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無論是作為敘事元素還是造型手段,視覺符號已經成功的從一種藝術符號轉化為影視運用的一部分。它滲透在影視劇作中的各個角落,不僅對劇作的開展起著重要的輔助作用,同時也有助於情感、思想、文化信息以及心理的表達與傳播。本文通過對影視中的視覺符號進行劃分,梳理其與電影電視之間的聯系,由此找到視覺符號在影視劇作中的重要性以及所應遵循的規律。
關鍵詞:視覺符號﹔影視﹔運用﹔傳播
視覺符號,顧名思義,特指人類的視覺器官——眼睛所能看到的表現一切事物性質特點的符號,是以線條、光線、色彩、強力、表現、平衡、形式等符號要素所構成的用以傳達各種信息的媒介載體。固有的特性使得它在電影電視中的出現,既不可避免,也舉足輕重。無論導演刻意安排,還是無意識的表現,無論它作為敘事元素,還是造型手段,視覺符號都已經成功的從單純表面上的藝術符號轉化為影視表達的一部分。
1、影視中的視覺符號
1.1視覺符號在影視作品中的存在
隨著電腦科技的發展與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可以把越來越多的信息用清晰易懂的視覺符號來表示,我們已進入了一個豐富多彩的“讀圖時代”。“用眼睛觀看”成為感知世界的最主要的方式,繁忙的人們青睞於接受視覺符號的傳播——它形象易懂,簡單方便,且能蘊含比文字更為豐富的含義,折射出獨特的文化氣息和情感表達。因此,在以觀看為主,休閑娛樂為目的的電影電視作品中,運用視覺符號就顯得順理成章。
電影電視,本身就是動態視覺符號的一種表現形式。而它們也是運用符號的原理進行組織拍攝。合理而恰當的運用視覺符號,能更准確的進行視覺傳導,幫助影片更直接、強烈的表達情感,進行文化傳播,是為重要的拍攝手段之一。
1.2視覺符號在影視作品中的劃分
視覺符號的范疇很廣泛,在影視作品中的表現形式也有很多種,為便於論述,本文的劃分方式基於以下兩個考慮,一是通過觀眾視覺與思維對接受視覺符號的難易程度來劃分,二是根據視覺符號在影視中所表現的兩種基本方式。
一類是表層符號,是觀眾可以直接感受到的、形象具體的符號,包括光線、色彩、線條、圖案、形式等等。這些符號觀眾可以很容易接受,根據生活經驗的積累就能得到一定的信息。這也是影視作品最基本的表現手法。尤其在電影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各種表層符號的調度使用——光線的明暗強弱、色彩的深淺對比,機位高低造成的構圖變化等等。例如,經典影片《黃土地》中,導演使用柔和的光線,加之綠色的排除處理,使得黃土地呈現出一片大氣卻又深沉的黃色,造成了強烈的視覺效果﹔《紅高粱》中,片片火紅鋪滿鏡頭,給人印象深刻﹔《羅拉快跑》中,觀眾的視線首先定格的始終是羅拉的那一頭紅頭發……一部好的影視作品,導演會使影片設計在不脫離實際的前提下遵循一定的美學原則,利用這些基本的視覺符號要素來創造出各種風格的影片。
另一類是深層符號,它是抽象的,不易被發覺。觀眾需要間接接受,在看到后要經過大腦的二次加工,經過一系列的思考、聯想、回憶后再得到所需的信息。如民俗風情、地理風貌等,這些符號背后往往隱藏深層的文化背景,反映著一種思想價值或者精神。這類符號在反映地方精神或民族文化的電視劇中比較多見,例如,央視熱播劇《中國地》中,臃腫的厚棉襖、溫暖的火炕、深山雪林,地域特有的符號,暗示了故事發生的背景在東北。這些符號應和著以老噶為代表的一群血氣方剛、朴實善良的老百姓,讓觀眾感受到了濃濃的東北氣息。還有《大宅門》、《京華煙雲》、《闖關東》、《走西口》等等,展現了很多當地的建筑、工具、服飾等等,獨特的視覺符號除了觀眾留下深刻的視覺印象,同時也需要觀眾二次加工,從其中接受地方特色與文化。
“凡是視覺所能感知的一切事物都可以羅列到視覺符號其中”。視覺符號表現方式不同,它所產生的作用的深淺也不同,使觀眾引發的思考也不一樣。視覺符號已經成為了影視作品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它的特點決定了它在影視中的表達與運用舉足輕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