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子論文]從“方韓之爭”解析網絡論戰中的群體極化現象--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第八屆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參評論文

[學子論文]從“方韓之爭”解析網絡論戰中的群體極化現象

張啟山

2012年11月12日15:10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手機看新聞

摘 要 網絡的交互性使得網絡中交流溝通更加簡便,可以說互聯網是當今社會媒介延生的標志,但是網絡的匿名性也使得網絡中的爭論更加激烈,甚至產生網絡群體極化的現象,本文試圖通過發生在2012年初的方韓論戰來對極化現象為案例,對網絡爭論,以及網絡爭論所引起的群體極化,其產生的原因,心理機制以及所產生的后果進行分析。

關鍵詞:方韓之爭 網絡論戰 群體極化

第1章 網絡論戰:無硝煙的戰場

2012年1月15日由麥田發文質疑韓寒的事件經過幾個月的醞釀,逐步發展成為互聯網輿論漩渦的中心,這場爭論所涵蓋的范圍之廣,參與人數之多,以及議題的不斷豐富,同時雙方粉絲在網絡爭論中所表現出的種種特征使得網絡爭論又一次進入人們的視野。

事實上,在網絡普及最初,由於網絡的匿名性以及交互的性質使得網絡中的溝通和交流變的簡潔和快速,於此同時,網絡爭論也伴隨著網絡的普及而不斷深入。可以說,現實中發生在人際以及團體之間的爭論現象隨著網絡的不斷深入的同時進入了網絡世界,網絡爭論由來已久。

而隨著新浪騰訊等微博服務商的出現,網絡論戰迅速轉移到了這些平台至中年,在各類爭議中,網民圍觀、甚至直接參與論戰的規模在不斷擴大,很多爭議有雙方當事人之爭變成了全民之爭。

所謂網絡論戰,簡單的可以理解為傳統的論戰轉移到互聯網之中,特別是以新媒介為平台的一種新形式。依據網絡論戰的特點,可以把網絡論戰分為三種類型。

1.1看法之爭

第一種類型為看法之爭,這種爭論是最普遍也是最基本的一種論戰,絕大多數論戰都是圍繞具體事件具體看法形成。無論名人之間、名人和草根之間還是草根和草根之間,都有大量的紛爭存在,比如最為典型的案例為“藥家鑫案”,雙方觀點分歧比較大,以草根為主要力量的一方要求嚴格執法,維護司法公正,而與此同時,不少學者表示應該基於案件本身出發,以人道主義和人權理念為出發點呼吁應該對生命珍惜。

在這種類型的爭議中,當事人雙發往往都有自己的道理,也都與自己的缺陷。爭議的結果往往會引起現實狀況的改變,例如在藥家鑫案中,網絡給司法的壓力成為了藥家鑫死刑的一個不可或缺的因素。

1.2學術論爭

第二種類型為學術性爭論。伴隨著社會發展以及全民知識水平的不斷提高,學術性爭論也漸漸在網絡中浮出水面,成為網絡爭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學術性爭論需要專業的知識作為爭論的基礎,因此這種爭論大多發生在專業領域中,參與者多為某個領域研究的專家學者或者社會名人中,而草根群眾則處於從屬地位,在意見領袖的影響下參與網絡爭論。

比如近幾年對於轉基因糧食是否安全的話題是近年來學術論証的熱點話題,針對我國是否應該發展轉基因糧食的問題,網絡中出現兩種完全相反的觀點,但往往這一類論証受到科學技術發展的影響,因此這種論証持續時間長,並且由於沒有一個客觀的學術上的對與錯,因此很多這類論戰都沒有一個明確的結果。

1.3觀念分歧

第三種類型為思維方式和理念的根本分歧。往往這種論証所體現的是最本質的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分析,也因此是最激烈最難以調和的。

比如對於在價值觀上有些人向往西方的民主、自由,這些人在網絡中的聚集使得“凱迪社區”成為了其大本營,而有些人對傳統體制比較以來,“烏有之鄉”成為了他們表達觀點的輿論陣地。特別是涉及到社會民生的問題上,觀點之間往往,界限分明,不肯讓步。

韓方論戰由1月15日作家麥田發表質疑文章拉開序幕, 16日凌晨韓寒回應 並以2000萬做為懸賞,本來只是學者的論戰由於韓寒“公民韓寒”的明星身份迅速佔據了網絡主要的輿論陣地。隨著演藝界范冰冰的加入,以及作家路金波以及韓寒父親的加入,這場論戰的影響力不斷加大,特別是18日方舟子的加入使得這場論戰徹底引爆了互聯網。隨后韓寒展示近千頁文稿而方舟子不斷的質疑使得這場論戰愈發激烈。

從2012新年以來,方韓之爭一直持續到現在,雙方互動頻繁,並且所爭論的話題也不斷延伸,學者,名人以及不同意見領袖的加入,使得這場論爭體現出去中心化,多元化以及草根化的特點,特別是在微博新興的話語平台上,只是精英主導思想討論的格局已經打破。

於此同時,在以韓寒和方舟子為首的雙方陣營也迅速聚集起一匹粉絲參與到論戰中,但隨著論戰的不斷深入,粉絲表現出的種種不理性使得論戰呈現車一種群體極化的效應。

第2章 群體極化:觀點的極化

2.1 群體極化:觀點的極化

群體極化(Group Polarization)最早是由James Stoner於1961年發現群體討論時的現象而提出。 他對群體極化狹義的解釋為:群體極化是指在群體中進行決策時,人們往往會比個人決策時更傾向於冒險或保守,向某一個極端偏斜,從而背離最佳決策。傳統的群體極化表現為,在闡述論點、進行邏輯論戰時,一些成員變得具有防御性。當他們面對挑舋時,態度會變得更為固執甚至走向極端。

美國當代法哲學家芝加哥大學法學院講座教授凱斯 桑斯坦 也對群體極化效應進行了研究,他認為群體極化效應在網絡中依舊存在,他在其著作《網絡共和國 網絡社會中的民主問題中》說: 群體極化的定義極其簡單: 團體成員一開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議后,人們朝偏向的方向繼續移動,最后形成極端的觀點。

法國心理學家塞奇•莫斯科維奇(Moscovici)認為群體極化是是一種意見在從多數意見中脫穎而出並逐漸極化的過程。

在方韓之爭中,雙方的粉絲,特別是韓粉,在爭論中體現出一種不理性的特點,甚至很多粉絲在網絡上表現出強烈的語言暴力,充斥著人身攻擊,如用一些侮辱性的詞語來辱罵對方,“腦殘”一詞成為了論戰中雙方的口頭禪,又如“普通話都說不好的人文章能寫得好嗎?”“看你打中醫支持轉基因那德性就知道你不是好人。”爭論往往脫離了原本事實的原意,而變成一種沒有理性的人身攻擊。其觀點也在這種爭論中不斷極化。

2.2 極化的產生:

當然並不是所有問題放到網絡上都能產生極化的效應,群體極化的產生和爭論的議題有著最直接的關系,於此同時網絡中的群體極化也受到網絡傳播的特點產生出不同的特征,受眾在接受信息的心理機制成為了群體極化內在的因素。與傳統群體極化相比,網絡群體極化總體上表現出兩個特點,首先是相互爭論更加激烈,與現實生活相比,網絡上的討論和爭論界限不明確,不同觀點甚至互相攻擊,充滿了謾罵和發泄式的語言暴力,某些情況下相反的意見可能立刻招致眾多網友的圍攻,而相同觀點之間則不斷形成共鳴,不斷抬高基調。而是倒是不同政治傾向的分化,很多網路論戰最后都發展成為政治傾向的劃分,比如左派和右派的劃分,從而形成不同的派別。

2.3 議題:情緒引爆點

縱觀網絡上的各種論爭可以看出,當爭論的議題能夠最大程度上激發社會情緒,論戰就會在第一時間內進入人們的視野並且不斷吸引受眾。比如涉及到傳統道德、民族主義情緒以及倫理相關的話題往往能夠迅速吸引受眾注意力。

方韓之爭最開始表現為一種學術性的爭論,之前關於“韓三篇”可以看作是論戰的前期階段,文章中涉及的自由、民主、革命等關於民族主義的觀點使得人們產生了不同的意見,但並未形成一種有力的論爭,隨著麥田的一篇質疑的文章,使得論戰一觸即發。隨后方舟子運用各種手段的論証,使得方舟子聚集了不少熱衷於運用科學理性分析判斷的粉絲,和韓寒作為青年偶像所擁有的巨大粉絲群體形成對立的雙方。

隨著論戰的不斷深入,關於寫作倫理,甚至關於個人的價值觀以及演藝明星和學者的不斷加入,徹底使得論戰引爆了社會情緒,論戰由開始的學術觀點的不同意見最后發展成為了雙方不同價值取向以及關於道德倫理的爭論。

2.4 網絡:匿名的自由

首先,互聯網是一個匿名的平台,給人們帶來了操作的方便和言論的自由,互聯網割裂了受眾現實生活中的身份地位,使得受眾有充分的自由表達自己的觀點。由於身份的隱匿性,在參與傳播的過程中,很少受到限制。

“在網絡世界中,網民大多會脫去壓抑自己原生態的面具,充分地進行自我表達,盡顯自己的鋒芒和個性,扮演者在現實生活中不能扮演的角色。”

與此同時,互聯網的交互性也是的受眾身份具有了區別於傳統媒體單向流動的特征,受眾不再是單一的接受者而是積極的轉發者。網絡中的受眾打破了傳統媒體被動的局面,使得傳授雙方居於平等的地位。

與此同時,在互聯網這個虛擬空間中,網絡賦予人們一種虛擬的角色,個體的角色不再是單一的固定的模式,任何有條件上網的人都可以再互聯網上表達自己的觀點。“在這個獨立的電腦網絡空間中,任何人在任何地點都可以自由地表達其觀點,無論這種觀點多麼奇異,都不受到壓制而被迫保持沉默或者一致。”

正是基於互聯網這種特點,在方寒之爭中才會出現某些極化的觀點,甚至出現語言暴力的現象。

分享到:
(責任編輯:宋心蕊、趙光霞)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