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子論文]從“方韓之爭”解析網絡論戰中的群體極化現象【2】--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第八屆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參評論文

[學子論文]從“方韓之爭”解析網絡論戰中的群體極化現象【2】

張啟山

2012年11月12日15:10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手機看新聞

2.5 信息選擇:協同過濾

互聯網在帶給人們豐富的信息的同時,也是的人們面對海量的信息而手足無措,這必然要求受眾要有高效率的信息選擇能力。面對眾多的信息,受眾必然會根據自身所處的社會經濟環境、興趣愛好、階級狀況的呢過因素進行選擇性接觸,那些不受歡迎的觀點在無形中被過濾。

桑斯坦指出,每個組織都會有自己的網站,大部分都與相同看法的網站鏈接,很少與持相反看法的網站所交流。20世紀90年代,僅有15%的政黨網站會鏈接到對手的網站上。

在以微博為代表的新媒介平台上,這種信息的選擇特征體現的尤為明顯,在這個平台上,每個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星期愛好來選擇新聞源,可以說,每個受眾都可以自己定制新聞,信息的選擇完全有自己決定,使得與自己價值觀相左的觀點難以進入到自己的視閾中。

互聯網也提供了一個選擇交往的工具,為志同道合的受眾提供了便利。如“烏有之鄉”和“凱迪社區”兩個價值觀相反的平台聚集的往往也是兩個意見相反的群體。

方寒之爭中,方粉選擇聚集在一起討論如何用一種有效的方法來証明對方的錯誤,而韓粉則通過對韓寒觀點的認同來加強自己的心理認同。使得雙方的觀點向著對立的方向不斷演進。

2.6 心理機制:沉默的螺旋

信息交換理論認為,群體成員在互動的過程中,當有些成員提出其他成員未曾思考過且強有力的論証時,這些論証便會說服其他成員朝向更極端的方向改變。社會認同理論認為,當一個人認同某團體時,個人將有意識地使自己的態度與所認知的團體保持一致,從而推動團體作出更極端的決策。

而在互聯網中,脫離了現實的地域性與時間上的限制,群體內的討論呈現出一種無組織的狀態,即缺失了現實生活中群體討論的主導者,在匿名的環境中,任何人都可以隨時發言,因而,在網絡群體成員互動的過程中,對於觀點的論証呈現出更加多元化的趨勢,在匿名的狀態下,更多的觀點被容納到團體中來,使得一些強有力的論証更有效的到達群體之中。

於此同時,受眾的行為還受到社會認同機制的影響,這種心裡機制同時也是受眾對於信息進行協同過濾的內在機制,歸根結底,受眾有一種趨同的心裡,潛意識中將個人的意見於群體內的意見保持一致。

趨同心裡的產生於群體內部的引導或者壓力,德國社會學家諾依曼在《沉默的螺旋:輿論——我們的社會皮膚》一書中提到,人作為一種社會動物,總是力圖從周圍環境中尋求支持,米面陷入孤立的狀態,這是人的社會天性。

同時,多數無知的概念是1931年由丹尼爾.卡茨和佛洛依.德奧爾波特創造,描述“一種情形:群體多數成員私下拒絕一種行為模式,但是錯誤地想象其他大多數人們都接受它。即在這種情況下,雖然沒有一個人相信,但是每個人都認為,每個人都相信。” 反過來,這說明有可能得到支持的某種行為模式在事實上可能是大多數人不喜歡的。

在方韓之爭中,特別是粉絲表現出的不理性於上述的心理機制關系密切。當粉絲的觀點偏向某一方時,其信息的選擇也更偏向於和該方觀點一致的信息,經過對 偏向於某一方信息的選擇后,群體的觀點即變得越來越極化,甚至出現語言暴力的現象。

例如在方粉這一團體中,由於推崇科學的証明方法,因此當群體內某一些人運用某一論証方法論証出符合該群體觀點時,便會得到該群體普遍的支持,久而久之,群體的觀點便走向極化。

受眾觀點的形成過程還受到周圍環境因素的影響,比如當一個韓寒的粉周圍都是方舟子的粉絲時,其發出的不同於周圍人的觀點很可能引來圍觀甚至是口水,基於這種心理的壓力,受眾的觀點不得不和周圍保持一致。

第3章 極化的后果:雙刃劍

3.1“騎牆者”的產生

此次方韓之爭雙方都有極化偏頗的觀點,但是通過這場持續時間較長的論戰,產生了一批騎牆者,即一大批人持中立的觀點,持觀望的態勢或者態度發生轉變的人群。原本某些輕度的韓寒的粉絲開始產生質疑,某些方舟子的粉絲也在最后對於方粉所推崇的所謂科學的方法產生疑惑。

圖1:關於方韓事件網民的態度調查

注:紅色為“月光博客”於2月3日結束的一項關於本次論戰態度的投票,投票人數為2474

藍色為“全球熱門排行”於3月4日結束的一項關於本次論戰態度的投票,投票人數為2479

在一個關於此次方韓之爭受眾態度的一個調查中顯示,參與調查人群中有33.7%的人群持中立態度或者態度發生了轉變。圖1是微博上對於此次事件的兩個投票調查,兩個投票參與人數基本相等,由此可以看出事件發生之后一個月網民的態度的變化。

藍色投票截止於2月3日,紅色投票截止於3月4日,在一個月的時間內我們可以暗處持中立太多的人數比例顯然上升,並且在支持方舟子以及韓寒的人數比例也有所變化。

圖2:關於方韓之爭的態度網民轉變的調查

注:本次參與投票人數為3542人,於XX日發起的投票

從這個統計數據中,我們更能清晰的看到網民態度的一個轉變,即其態度轉為支持方或者支持韓,約有30%的參與調查的受眾其態度發生了轉變。

進入信息禮會后,媒介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公民個體無時無刻不受到來自媒介的夾雜若價值觀的沖擊,這樣的情況下,受眾開始產生獨立的判斷,騎牆者也隨之產生。

騎牆者的產生首先是由於互聯網作為一個信息展示的一個平台使得受眾更能接觸到各種各樣的觀點,雖然人們在選擇信息的時候更傾向於選擇和自己已有觀點相符的信息,但是對於一些“輕度”粉絲來說,雙方觀點的暴露使得自己更有利於產生獨立的觀點。

於此同時,另外一個重要的特點即為本次論戰持續時間長,並且佔據了互聯網的輿論中心,呈現出反反復復的狀態,並且大量學者意見領袖的加入也使得本次論戰中雙方的觀點呈現出多元化,從多個角度的解讀使得這次論戰無論在廣度上還是深度上都具備了能夠使人思考之處。

傳統群體極化的觀點產生於群體之間對於已有觀點的不斷強化,群體接觸到異質的信息較少,而互聯網這個平台是一個開放點的平台,每一方都能夠接觸到對方的信息,從而使得群體內的“輕度”粉絲更容易產生一種態度容易發生改變的騎牆者,這對於個人獨立觀點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

3.2 意見自由交鋒

群體極化作為一種信息傳遞的現象本身沒有對錯之分,但是在互聯網論戰中,群體極化給社會以及個人帶來了影響。

桑斯坦認為,群體極化讓許多重要的價值得以實現,包括公民權運動、反奴隸運動以及兩性平權運動……如果更多傳播選擇能產生更多極端主義,對社會終究是件好事。”

此次方韓之爭在關於公民性、寫作倫理、學術道德,等等方面都進行了充分而有深刻的討論,不少學者演藝界的明星也加入到論戰中來,使得人們能夠在不斷的爭論中形成自己的獨立觀點。

群體極化是經過不斷討論得出觀點的過程,並且群體極化在議題上多集中在能夠引爆社會情緒的議題之中,因此在構建社會公平、正義,揭露某些事實,打擊犯罪等方面來說都有積極的作用,許多意見的碰撞,意見的自由交換似的社會上能夠聽到五花八門的看法,從而對於構建一個信息多元化的社會成為可能,似的社會不斷前進不斷進步。

其次,網絡的匿名性讓受眾變得更加自由,更能表達自己內心的觀點,通過對事件的分析評述來不斷給公權力部門施壓,從而使得公權力部門進而有所作為。於此同時,群體極化中激烈的言論也能夠吸引傳統媒體的關注,使得輿論力量進一步擴大,共同推進事件的解決。

3.3 多數人的暴政

群體極化所產生的另外一個結果就是致使強勢意見有可能作用於現實世界,從而產生“多數人的暴政”。

在我國現有的夾雜道德審判和司法審訊的案件中,民意,法律和行政力量三者博弈,網友的情緒宣泄和道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普遍存在的弱者心態,以及對公權力的強烈不信任感。 因此當這種不信任感不斷聚集,極可能產生現實社會中的群體事件。比如在反日游行中,人們的砸車等不理性行為,以及在在我國文革時期,種種不理性的行為都是由於作為弱勢群體的情緒不斷積累,從而產生“多數人的暴政”。

可以說,群體極化是一把雙刃劍,它所產生的結果也並非都是壞事,近代社會中諸如女權主義等都是由一種極化的表現,它推動了現代社會的文明,但是當極化走向極端就可能產生負面的效應,對於這種負面極端的言論,就有必要進行有效的規范和引導,以期構建有序的互聯網秩序。(作者系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傳播學碩士班學生)

參考文獻

StonerJ.RiskyandCautiousShiftsinGroupDecisions:TheInfluenceofWidelyHeldValues.JournalofExperimentalSocialPsychology,1968,4(4):442-459.

凱斯•桑斯坦.網絡共和國:網絡社會中的民主問題[M].黃維明,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劉京林.大眾心理傳播學[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5.

劉吉,金吾倫等.千年警醒:信息化與知識經濟[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88:278

凱斯•桑斯坦.網絡共和國:網絡社會中的民主問題[M].黃維明,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41-42

沈陽.《2011年3季度網絡輿情報告》, 2011年

分享到:
(責任編輯:宋心蕊、趙光霞)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