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子論文]懷舊節目的傳播現狀與發展前景探析--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第八屆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參評論文

[學子論文]懷舊節目的傳播現狀與發展前景探析

王曉娟

2012年11月12日14:14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手機看新聞

摘要:巡視近年來電視綜藝生態園林,不難發現“平民化”已成為當下媒體發展的總態勢,在真人秀節目引領了一股“平民熱“之后,游戲、益智、談話、相親等節目也相繼將注意力轉向“普通人群”,電視綜藝界多方“合力”營造出全民同歡和平民娛樂的舉世盛況。但最近以《年代秀》為代表的一批懷舊型節目新鮮出爐,一反綜藝節目平民化套路,邀請眾多明星藝人亮相舞台,轉而走起了貴族路線。本文主要就懷舊節目熱播原因、存在的問題和未來發展走向等問題從文化生態學、傳播學等角度進行分析把脈。在此探究其成功因素和發展隱憂,不僅能對我國目前綜藝節目現狀做一番客觀回望,還將有助於我國綜藝節目今后的良性發展和再出發。

在《年代秀》熱播之后,眾多懷舊型節目經過形式蛻變與內容雜交貼著“貴族化”標簽融入大眾視野。在綜藝節目“同質化”成風、“類型化”成潮的媒體環境之下,懷舊型節目逆“平民化”“青春化”的綜藝浪潮而走,成為一支具有顛覆精神和反叛力量的“先鋒派”。該類節目打破了青春類節目與“80后”節目一統天下的局面,也為無數中老年觀眾奉上了一道“娛樂大餐”,短時間內在各大電視熒屏掀起了一股懷舊浪潮。

一、獨領懷舊風騷,再掀綜藝“新浪潮”

在綜藝節目“平民娛樂”激情熱潮減息后,《年代秀》審時度勢及時引進比利時懷舊節目《generation show》,同時融合了我國本土特色和觀眾需求,炮制出新奇的節目形式和別具一格的節目內容。這檔節目巧用“懷舊王牌+明星效應”的形式創造出新的綜藝類型,吸引了上至60年代下至00年代觀眾的注意力,迅速成為電視節目隊伍中一隻另類的“先鋒派”。 這類節目成功的背后既是商業運作的謀略之所在,也是時代催生的產物,綜藝節目近年來內容普遍趨向青年化、通俗化和潮流化,富有知識性、高雅性和懷舊性的節目相對貧乏,這無形中就為懷舊節目的孵化提供了溫床。

“懷舊記憶”和“代際偶像”消費是節目的王牌策略。電視與其他媒體的不同之處在於它是一種大眾化媒介,其受眾人群更趨於多樣化、通俗化、層次性和龐雜性,電視節目在制作過程中需要充分考慮“多級受眾”的收視需求尤其是年齡層次上的差異化需求。《年代秀》《黃金年代》《我愛我的祖國》等節目克服了諸多綜藝節目的弱點,充分考慮到受眾的層次需求差異,以“代際偶像”訴說“懷舊記憶”的形式開創了懷舊節目先河。這類誕生既是對“平民娛樂”大軍的果敢突圍,也是對時代主流浪潮的適時反叛,並最終以成功的收視效果打破了電視節目“平民娛樂”時代的預言。對逝去年代的追憶、對老輩明星的翻閱、對經典影視金曲和作品的溫習成為這類節目的共同特點。以懷舊節目的典型代表《年代秀》為例,該節目融益智類、談話類、歌舞類、明星類、游戲互動類等眾多節目類型於一體,囊括了從遠古到現代的社會、歷史、地理、生物科學等多種領域話題,跨越了不同年代人物的情感訴求和價值觀差異,節目每一期圍繞一個話題展開代際互動,讓不同年代的人“穿越”時光隧道進行交互體驗和思想交鋒,讓無數忘本失根的年輕觀眾補習老一輩人的歷史,認識老一輩人的成長經歷。代溝裂縫通過共同的標志性物像被彌合,時代隔閡在興趣共鳴點上被消解,依托大腕明星營造出“貴族化”的效果。在《年代秀》產生轟動效應之后,其他電視台也紛紛轉舵走起懷舊路線,這些節目基本都是依托大腕明星搭建“貴族式”景觀,通過懷舊金曲或影視劇集來搭建代際溝通橋梁,通過對幾代觀眾時代記憶和明星崇拜心理的消費實現收視意圖。懷舊節目以清新脫俗之風對現實生活進行了藝術升華,基本實現了人文藝術與景觀藝術的觀念融合,現代文化與傳統文化的成功對接,以及年輕流行文化與傳統古朴文化的巧妙交融。

“市民狂歡”和“中產階級”趣味成為節目的新標杆。中國人向來以含蓄矜持自居、以“孝悌文化”和“長幼尊卑”為榮,在幾千年“民族深層集體心理”的影響下,中國電視娛樂節目與西方相比更注重以情感、道德、人倫、素質等標准來衡量節目的文化價值和藝術思想,這讓正統庄重的“東方情懷”統帥本土綜藝節目多年。隨著西方“中產階級”價值觀念的滲透和娛樂狂歡之風的東漸,我國綜藝節目逐漸走向開放和多元,自然奔放的主持風格、游戲鬧劇式的節目現場、調侃逗樂的嘉賓觀眾越來越有了西方綜藝節目的味道。在懷舊型節目的舞台上不僅有熱情奔放的青山年偶像,還有激情洋溢的重量級元老明星,他們在舞台上談笑風生、表演自如,中規中矩的節目套路和拘謹的表演痕跡幾乎難覓蹤影,老少同台共同演繹了不同時代下相互交織的共同記憶,不僅讓舞台上嘉賓有了代際交流的機會,而且讓電視機前的觀眾通過心理置換參與節目互動、充分調動情緒節奏,仿佛置身於節目現場。《黃金年代》中將地域風土人情和時代人文歷史與影視歌曲有機穿插融合,邀請到的明星也大多是中產階級消費群體,因而決定了節目的話題不再是平民化、世俗性的內容,而是更傾向於貴族氣派和中產階級趣味,富有都市化節奏和西式化審美標准,是本土化改造后比較成功的典范。全球性的媒介進程促使各國文化日漸“均一化”和“趨同化“,外來文化附著在媒介產品上潛移默化中影響著世界人。目前中國綜藝節目市場也面臨著“引進來”容易“走出去”難的尷尬處境,大量的引進節目如潮般涌入中國市場,沖擊著中國本土文化的傳統根基,而本土自制的綜藝節目卻由於制作水准較低和意識形態觀念的束縛難以走向國際,如今懷舊節目的這一明顯“精神轉向”雖然與國際保持了良性接軌,但對處於成長期的綜藝節目而言是值得考量和深思的,“先鋒”精神過猶不及,“適度原則”方為電視媒體人衡量節目尺度的精神標杆。

《年代秀》的成功嘗試為中國綜藝節目市場開辟出一條新道路,因其創新精神和藝術價值的完美融合成為近年來綜藝節目的典范之作。在《年代秀》大獲成功之后,安徽、湖北、山東、央視也迅速嗅到了市場氣息,於是諸如《黃金年代》《我愛我的祖國》《歌聲傳奇》《回聲嘹亮》等懷舊節目如雨后春筍般拔地而起,一如當年的選秀節目和相親節目一樣,懷舊節目作為一種新的節目形式再次掀起一股綜藝“新浪潮”。但節目熱播的背后卻隱憂重重,商業的惡性競爭使得節目制作者不得不在節目創意上精工減料,模仿復制成為既省時又省力的途徑,長此以往節目必將會被被“同質化”蠹虫斷送前程。藝術作品的獨特魅力在於能夠超拔世俗觀念和類像審美,可以通俗而不流於庸俗,面向大眾而不一位迎合俯就大眾,有傲骨般的節氣和不可褻瀆的精氣。綜藝節目雖說隻能納入“亞藝術”或“准藝術”行列,但作為時下影響力和覆蓋面最廣的媒介形式理應樹立一定的藝術情操,媒體生態的良性循環不能僅僅靠政策法規的調控矯枉,在取決於每位成員對職業規范的自覺操守和對媒體大環境的集體向心力。倘若節目團隊隻盯著眼前的蠅頭小利而忽視長遠的發展,綜藝節目將不可避免地面臨一場集體生存危機,媒體生態環境將嚴重失衡。

分享到:
(責任編輯:趙光霞、宋心蕊)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