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子論文]媒介批評視野下的中國網絡媒體新聞報道--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第八屆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參評論文

[學子論文]媒介批評視野下的中國網絡媒體新聞報道

——以網絡媒體2012“兩會”報道為例

高佳

2012年11月12日15:39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手機看新聞

【摘 要】 傳播技術的日新月異極大地改變了人類社會生活,新聞傳播領域作為當前人類社會生活中最重要的一個領域,更是無法避免。2012年作為一個網絡新聞傳播日漸成熟的發展年,並且隨著全媒體、自媒體的流行,在新聞傳播領域越來越佔據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本文從網絡媒介的角度探究中國新聞新聞報道,以2012年“兩會”的相關時政報道為切入點,在媒介批評視野下,從網媒報道特征、受眾與網媒之間的關系,以及網絡媒體與議程設置等幾個方面,研究網媒傳播效果,分析網絡媒體對當前中國新聞改革事業帶來的影響,並從這些影響以及存在的優點與弊端提出筆者的意見建議。

【關鍵詞】 媒介批評﹔網絡媒體﹔2012“兩會”﹔傳播效果

一 對比傳統媒體,網絡媒體報道2012“兩會”的優勢所在 (以《新華網》和《人民日報》為例)

1.1 以《新華網》2012“兩會”專題報道為代表的網絡媒體特征

1 網媒很不同於傳統媒體的一點是沒有制作上的繁瑣,並且通過排版引導,能將大量信息有條理地展現給受眾。如《新華網》的2012“兩會”專題主頁傳承其紅色底色的風格,由二十余板塊組成,包括兩會•直播、兩會•全回放、兩會•工作報告、兩會•微政務、兩會•網訪網評、兩會•議政廳、兩會•圖片、兩會•資料等十大板塊和兩會•日歷、兩會•頭條、兩會•直通、視聽兩會、權威訪談、兩會•微調查、兩會•微地圖等十余小版塊。

2 網媒新聞報道內容豐富,報道形式多樣,通過圖片、文字、直播、訪談、音頻、視頻、博客、論壇、網報、手機報等多種方式多層次、全方位報道。《新華網》設置兩會•訪談、兩會•圖片、兩會•炫視、手機報、微天下、微博等全面報道。

3 網絡媒體的更新速度快,頭條更新速度平均兩小時一次,皆顧時效性和內容充實性。《新華網》通過兩會兩會•直通、兩會•頭條設置滾動新聞,注重時效,滿足受眾信息需求。

4 網媒在兩會召開之前即通過自身優勢征集熱點話題,在兩會報道過程中設置互動欄目,以平民化視角、立體化形式、個性化表達報道新聞事實,給受眾一個完整的兩會。《新華網》在其網站版面設置網上輿情版,注重實效,“我為祖國許個願”、網友微心願,以及整個民生板塊,包含沸點、調查、評論、速遞、網評,通過這些途徑增加受眾的參與度,為上達下傳的上達創造更多的渠道。

在這一方面,《南方日報》網媒強化互動性,將熱門話題列在門戶網站上,供網民投票評選昨日最受歡迎提案議案。《浙江日報》網媒每天設置一個話題引到網友討論,和“百姓留言板"一起,成為與讀者互動的媒介,吸引更多的百姓關注兩會。甚至包括“我想問總理” “有話網上說”“ 向總理提問建言”等各式各樣的互動欄目,這樣的效果遠非傳統媒體可以達到。

5 網媒設置專題報道,對一個提案進行深入擴展,引導輿論,發揮其傳播效果。如網易2012全國兩會房地產專題報道“政變地產”,就房地產問題廣度擴展,深入分析,引入大量文字、圖片、視頻、訪談資料為受眾詳細解讀中國房地產問題,作為新聞媒介使受眾知其所欲知,並且創造平台給受眾說話的機會,和傳統媒體比較,是一種新的創造。

1.2 以《人民日報》為代表的傳統媒體特征

1 傳統媒體由文字和圖片、圖表組成。 《人民日報》從2012年3月3日到3月14日推出兩會特刊。以3月6日為例,“兩會特刊”在五到十二版共十二版。其中頭版紅色黑體粗字標題“十一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在京開幕”,包含圖片三張。整體色彩是黑色字墨和少量紅色標記號,並且“兩會特刊”每版圖片不超過9張。

2 在稿件修改編輯上,《人民日報》非常重視新聞來源和准確性,注重新聞真實性,措辭謹慎,內容緊湊有代表性。相對來說,網媒的新聞稿件更重視新聞的可讀性,而對新聞准確性和重要性的要求稍低,。對於傳統媒體來說,一個人的一席話或一個觀點都有可能成為一篇新聞報道,如《必須把科學發展觀貫徹落實到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主要記錄了胡錦濤總書記的講話。

3 在稿件組合和欄目設置上,《人民日報》對“兩會”的報道主要採用集納性專欄的編排方法。每期兩會特刊大致包括兩會進行時、時評、瞬間、開放時刻、議事廳、三人堂等專欄。

總體來說,網絡媒體與傳統媒體相比, 不受時空限制,傳播速度快,信息容量大,查詢方便,操作簡單﹔具有超文本連接,受眾可以對自己感興趣的信息,無限拓寬信息范圍,搜索相關話題資源﹔具有交互性,這也是網媒最明顯的優勢。“它改變了以往媒體的單向信息流動, 受眾可以通過網絡進行雙方、多向交流, 發表自己的評論、見解,及時進行溝通﹔同時具有多媒體性質,融合文本、數據、圖像、聲音等形式, 達到傳播的最佳效果和狀態。”①

二 中國媒體和外國媒體關於2012“兩會”報道之別(以《新華網》和《紐約時報》為例)

1 以《新華網》和《紐約時報》相比,我國報道多以正面報道,美國會議新聞則多以變動、反常和沖突為主要特色。以2012“兩會”報道為例,通過新聞報道《新聞網》向大家樹立一個充滿生機的社會主義的中國形象,全國人民喜迎兩會,兩會結束還取得完全成功。而在《紐約時報》的新聞報道中,人們看到的中國確實負面問題多與正面成效,憂患大於喜悅。

比如3月14日《紐約時報》上題為《Beijing Expands Safeguards for Criminal Suspects》的文章裡,“The suspect, the accused Wednesday enacted new safeguards, but insisted that up to six months, the police shall have the right to hold certain criminal suspects in the secret place of residence, and ignored by the critics last-minute online campaign to curb the police. ”提出近8%的代表投了棄權票或投反對立法,精心挑選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內部分歧是一個非同尋常的展示,在上層努力地推遲表決的同時,檢查員在刪除一個個微博網站的消息。

2 我國的報道多採用中國的語篇策略,直白地呈現自己觀點,通常是單刀直入,直接摘錄講話的內容,、很少涉獵於會議內容、會議主題相關的背景信息。外國則避免主觀評價,重在表現,少陳述,隱匿的實現自己的勸服意圖。比起中國媒體,外國媒體相對注重背景信息,而同時受眾往往希望看到更多的背景信息,完整的解讀新聞。

3 從報道風格來看,中國新聞報道程式化、模式化,雖然注重維護會議新聞報道事實的權威性、嚴謹性、公信力,但使得新聞表現風格過於嚴肅,缺乏親和力。從相關外國新聞報道中,可以看出外媒更講究記敘結構層次的變化,有一定的幅度和活力。新聞寫作方面會有解釋性成分和幽默元素,並且報道主題集中,情節設置曲折跌宕。

4 從報道內容來看,我國的新聞報道全面,美國隻注重自身的主題。但是,國內媒體太面面俱到以至於缺乏重點,主題不太突出。例如《新華網》2012“兩會”報道設計方方面面,新聞報道更新速度太快,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媒體的議程設置,沒有最大限度地引導社會輿論。“而美國善於選擇新鮮、反常、和對比性、沖入性比較強的會議內容,從某個側面深入報道會議主題”②,通常所報道的都是和受眾息息相關的新聞事件,以求通過新聞報道和受眾產生共鳴。

5 我國媒體大量運用一些褒義形容詞,明確表現出肯定的立場和傾向,而美國絕少形容詞的使用,更突出事實與動態。以《新華網》為例,“高度評價”“建設性”“熱烈”“貢獻” 等語言風格積極的運用表現出激情昂揚,鏗鏘有力、嚴肅庄重,但是用於多重復、少變化,並且行文風格相似,給人單調之感,甚是乏味。由此可以看出,中國媒體以硬新聞為主,庄重嚴肅,語言多間接專屬,表現力稍弱。而美國多採用中性詞,硬新聞軟化,語言生動形象多解釋和表現,表現力較強並以敘述事件為主,一般不會顯露記者的意見,但是讀者在自己解讀新聞的同時會有自己獨特的閱讀視角和感悟。

總體來說,中國媒體和外國媒體相比,由於新聞價值觀、報道立場、報道角度的不同,在新聞報道的篇幅、風格、內容、結構和語言習慣有巨大的差異。中國媒體習慣於從正面角度和官方角度,美國從負面和中性角度和平民化視角報道。

分享到:
(責任編輯:宋心蕊、趙光霞)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