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子論文]懷舊節目的傳播現狀與發展前景探析【2】--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第八屆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參評論文

[學子論文]懷舊節目的傳播現狀與發展前景探析【2】

王曉娟

2012年11月12日14:14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手機看新聞

二、媒體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之路任重而道遠。

電視綜藝節目的長久生命力在於創新,但真正的創新並不是浮光掠影般的形式變換,而是節目內容與節目理念的與時俱進,創新的目的在於保持節目的長久生命力,在“派別林立”的綜藝隊伍中能夠獨樹一幟。但是目前中國電視綜藝節目普遍面臨“短命”的危險處境,某一類型節目一旦形成氣候就會有大批模仿跟風的隊伍,大多數節目都是圍繞既有節目形式進行小修小改,而且由與缺乏相關政策的約束,這種惡俗現象有愈演愈烈的勢頭,“文藝生態”出現嚴重失衡。節目創新並不是絕對排斥“拿來主義”,必要的借鑒吸收不僅能縮短我國綜藝節目與西方發達國家的距離,還將節省前期節目策劃構思時間,但是沒有“思維調度”的純粹的“拿來主義”就只是一種機械照搬和復制,這樣做的結果就會讓綜藝節目的生命如煙花般短暫,引發綜藝節目市場“疲軟化”。

勿讓“唯樂原則”凌駕於“藝術准則”之上。綜藝節目屬於大眾媒介范疇,故而不應以文學、戲劇、建筑等純藝術的標准來刖趾適屨,但作為社會性“公器”和大眾化媒體形態,必須遵循“藝術原則”,不可讓“唯樂原則”麻痺神經,喪失電視人應有的良知和底色。《回聲嘹亮》《歌聲傳奇》等節目是以重溫影視劇或重唱老歌的形式來重溫過去時代,喚起觀眾逝去的年代記憶,但對舊時代社會生活、經濟狀況、文化教育、科技發展等領域的涉獵只是通過娛樂影視界的視角或個人的經歷來進行片面性、主觀性描述,呈現給觀眾的是媒介營造的“擬態真實”,由於缺乏真實可信的史料佐証,時代背景隻能貶值為娛樂節目的裝飾品和附屬物,而非節目所要展示的主體。僅靠老歌、影視劇、口頭回憶、舊物件和藝術品這些時代側像來映射時代群像無異於以管窺天、從蠡測海,讓個體記憶來管窺異時代的主流價值觀使節目變得單薄而膚淺,以單一的娛樂片段段承載整個時代命題也使“唯樂原則”甚囂塵上。“在當下中國,現實卻以一種裹挾性的力量將個體帶進‘欲望的深淵’,藝術世界中的超越性和歷史感喪失在感性的愉悅中”[1],文藝作品不能為滿足觀眾短暫的娛樂需求而變成取悅大眾的工具,而應成為民眾超霸精神和淨化心靈的清新劑。

應將媒介素養教育和“媒體整風”運動提上日程。首先,媒介素養教育應將受眾教育納入議程。“受眾的文化素質不同,其選擇文化消費的方式也不同,受眾素質直接決定著影視藝術傳播的效果”[2],一直以來,我們將中國娛樂節目的低俗現象歸因於傳播主體擔當意識的薄弱和文化素養的低水平,而很少去探究“受傳者”——電視觀眾的接受需求。中國的電視觀眾尤其是綜藝娛樂節目觀眾大多是家庭主婦、青少年等“悠閑階級”,他們的文化素養和審美標准普遍較低,並且在弗洛伊德看來,“娛樂需求”本身就是人類潛意識深處“本我”情緒的發泄,屬於人類本能意識的釋放。在全球化進程的推動下,我國電視節目數量不斷增長、內容形式龐雜參差、意識觀念包羅萬象,曾經純淨而清新的電視文藝生態被現代化工業整合成復雜的產業化集團,這無形中就對受眾的自主選擇能力和藝術鑒別能力提出一定的要求,觀眾不應單純追求“娛樂快感”而忽視“精神質感”,不能甘做“無思想的看客”,而要爭做有素養的觀眾,不應該沉溺於“用眼睛思維”的視覺狂歡派對裡,而要主動發起“頭腦風暴”,適時對我國綜藝節目進行理性審視和科學審度。

其次,“媒體整風”運動需要一批藝術引領人和文化弄潮者。如今的電視現狀已經不再是電視播什麼觀眾看什麼的時代,而變成觀眾需要什麼電視就迎合觀眾口味播什麼的年代,“受眾需求”成為節目選材和編排的決定性因素,因而媒體無時不刻都要面臨藝術堅持和面向觀眾的艱難抉擇。電視人必須擔起大眾文化的“導航儀”和“守門人”角色,用真誠的創作初衷去喚回離席多年的“知識型觀眾”,讓媒體的“文化自覺”去喚醒受眾的“審美知覺”,讓精英文化來浸潤干涸已久的大眾文化,將高雅藝術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去滋養通俗文化的娛樂性和商業性。綜藝節目還應改變本土節目“單向度”引進的傳統傳播模式,通過對節目的深度加工和精心耕耘打造本土節目,將獨具東方風情和民族特色的節目推向世界,讓我國逐漸由大型綜藝“消費市場”變成優秀節目的生產輸出基地。

“全球化有同質化的一面,但同時也是一個異質化的過程。‘全球化’和‘本土化’二者之間有差異,也有沖突和融合”[3]中國綜藝節目在全球化進程中應該化沖突為動力,尋找本土文化和國際文化的契合點,形成“拿進來”與“走出去”的良性循環模式,隻有努力營造和諧平等的媒體生態環境,方有利於我國民族文化的當代復蘇以及本土文化的國際性傳播,最終讓文化產業的發展與精神文明的現代化進程步伐一致。(作者系:吉林大學文學院 廣播電視藝術學研究生)

[1] 汪方華.通俗電視劇美學[M].汕頭大學出版社,2005,(6):26.

[2] 林呂建.傳播學視野中的中國影視藝術[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6,(12):16.

[3] 張文娟.電視文藝生態批評論[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10):76.

分享到:
(責任編輯:趙光霞、宋心蕊)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