影響公眾號的傳播影響力。
詳細 >>

陳安繁

網絡媒體中食品類謠言的傳播研究——以“打針西瓜”及其變異信息為例
網絡社會的崛起,使得社會治理遇到許多難題,“網絡謠言”就是一個揮之不去的陰影。本文通過抽取網頁上的信息內容,對“打針西瓜”及其變異的謠言進行內容分析,考察食品安全類網絡謠言傳播的生命周期,以及不同媒體在在網絡謠言不同傳播階段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研究發現,食品安全類謠言的傳播有規律可循,從共時性看存在四個主要階段:起源、熱議、辟謠、存續期,從歷時性來看則存在反復性,難以根治。新聞媒體和微博、社交媒體在謠言的醞釀和傳播辟謠過程中,分別都發揮了不同的作用。
詳細 >>

陳安繁

台灣電視新聞“感官主義”現象研究
台灣電視新聞市場在1993年有線電視合法化之后,便進入激烈競爭的時代。然而,商業化運作模式帶來的“收視率至上”的原則也引發了人們對電視新聞日益感官化現象的批判。本文通過對中天電視新聞頻道晚間新聞節目的內容分析發現:1.台灣觀眾在收看有線電視新聞時更偏好感官化的新聞﹔2.台灣有線新聞頻道更傾向於播出感官化的新聞﹔3.台灣各種電視新聞類型間的平均感官化程度存在差異,但並不是任兩個之間均存在顯著性差異﹔4.以目前的數據分析發現,台灣有線電視新聞的平均收視率與感官化程度之間並不存在顯著相關關系。
詳細 >>

黃佳念、劉書田

當“直播+”涌入新聞業——移動新聞直播在新聞場景中的應用分析
目前,移動互聯網、大數據、虛擬現實技術逐漸滲透到新聞生產的各個領域,移動直播在2016年迎來了爆發式的增長,為視頻新聞發展與變革帶來了重要影響,也為新聞媒體探索新的新聞生產和報道方式帶來新的機遇。本文主要關注移動直播這種方式在新聞領域的應用,及媒體如何借力直播,在當下復雜的新聞輿論場中佔據優勢地位。
詳細 >>

優秀論文三等獎(8)

曹亞昕、辛思玥

互聯網背景下綜藝節目發展趨勢研究
2014年是自制網絡綜藝元年,2015年則是自制網絡綜藝爆發增長的一年。我國電視綜藝節目市場繼續放量增長,網絡綜藝節目如雨后春筍紛紛出現,其中不乏具有社會影響力的節目。電視綜藝節目市場規模在不斷增長的同時也出現了泡沫化的疑慮。本文總結了我國電視綜藝節目現狀,並與韓國、美國等傳統綜藝節目輸出國家的綜藝節目現狀進行對比研究。通過研究得出電視綜藝節目仍具有強勢影響力以及網絡綜藝迅猛發展的整體行業發展趨勢。
詳細 >>

周佩雅、周緣、汪?、拜??

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社交媒體負擔——以大學生微信使用疲勞現象為例
隨著智能手機的飛速發展,移動社交媒體已經成為了人們日常生活重要的一部分,其中微信的發展尤為迅速。媒體形態的改變帶來了用戶行為的變化,用戶對微信的使用從狂熱走向疲倦。本文通過問卷調查和量化分析,力求對微信使用疲勞狀況進行界定,並分析微信使用疲勞的原因,以此透視移動互聯網時代社交媒體使用的新特點。
詳細 >>

拜??、洪澤華、蔣涵、李貞和、鄭欣

網絡視頻教學(MOOC)營造的臨場感對認知方式不同者的學習效果影響研究
線上課程主要分為內容主導和互動主導兩種形式。內容主導指的是課程更重視內容傳授,而較少與學生進行互動﹔而互動主導指的是課程更重視在互動中闡述知識。為了對不同認知風格的線上學習參與者進行更深入的研究,本文以清華大學部分學生為研究對象,借鑲嵌圖形檢驗法確認研究對象的認知風格,通過實驗法和觀察法對研究對象在進行以內容為主和以互動為主的樂理知識線上課程學習的過程和結果進行分析研究。研究發現:場獨立、場依存確實可以對不同研究對象的認知風格進行區分﹔場獨立者相比較場依存者,更容易接受實驗材料中的知識性內容,這與實驗材料以理性邏輯思維為基礎有關﹔對於學習者而言,若學習內容符合其認知風格,課程形式對其認知過程有顯著影響,而若學習內容不符合其認知風格,則形式對其認知結果的影響不大。最后,研究者對實驗中得到的數據進行了討論,並對實驗材料和評判標准進行了反思和后續的研究計劃。
詳細 >>

廖鰈爾、王馨逸

多元框架與身份認同:人民網、搜狐網及南方網報道中同性戀形象建構比較研究
隨著新媒體的蓬勃發展,曾處於中國社會邊緣地位的同性戀議題借助網絡媒體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傳播,從閉塞的小眾交流逐步走向更加廣闊的公共領域。本文利用框架分析和深度訪談的方法,通過對人民網、搜狐網以及南方網同性戀議題報道的研究,比較和探索不同網絡媒體報道對同性戀形象的建構及其對同性戀群體身份認同的影響。研究發現,具有相異特征的三個不同網絡媒介平台所呈現的新聞框架是有顯著差異的:人民網主要秉持的是“事實陳述”框架,搜狐網採用“娛樂化符號”框架,南方網則使用“破壞者”框架,不同話語策略之下的新聞報道對同性戀受眾身份認同的影響也是迥然不同的。
詳細 >>

王沛楠

帝吧出征:連結性行動框架下千禧一代的政治參與
2016年1月,帝吧(百度李毅吧)組織了一場面向台獨勢力的網絡集體行動——“帝吧出征臉書”,引發了國內輿論和國際社會的強烈關注。本文以Bennett等學者提出的連結性行動理論為框架,對這次網絡集體行動的特征進行了分析。本文認為,“帝吧出征臉書”呈現出高度的個人化傳播傾向,這種傳播形態迎合了“千禧一代”青年追求個性化表達的形態,從而激發了具有政治冷漠特性的“千禧一代”投身於政治表達活動中,並推動網絡行動從傳統的集體性行動向連結性行動的模式轉型。但與此同時,“帝吧出征臉書”中大量使用的表情包米姆(Meme)使得運動呈現出巴赫金所說的“狂歡”的特性,消解了運動的嚴肅性與政治價值,抑制了對話雙方在實質性議題上急性溝通與交流的能力,使“千禧一代”主導的,以連結性行動為框架的政治參與在對話上具有了建構與破壞的雙重特性。
詳細 >>

黃禮福

陸港台媒體“佔中”事件報道對比研究——基於《新京報》、《經濟日報》、《中國時報》相關報道分析
“佔中”事件是2014年年末影響最大的社會事件,佔據了陸港台媒體的大量版面。本文選取了大陸的《新京報》、香港的《經濟日報》和台灣的《中國時報》在2014年9月28日至10月31日期間關於香港“佔中”事件的相關報道作為研究樣本,對其報道數量、報道主題、報道傾向等內容進行定量分析,歸納出三家報紙“佔中”事件報道的特點,同時引入二維測量框架,對三家報紙“佔中”報道的時空框架運用進行研究,試圖探究三家報紙的時空分布特點。分析發現:三家紙媒對“佔中”事件都給予了高度關注,在新聞框架、報道傾向、時間框架上無顯著差異,但三家紙媒在報道對象及空間框架方面卻存在明顯差異,這也折射出陸港台媒體內容生產上的差異。
詳細 >>

張進寶

互聯網時代網絡輿論場“文化領導權”分析——葛蘭西霸權理論的視角
“萬維網”發明以來,網絡技術突飛猛進,人類進入了一個嶄新的互聯網時代。在這個時代,話語權的歸屬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網絡輿論場變成了與現實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的話語權博弈的焦點,網民群體和官方之間的話語權爭奪越來越顯著。本文將通過葛蘭西的“文化領導權”在這個全新的時代對全新命題的解析,通過兩大陣營在網絡輿論場的博弈,來展現“新意識形態”的誕生和民主的進程。
詳細 >>

張培超

內容產品的結構鏈:一種互聯網內容產品的認知視角
在演進的過程中,互聯網內容產品的內在結構較為穩定,可從“內容—渠道—用戶”3個環節構成的結構鏈條來對內容產品的屬性加以認知。內容產品間的差異,本質上為結構鏈上不同環節或維度上的差異。此外,還可從“屬性—規模—價值”的層次角度對內容產品進行認知。從內容產品結構鏈出發審視內容產品,可見其演變趨勢:一是在內容上不斷進行細分﹔二是在渠道上有內容平台興起﹔三是對用戶注意力開發的不斷深化。未來,機器人寫作對內容產品的意義非凡,一種新內容生態可能形成。
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